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巴比倫南部的城國
關燈
小
中
大
們是粗率的、原始的,而尼尼微所發見的浮雕則為精美的、進步的;然在真實價值上,它們卻比尼尼微派的浮雕更重要更有價值,因為它們将亞述未曾為人注意之前即已成了老大的古民族的形貌、衣服、器用、風俗、習慣,都表現出來;而他們的文化,乃是巴比倫文化的根源,亞述的文化,即完全擄劫它,而帶到北方去的,它所增加了極少的東西進去,或竟至于無所增加。
在拉加士以及其他城市的秀麥人乃是世界史上最有創造力的人民之一,他們的久被忘記的工作,今雖僅發見其一部分,然已可證明其為人類文化的礎石。
薩則克在忒羅的工作,不僅給我們以比野蠻的光榮的亞述人更有貢獻于人類的民族的圖畫,且更給我們以理想的社會,值得與大帝國的理想相比敵的,即所謂“城國”者是。
這種城國後來在希臘曾放出更燦爛的光華來;雅典和她的不可及的光榮與文化,即是一個登峰造極的例子。
而這種城國,巴比倫的拉加士和左近諸城即已樹其基。
原來古代巴比倫文明的特質,即在巴比倫人的一個社會,一個團體,其單位不是一個國家,卻是一個城市。
這種城市由一個人所統轄,或可謂之國王,或可謂之“教王”,因他同時又是一個“城神”(city-god)的最高祭師。
對于這城神,他和全城的人民都是他的奴隸。
城牆之外,環以膏腴的土地。
這樣的城市,足以自給,足以安生樂業。
城内的組織,在紀元前3000年,已是很完備的了。
在城市的中央,有一所城神檸季秀(Ningissu)的大廟,和高塔;國王所住的宮殿,又是一所大廈。
此外,更有好幾個較小的廟宇是拉加士的别的神祇所住的。
全城圍以磚牆,高而且厚,城牆上各有堞樓,有堅門與城外通出入,日出而啟,日入而閉。
農人們在開城時便出城外工作。
當拉加士或相類的城國,人口日多,勢力日益擴充時,城外的土地便不能不日益擴大,以應城内增多的人口的糧食。
因為領土的擴充,于是與别的城邑便生利害沖突,而戰争以起。
我們在薩則克所得的鷹柱上,完全見到當時的兩個城國因争地而戰的情形。
拉加士因與鄰邑安馬(Umma)争奪一塊土地,各不相讓。
在鷹柱的第六行,城王伊那坦自叙戰功,告訴我們說,安馬的教王受了他的城神的命令,要來争奪拉加士的土地。
伊那坦不動聲色的集合他的戰士,在城外等待他們。
城神檸季秀答應他說,這次戰争必定獲勝。
這次戰事的結果,拉加士軍果然得大勝。
伊那坦完全摧滅敵軍。
他記載着說,共殺敵三千六百人(或據别一個學者的解釋,是三萬六千人),這當然是極誇張的記載。
在這種城國,決不會有喪失三萬六千大軍的可能,即喪失三千六百人,恐也将使全城為墟了。
伊那坦得勝後,又長驅直入至安馬,安馬的前王已逃或已死,他便和新王講和,得回所争的土地,立約在二國的邊境上掘一道界溝。
于是伊那坦便回軍葬了自己的人民,而任憑鳥獸去殘食敵人的屍體。
鷹柱的取名,即由于柱上的圖裡有鸷鷹的飛啄人體的圖形而得。
然過了許多年之後,安馬卻又乘機來報複前怨。
他們以火與劍掃蕩拉加士全城。
在克洛斯氏在荒丘之北所得到的一片刻文上,記載着這次全城被毀的事。
他說,安馬在放火,在燒某處某處!他們劫去銀物與寶石!他們在神壇前殺人!他悲憤哀籲,最後乃求他的城神對于這奇恥大辱,加以報複。
幾百年後,拉加士一蹶不振,而在北方,有亞加朝代建立起一個強固的正式國家,自稱“天下四方的王”。
後來這國家勢力漸弱了,城國便又暫時重現光明。
在紀元前的2450年,拉加士在究狄阿統治之下,複得到舊日的光榮。
究狄阿死後,拉加士的末日又至。
吾珥(Ur)吸收各個散漫的城國。
它們雖仍為舊王所統治,卻已毫無實權的了。
【注釋】 [1]今通譯為“蘇美爾”。
在拉加士以及其他城市的秀麥人乃是世界史上最有創造力的人民之一,他們的久被忘記的工作,今雖僅發見其一部分,然已可證明其為人類文化的礎石。
薩則克在忒羅的工作,不僅給我們以比野蠻的光榮的亞述人更有貢獻于人類的民族的圖畫,且更給我們以理想的社會,值得與大帝國的理想相比敵的,即所謂“城國”者是。
這種城國後來在希臘曾放出更燦爛的光華來;雅典和她的不可及的光榮與文化,即是一個登峰造極的例子。
而這種城國,巴比倫的拉加士和左近諸城即已樹其基。
原來古代巴比倫文明的特質,即在巴比倫人的一個社會,一個團體,其單位不是一個國家,卻是一個城市。
這種城市由一個人所統轄,或可謂之國王,或可謂之“教王”,因他同時又是一個“城神”(city-god)的最高祭師。
對于這城神,他和全城的人民都是他的奴隸。
城牆之外,環以膏腴的土地。
這樣的城市,足以自給,足以安生樂業。
城内的組織,在紀元前3000年,已是很完備的了。
在城市的中央,有一所城神檸季秀(Ningissu)的大廟,和高塔;國王所住的宮殿,又是一所大廈。
此外,更有好幾個較小的廟宇是拉加士的别的神祇所住的。
全城圍以磚牆,高而且厚,城牆上各有堞樓,有堅門與城外通出入,日出而啟,日入而閉。
農人們在開城時便出城外工作。
當拉加士或相類的城國,人口日多,勢力日益擴充時,城外的土地便不能不日益擴大,以應城内增多的人口的糧食。
因為領土的擴充,于是與别的城邑便生利害沖突,而戰争以起。
我們在薩則克所得的鷹柱上,完全見到當時的兩個城國因争地而戰的情形。
拉加士因與鄰邑安馬(Umma)争奪一塊土地,各不相讓。
在鷹柱的第六行,城王伊那坦自叙戰功,告訴我們說,安馬的教王受了他的城神的命令,要來争奪拉加士的土地。
伊那坦不動聲色的集合他的戰士,在城外等待他們。
城神檸季秀答應他說,這次戰争必定獲勝。
這次戰事的結果,拉加士軍果然得大勝。
伊那坦完全摧滅敵軍。
他記載着說,共殺敵三千六百人(或據别一個學者的解釋,是三萬六千人),這當然是極誇張的記載。
在這種城國,決不會有喪失三萬六千大軍的可能,即喪失三千六百人,恐也将使全城為墟了。
伊那坦得勝後,又長驅直入至安馬,安馬的前王已逃或已死,他便和新王講和,得回所争的土地,立約在二國的邊境上掘一道界溝。
于是伊那坦便回軍葬了自己的人民,而任憑鳥獸去殘食敵人的屍體。
鷹柱的取名,即由于柱上的圖裡有鸷鷹的飛啄人體的圖形而得。
然過了許多年之後,安馬卻又乘機來報複前怨。
他們以火與劍掃蕩拉加士全城。
在克洛斯氏在荒丘之北所得到的一片刻文上,記載着這次全城被毀的事。
他說,安馬在放火,在燒某處某處!他們劫去銀物與寶石!他們在神壇前殺人!他悲憤哀籲,最後乃求他的城神對于這奇恥大辱,加以報複。
幾百年後,拉加士一蹶不振,而在北方,有亞加朝代建立起一個強固的正式國家,自稱“天下四方的王”。
後來這國家勢力漸弱了,城國便又暫時重現光明。
在紀元前的2450年,拉加士在究狄阿統治之下,複得到舊日的光榮。
究狄阿死後,拉加士的末日又至。
吾珥(Ur)吸收各個散漫的城國。
它們雖仍為舊王所統治,卻已毫無實權的了。
【注釋】 [1]今通譯為“蘇美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