第九章 阿加綿農墓

關燈
站在兩行圓圈的邊上。

    舍利曼立刻自信,已找到阿加綿農的會議室,是阿加綿農和希臘諸首領商議攻打推來的事的地方。

    但這決斷如果不差,則荷馬的英雄必定都是巨人,因為最低的石闆,也有3英尺高,而最高的竟有5英尺。

    這個石圈,比較合理的說來,還不如當它是一種祭地。

    當時的人,必定在那裡舉行祭奠埋在地下的偉大的死者。

    離地面21英尺深之處,他又找到一堆人骨,這當然是被殺殉葬的奴隸,跟随主人到地府去服役的。

    更深9英尺,即離地面30英尺之處,見到一座大墳,後來名為第三墳,這墳裡葬的是三個婦人。

    離此墳不到5英尺,掘見一座更大的墳,葬的是五個男人。

    後來陸續發見三個墳,式樣俱大略相同,葬的人多寡不等。

    最後,斯坦馬塔克(Stamatakes)又發見第六墳,這墳裡葬的是兩個男人,直躺在石床上,手裡執着酒杯,盔甲即在身邊,足旁放着好些大瓶。

    這些圓圈的諸墳之發見,重大之價值乃在其中的财富,與死者當時的精美的文化,有許多金的、銀的、象牙的,及銅的各種面具,手杖、指環、寶劍等等。

    舍利曼驚喜的宣言道:他已找到阿加綿農和他的部将們的墳了;他們為伊吉狄阿斯所謀殺,立刻下葬。

    視其埋葬時匆促無序的形式,可決其必為被殺後立刻入墓無疑。

    這個言論與發見,又震動全世界,在英國,格蘭斯頓又為舍利曼張目,說他果然發見阿加綿農的墳。

    然而不久,學者群加懷疑,以為墳中之器物,并不屬于同一時代,死者的人數與男女性,也和波舍尼阿斯所叙不同;且葬儀之紛亂,也不過是墳頂與屍身相接觸所成的結果而已。

    于是反對的意見,漸漸的堅固了,大家漸漸的由驚羨而冷笑了,他們譏笑舍利曼的幻想與對于荷馬的過度熱心。

    然而到今日,人又漸漸看到舍利曼的發見的真實價值。

    許多學者都以為這些墳裡是否葬着亞特魯斯和阿加綿農的一家,不能知道;然而這些墳确是一千七百年之前波舍尼阿斯所叙述的諸墳。

    至于這些墳是不是阿加綿農的,雖是極有趣味的問題,卻不是重要的問題。

    舍利曼所做的,乃是出于他意想之外的更偉大的工作。

    不必問他已否真正的發見阿加綿農,他卻已真正的發見英雄時代的希臘,遠在有史以前的希臘文明;他要發見阿加綿農,結果,他所發見的卻是古希臘的文明,證實有史以前的希臘,荷馬所歌詠的希臘,并不是一個夢,乃是真實的英雄時代。

    五十年前,論希臘史者,不敢叙到第一次奧林比亞(TheFirstOlympiad)以前的史實,以為那都不過是傳說,不足信的。

    格羅脫(Grote)的十餘冊希臘史,即可以為代表。

    如今舍利曼卻給他們以緻命傷;他告訴他們道,有史以前的希臘,是真實的時代,不是傳說,自有她的文明,不是詩人的想象;他拿出的是證據,是古代文化的成績的本身,不是空言。

    于是便打倒一切的懷疑,将歐洲的曆史,提前許多的年代。

    這重大的價值,也許舍利曼自己,還不曾想到呢。

     在六個大墳之外,波舍尼阿斯所寫的亞特魯斯的寶庫,也是一個墳;這在舍利曼之前,已為人所開掘,舍利曼不過最後清理之而已;第二個克力騰涅斯特剌的寶庫,則為舍利曼夫人所清理,所發掘。

    亞特魯斯的寶庫可作為希臘古墳的代表,這些古墳,今所知者,至少有二十五所,存在希臘與克裡特。

    這墳門之前,有兩根支柱,今存于英國博物院。

    這是古代世界最大的工程與建築之一。

    在同一山坡上,略近北方,又是一個蜂窩形的墳墓,即克力騰涅斯特剌的寶庫;這墳沒有前墳完整,有一部分已經毀壞,葬的是一個婦人,大約是一個埋在前墳内的大人物的奴隸,被殺殉葬的。

    如果這話不錯,那麼,這婦人一定是他生前所寵愛的,因為一般殉葬者的墳内都不曾有寶物發見,而她的墳中,卻有兩面銅鏡,鏡柄是雕花的象牙,還有幾個金鑄的飾物。

     繼舍利曼之後,而至邁錫尼者,尚有不少人,各有多少的發見,然而開其先路的卻是舍利曼,卻是受盡世人譏笑的舍利曼;所得最多的也是舍利曼。

    舍利曼初為雜貨鋪的學徒,卻一心不懈要發見他的推來,他的阿加綿農;他沒有見到真的推來城,他的阿加綿農也為人所反對;他在舉世譏笑之中死去;死後還有人譏笑他的幻想。

    他也許一生便不曾有過多少的真實同志。

    然而他卻百折不回的向前做去,他先預備發掘的資本,然後學習希臘文,然後開始發掘。

    他不怕人的譏笑,他不怕失敗。

    學者們坐在他們的書室裡,根據他們的古書與論理,嘲笑的駁斥他道,那不是推來城,舉世皆和之道,那不是推來城。

    舍利曼卻不為所動,仍然很冷靜的在工作;學者們又道,那不是阿加綿農墳,舉世都和之道,那不是阿加綿農墳,舍利曼卻不為所動,仍然很冷靜的在工作。

    他的成功決不是偶然的;他的成功是他的堅忍,是他不移的信仰,是他精銳的觀察,是他的勤苦的工作。

    在許多次的考古學上的大發見中,沒有比舍利曼的兩次大工作,更艱苦的;在許多的徘徊于古城古墓間的大發見者之中,也沒有一個比舍利曼更經曆巨大的苦楚的。

     【注釋】 [1]今通譯為“阿爾戈斯”。

     [2]今通譯為“梯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