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巴比倫城
關燈
小
中
大
在古代的世界上,沒有一個城邑有巴比倫那樣給我們以深刻的印象的;尼尼微誠然有一個時期成為其對手,然僅不過一個時期而已。
亞述所給與人類的,是暫時的大帝國,是瞬間的殘酷的光華;巴比倫卻有長久的曆史,貢獻給人類文化以無數的要品。
尼尼微一蹶不振,而幼發拉的河旁古國巴比倫卻又複興起來,重建新帝國,放射新光榮。
羅馬使我們憶起巴比倫,然羅馬的貢獻,卻不能與巴比倫相比,因羅馬僅沿已修成的大路而走,巴比倫卻是先驅者。
巴比倫的古址在幼發拉的河的東岸。
在遺址之上,有五座重要的荒丘:一座是巴比爾[1](Bavil),在北邊;一座是卡斯(Kass),即衛城,在中央;一座是安藍(Amranivn-Ali),是古城的最南部;一座是和麥剌(Homera),在東部;在卡斯和安藍之間的是麥克斯(Merkes);在安藍易阿力之北和在它與麥克斯之間的,是薩求(Sachu)平原。
巴比倫古址的系統的發掘,開始于1899年,發掘工作由德國東方學會擔任,其領袖是科爾第衛(Koldewey)博士。
他在這廢址上,工作十四年,常年有工人二百至二百五十名;然而他的工作到1912年止,還隻告成一半。
這次發掘并不怎樣完滿,因為全部的古址,除極少數的例外,都是屬于同一時期的,且是最後的一時期。
僅在麥克斯丘上,發現比新巴比倫帝國時代更古的東西。
在這遺址上所發現的古物,分量很少,所以這次發掘,頗使人失望。
然而德國東方學會的工作,雖不完備,卻有無窮趣味,可使我們對于這古代東方的最光榮偉大的城市的文明,至少有一點觀念。
這次發掘的趣味集中在三點:(一)防禦都城的大城牆,即卡斯丘下的大宮牆;(二)馬杜克(Marduk)或巴力(Bel)的廟宇,即天與地之室;(三)它的巨塔,即巴比爾的真正的巨塔。
由北至南,經過全城的是一條大街,或巴比倫的聖道,在這大道的中央,是白色石灰石,每塊有1.05米突見方,邊道為紅色泥石所砌成。
每塊石闆,邊上都有刻文,其文道:“我是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Nevuchadnezzar),巴比倫王拿保蔔拉撒(Navopollassar)的兒子。
我用石灰石(或泥石)砌成巴别街,以便大神馬杜克的通過。
願大神馬杜克,給我以長生!”在這條大街與南邊城牆相接之處,是一所易士塔門(Ishtar),這易士塔門,是古代巴比倫的光榮的最好的遺物。
這易士塔門的兩個東塔,至今仍有十二個米突高,雄偉而巨大的立在那裡,且保存得很好,是美索不達米所有建築中最動人的一個。
城門是雙層的,有一個外城房,一個内城房,每個城房都有兩個門。
這大城門的裝飾是很著名的。
城的全面都裝飾以磚上浮雕的牛或龍的形象,而塗以鮮明的顔色,大部分是白色與黃色塗在鮮藍色的背景上。
這種獸像獰猛的對着進城的人,似欲撲過去。
在城塔上及他處,至少有五百七十五個獸像。
在聖街的兩旁,聳立着堅牆,牆上也砌着獰猛的獅像。
在城門的左邊,是一所小廟。
在右邊,是南禦牆和宮殿。
但我們現在可以不必詳述其城市的情形。
在全部發掘中,最有趣味的卻是宮殿區域南部的平地所謂“沙契”。
在那裡發見一道大磚牆,這牆有兩重,在西南角,有一座大塔;東門有兩座大廈,各有天井,這大約是廟宇的儲藏室,在南邊又有一帶大房子,大約是祭師們住的地方,在那裡,站着一所大廟的遺址。
這是巴比倫最高的神馬杜克或巴力的廟。
這塔是“天與地之室”。
這座廟宇之證實,乃由于找到幾個有刻文的磚塊。
我們在那裡找到巴比倫信仰中心神壇了,找到真實的巴比爾塔了。
亞述所給與人類的,是暫時的大帝國,是瞬間的殘酷的光華;巴比倫卻有長久的曆史,貢獻給人類文化以無數的要品。
尼尼微一蹶不振,而幼發拉的河旁古國巴比倫卻又複興起來,重建新帝國,放射新光榮。
羅馬使我們憶起巴比倫,然羅馬的貢獻,卻不能與巴比倫相比,因羅馬僅沿已修成的大路而走,巴比倫卻是先驅者。
巴比倫的古址在幼發拉的河的東岸。
在遺址之上,有五座重要的荒丘:一座是巴比爾[1](Bavil),在北邊;一座是卡斯(Kass),即衛城,在中央;一座是安藍(Amranivn-Ali),是古城的最南部;一座是和麥剌(Homera),在東部;在卡斯和安藍之間的是麥克斯(Merkes);在安藍易阿力之北和在它與麥克斯之間的,是薩求(Sachu)平原。
巴比倫古址的系統的發掘,開始于1899年,發掘工作由德國東方學會擔任,其領袖是科爾第衛(Koldewey)博士。
他在這廢址上,工作十四年,常年有工人二百至二百五十名;然而他的工作到1912年止,還隻告成一半。
這次發掘并不怎樣完滿,因為全部的古址,除極少數的例外,都是屬于同一時期的,且是最後的一時期。
僅在麥克斯丘上,發現比新巴比倫帝國時代更古的東西。
在這遺址上所發現的古物,分量很少,所以這次發掘,頗使人失望。
然而德國東方學會的工作,雖不完備,卻有無窮趣味,可使我們對于這古代東方的最光榮偉大的城市的文明,至少有一點觀念。
這次發掘的趣味集中在三點:(一)防禦都城的大城牆,即卡斯丘下的大宮牆;(二)馬杜克(Marduk)或巴力(Bel)的廟宇,即天與地之室;(三)它的巨塔,即巴比爾的真正的巨塔。
由北至南,經過全城的是一條大街,或巴比倫的聖道,在這大道的中央,是白色石灰石,每塊有1.05米突見方,邊道為紅色泥石所砌成。
每塊石闆,邊上都有刻文,其文道:“我是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Nevuchadnezzar),巴比倫王拿保蔔拉撒(Navopollassar)的兒子。
我用石灰石(或泥石)砌成巴别街,以便大神馬杜克的通過。
願大神馬杜克,給我以長生!”在這條大街與南邊城牆相接之處,是一所易士塔門(Ishtar),這易士塔門,是古代巴比倫的光榮的最好的遺物。
這易士塔門的兩個東塔,至今仍有十二個米突高,雄偉而巨大的立在那裡,且保存得很好,是美索不達米所有建築中最動人的一個。
城門是雙層的,有一個外城房,一個内城房,每個城房都有兩個門。
這大城門的裝飾是很著名的。
城的全面都裝飾以磚上浮雕的牛或龍的形象,而塗以鮮明的顔色,大部分是白色與黃色塗在鮮藍色的背景上。
這種獸像獰猛的對着進城的人,似欲撲過去。
在城塔上及他處,至少有五百七十五個獸像。
在聖街的兩旁,聳立着堅牆,牆上也砌着獰猛的獅像。
在城門的左邊,是一所小廟。
在右邊,是南禦牆和宮殿。
但我們現在可以不必詳述其城市的情形。
在全部發掘中,最有趣味的卻是宮殿區域南部的平地所謂“沙契”。
在那裡發見一道大磚牆,這牆有兩重,在西南角,有一座大塔;東門有兩座大廈,各有天井,這大約是廟宇的儲藏室,在南邊又有一帶大房子,大約是祭師們住的地方,在那裡,站着一所大廟的遺址。
這是巴比倫最高的神馬杜克或巴力的廟。
這塔是“天與地之室”。
這座廟宇之證實,乃由于找到幾個有刻文的磚塊。
我們在那裡找到巴比倫信仰中心神壇了,找到真實的巴比爾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