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巴比倫南部的城國

關燈
現在的巴比倫是古代這地方的首都與文化中心,經曆許多年代的光榮偉大的曆史。

    它是一片沃土,為幼發拉的河和底格裡斯河所造成的沃土。

    它們的地域在北方的名為阿卡德(Akkad),其文化中心為阿卡德、奧匹斯(Opis)、巴比倫等;在南方的名為秀麥[1](Sumer),其名都為拉加士(Lagash)、吾珥(Ur)等。

    在南北之間,有聖城尼帕(Nipur)。

    自1888年以後,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曾在此繼續發掘,得到不少重要的古物,足以為古代巴比倫文明與宗教的佐證。

    古代巴比倫,文化中心在南部,所用文字也是南部的秀麥文。

    講巴比倫的文化,止能從秀麥的文化講起。

    自四十餘年來,講古代巴比倫與秀麥的曆史者,皆根據于巴比倫最後一王那波尼達斯(Navonidus)的圓柱上的記載。

    由那裡可見巴比倫的文化,較埃及為更古遠。

    據學者們的斷定,巴比倫人定居于此,當在西元前6000年至前7000年或更早;又說紀元前5000年,“城國”遍布于巴比倫南部。

    然據近來更确切的研究,其年代似應縮短一千年以上。

     秀麥的模範城國是拉加士(Lagash),這城自始至終,維持其純粹的秀麥式的城市。

    拉加士的興起,在秀麥文化曙光初露之時,拉加士的滅亡,則不會在第一巴比倫朝代的興起(即西元前2225年)以後。

     拉加士的古址,在今所謂忒羅(Tello)的荒丘上,那地方,半年是沙漠,半年是泥澤。

    這座荒丘長約二英裡半,闊約一英裡又四分之一。

    忒羅在很早即已為古物不少的所在,阿剌伯人常來采掘,發見不少刻有文字的磚與圓椎體。

    1877年,法國駐在巴士拉(Basra)的副領事薩則克(M.ErnestdeSarzec)氏,也注意到這荒丘,立刻和土耳其的長官交涉發掘的事。

    同年,他便從事發掘,自此至1900年,得到不少古物,發見最古的秀麥居民所成就的光榮的文化與藝術。

    薩則克的工作,可分為三時期。

    第一時期是試掘,約閱一年,這時是費在決定全部荒丘的性質。

    第二時期,大部分費在到法國征求政府的幫助與同情,然後又回到忒羅,進行發掘帕提亞宮(ParthianPalace)。

    這時期約閱一年。

    他和他的妻同在那裡,結果極為完滿;不僅完全發見那大宮,且得到古代秀麥的藝術品不少,其中最重要的,是一群雕像。

    第三時期,是中斷而又繼續的四次發掘;在那時期,他發見雕刻與刻文,時代更古。

    薩則克死于1901年,發掘工作因此突告終止。

    到1903年,又由克洛斯(GastonCross)繼續進行。

    他的主要的發見,是一個建于紀元前2450年的城牆;這牆是城中著名的“教王”(priestking)究第阿(Gudea)所建。

    牆厚32英尺半,有幾個地方,至今仍有26英尺高。

     薩則克的主要發見,是兩大燒泥圓柱,也是屬于究第阿的。

    這圓柱長2英尺,直徑1英尺,其上刻有約兩千行的早期楔形文字。

    更有著名鷹柱,在那裡記載着古代拉加士名王伊那坦(Eannatum)的戰功;還有許多的雕像精美的銀瓶,幾千塊刻有文字的碑闆等等。

    有一塊泥闆記載着一個傷心的拉加士城民,或者是一個拉加士的教士,悲痛他的城市之為鄰邑安馬(Umma)所陷,呼籲上天降罰于安馬的“教王”。

     自尼尼微(Nineveh)的發掘之外,沒有一次發見比這次迦勒底(Chaldea)的發掘更重要的。

    究第阿的雕像,在藝術上看來,雖不能和尼尼微發見的有翼的獅與牛及許多精巧活潑的描寫戰争、宴會、打獵的刻石相比,或和埃及的巨大雕刻相比,然卻比别的在美索不達米(Mesopotamia)地方所發見的東西都重要。

    且拉加士所發見的浮雕,在藝術上雖不能與尼尼微相比,因為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