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夢 城
關燈
小
中
大
在尼羅河旁,在開羅(Cairo)之上160英裡,在底比斯(Theves)之下300英裡,有新月形的平原。
一邊是高山,一邊是尼羅河。
河邊有一帶可以墾植的地。
山旁為一片黃沙,除了幾個阿剌伯[1]人的小村落之外,現在已一無居民,止有地上散躺着古代遺柱殘石,似若告訴我們以前這個地方不是沒有過光榮的曆史的。
在這地方,曾有一名王,先時而出,欲以其宗教的理想感化世人,然而為時過早,他的理想卻終于失敗。
這地方是研究埃及史者最有趣的地方。
在黃沙之下,發掘者曾發見宮殿、廟宇,及房屋的遺址。
在岩上,還有這位國王叙寫他的“夢城”的界限的刻文,更有他為宮人們預備而未曾應用過的美好的墳墓。
還有人因掘磚而發見一些書簡,使研究古代東方的人,得到曆史上的大轉變點。
這地方,現在名為忒爾厄爾阿馬那(Tell-el-Amarna),在古時,卻名為阿克塔騰(Akhetaten),是著名城市,本應受得較好的運命,卻終于荒蕪廢圮。
約當西元前1370年,有一國王由底比斯沿河而下,這是阿門和忒普(Amenhotep)第四世,埃及第十八朝的名王中最後的嫡系子孫。
第十八朝使埃及成了“世界帝國”,阿門和忒普第四世的命運雖不幸,卻是這些名王中最偉大的。
他的禦舟登上了岸,即在這背山面水的所在,建設他所夢想的新城,一面在岩上砌入巨大的碑文,表示這新城的邊界。
于是這新城,便如為魔法所變成似的,在黃沙上建立起來了;宮殿、廟宇、房屋、市場,一切都全;這國王在此建都約十二年;然後死亡,他便離開這未能與他理想适合的世界,而這座美麗的城市,不久便傾頹了。
自他建城後,不到二十五年,這理想的城便成豺狼鸮鳥之巢穴。
他死後,不葬在這“夢城”之中,卻葬在他所憎惡的底比斯。
他去了,夢城也便去了。
自此以後,此城便空無人居。
今所見的,僅幾個阿剌伯人的孤村而已。
一個城市的忽興忽滅,從沒有這樣快的。
這座夢城的創造者的父親,阿門和忒普第三世(西元前1411至前1375年),像亞述的亞述本尼巴或法國的路易十四一樣,在他們的身上,集合了他們種族的一切的光榮,勳業功名,世無其比,到他們一死,光榮卻跟着熄滅。
第十八朝的諸王,能征善戰,建立埃及大帝國,由尼羅河而至幼發拉的河[2]。
所有叙利亞(Syria)、巴力斯坦[3](Palestine)、愛西屋皮亞[4](Ethiopia)諸地,都按時朝貢,不敢有懈。
即巴比倫帝國的王也畏憚他。
他娶一個階級較低的埃及婦人,是遊阿(Yuaa)和他的妻條阿(Tuau)的女兒。
她的名字是替易(Tiyi),她的權力極大。
他對于她,言聽計從。
她引叙利亞的風俗習慣到埃及王宮中,尤其是宗教觀念。
在那時,宮中信奉的大神是阿門(Amen),這神原是底比斯的城神,後來才升為主神的;王後替易一來,卻又改而信奉舊時的主神日神。
他們結婚後二十五六年,生一子,即阿門和忒普第四世。
他深受母親的影響,信奉新神。
後來,他卻有一個堅決的新信仰,要信奉一個“一神教”,新神雖仍為太陽崇拜的形式,其實質卻并不是舊時的,他母親所崇拜的舊神,乃是抽象的神;他不是一城之神,一國之神,乃是世界之神。
這是世界上第一次的一神教的運動。
然而為時過早,反對者紛起。
阿門和忒普第四世不顧一切,堅信不移。
在他即位後第六年,便宣告以“阿騰(Aten)崇拜”為國教。
而底比斯卻是舊教勢力的集中點,他便決心遷都于夢城,以實現他的理想。
兩年後,新都告成,他便遷入。
他死後,他的忠心的臣屬,卻匆促的秘密的将他葬于王谷的他母親的墓中,那時,他母親已經躺在那裡長眠着。
一座磚建
一邊是高山,一邊是尼羅河。
河邊有一帶可以墾植的地。
山旁為一片黃沙,除了幾個阿剌伯[1]人的小村落之外,現在已一無居民,止有地上散躺着古代遺柱殘石,似若告訴我們以前這個地方不是沒有過光榮的曆史的。
在這地方,曾有一名王,先時而出,欲以其宗教的理想感化世人,然而為時過早,他的理想卻終于失敗。
這地方是研究埃及史者最有趣的地方。
在黃沙之下,發掘者曾發見宮殿、廟宇,及房屋的遺址。
在岩上,還有這位國王叙寫他的“夢城”的界限的刻文,更有他為宮人們預備而未曾應用過的美好的墳墓。
還有人因掘磚而發見一些書簡,使研究古代東方的人,得到曆史上的大轉變點。
這地方,現在名為忒爾厄爾阿馬那(Tell-el-Amarna),在古時,卻名為阿克塔騰(Akhetaten),是著名城市,本應受得較好的運命,卻終于荒蕪廢圮。
約當西元前1370年,有一國王由底比斯沿河而下,這是阿門和忒普(Amenhotep)第四世,埃及第十八朝的名王中最後的嫡系子孫。
第十八朝使埃及成了“世界帝國”,阿門和忒普第四世的命運雖不幸,卻是這些名王中最偉大的。
他的禦舟登上了岸,即在這背山面水的所在,建設他所夢想的新城,一面在岩上砌入巨大的碑文,表示這新城的邊界。
于是這新城,便如為魔法所變成似的,在黃沙上建立起來了;宮殿、廟宇、房屋、市場,一切都全;這國王在此建都約十二年;然後死亡,他便離開這未能與他理想适合的世界,而這座美麗的城市,不久便傾頹了。
自他建城後,不到二十五年,這理想的城便成豺狼鸮鳥之巢穴。
他死後,不葬在這“夢城”之中,卻葬在他所憎惡的底比斯。
他去了,夢城也便去了。
自此以後,此城便空無人居。
今所見的,僅幾個阿剌伯人的孤村而已。
一個城市的忽興忽滅,從沒有這樣快的。
這座夢城的創造者的父親,阿門和忒普第三世(西元前1411至前1375年),像亞述的亞述本尼巴或法國的路易十四一樣,在他們的身上,集合了他們種族的一切的光榮,勳業功名,世無其比,到他們一死,光榮卻跟着熄滅。
第十八朝的諸王,能征善戰,建立埃及大帝國,由尼羅河而至幼發拉的河[2]。
所有叙利亞(Syria)、巴力斯坦[3](Palestine)、愛西屋皮亞[4](Ethiopia)諸地,都按時朝貢,不敢有懈。
即巴比倫帝國的王也畏憚他。
他娶一個階級較低的埃及婦人,是遊阿(Yuaa)和他的妻條阿(Tuau)的女兒。
她的名字是替易(Tiyi),她的權力極大。
他對于她,言聽計從。
她引叙利亞的風俗習慣到埃及王宮中,尤其是宗教觀念。
在那時,宮中信奉的大神是阿門(Amen),這神原是底比斯的城神,後來才升為主神的;王後替易一來,卻又改而信奉舊時的主神日神。
他們結婚後二十五六年,生一子,即阿門和忒普第四世。
他深受母親的影響,信奉新神。
後來,他卻有一個堅決的新信仰,要信奉一個“一神教”,新神雖仍為太陽崇拜的形式,其實質卻并不是舊時的,他母親所崇拜的舊神,乃是抽象的神;他不是一城之神,一國之神,乃是世界之神。
這是世界上第一次的一神教的運動。
然而為時過早,反對者紛起。
阿門和忒普第四世不顧一切,堅信不移。
在他即位後第六年,便宣告以“阿騰(Aten)崇拜”為國教。
而底比斯卻是舊教勢力的集中點,他便決心遷都于夢城,以實現他的理想。
兩年後,新都告成,他便遷入。
他死後,他的忠心的臣屬,卻匆促的秘密的将他葬于王谷的他母親的墓中,那時,他母親已經躺在那裡長眠着。
一座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