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阿比多斯及埃及第一朝的陵墓
關燈
小
中
大
阿比多斯(Avydos)是埃及的聖城,每個埃及人都想能在生前去朝見一次,或至少在死後也希望能夠一至的,或環境不能允許,則至少死後也要立一塊石在這個聖地。
窮人不能立碑,則至少要抛一塊碎瓶片在這聖地。
原來在阿比多斯有奧賽烈司(Osiris)的墓。
奧賽烈司是地府的大神,人如能葬在他墓邊則可得福;如果沒有福氣葬在附近,則建立一塊石在這個大神的石階上,或至少送一片陶器至聖地,也可得他的恩惠。
所以在埃及史的最早期,富貴的人都要在阿比多斯得一墳地。
如果貴人必須伴國王的墓而葬,則他也要建一個石碑在這個聖地上的。
在中世(MiddleKingdom)風俗還是如此。
要人都要在阿比多斯建立一個石碑。
這些石碑如今在各博物院中,可以找到不少。
但平民們卻止能有送一片陶器至聖地之力,所以經過許多時代,阿比多斯竟成荒蕪不堪的瓦礫堆,各期各種的陶器都有。
在埃及史上,阿比多斯雖不重要,在宗教和文化上,阿比多斯卻公認為一個重要的古址。
所以許多埃及學者,早就計算到發掘這個聖地,以期對于古埃及的宗教與文化有豐富的收獲。
聖城的發掘工作,和别的地方一樣,乃由于偉大的發掘埃及的先驅者馬烈特(AugusteMariette)的工作。
1859年,他清理錫提第一世(SetyI)的廟宇(以精美的浮雕著多),他還發掘拉美斯(Ramses)第二世的廟宇,在偉大的奧賽烈司廟内,也進行着一部分工作,卻沒有得到多大的成績。
然而馬烈特卻說到一個荒丘,名為科阿薩爾坦(KomasSultan)的,道:“無疑的奧賽烈司的墓,必在此不遠。
大約什麼時候,總可以發見今所未知的至聖墓的進口。
”他的話到許多年後,方才實現。
在1911年至1914年[1],那維爾(Naville)繼續皮特裡(FlindersPetrie)教授和墨累(Murray)女士的工作,在45英尺的斜道之底,發見一間大室,100英尺長,60英尺闊,以兩行的方柱,分為三部分,由此室更至一較小之室,由它的雕刻上以及根據古代的記載,那維爾知道此即為著名的奧賽烈司的墓。
那維爾所發見的實為奧賽烈司廟的最神聖的地方。
除了對于奧賽烈司聖地的注意之外,阿比多斯存在的建築,乃為錫提第一世的廟宇和它的可驚詫的浮雕。
牆上的浮雕有許多是最有趣味的;它們沒有“古代”(OldKingdom)的大浮雕的有力與新鮮,然而國王的形象和奧賽烈司坐在神座上的尊嚴态度,是極可贊美的。
在錫提廟的左近,散布着不少他的兒子拉美斯廟的遺物。
從前一定是一所很弘偉的建築,如今卻随地傾圮了。
有的浮雕,可以比得上前王時代的,有的卻粗率。
阿比多斯的建築,雖弘麗而有趣,然到現在,他的重要卻不在此,而在已被忘記的第一朝和第二朝諸王的墓的發見;這些墓經過許多年代,成為崇拜的目的,因此,更為隐晦而無人知道。
然而到了今日,它們的寶藏卻被發現,使我們向來以為傳說中的非真實的埃及時代,一旦呈露出來;其文化之古遠,非從前的懸想所可推測;即在此古遠的文化上,已足見出其光華燦爛之概況,使我們實見尼羅河流域的文化是如何的古遠而光明。
如今且略述發掘的經過。
在阿比多斯的諸王墓,既不美好,又不弘偉,不足引人注意;而到阿比多斯的人所注意的,僅為聖地及在其旁的後期諸廟而已。
在1890年之前,我們對于建築金字塔者的以前的埃及王,僅知其名而已;實際上的埃及史,乃開始于第四代的建築金字塔者;其上的三代,皆視為若有若無。
1890年後三十餘年來,這個觀念,卻完全變更了;我們知道第四朝前之三朝的諸王,并不是想象的,幻夢的,乃是實有其人的;他們領率大兵,統一散沙似的南北諸小國;他們的國
窮人不能立碑,則至少要抛一塊碎瓶片在這聖地。
原來在阿比多斯有奧賽烈司(Osiris)的墓。
奧賽烈司是地府的大神,人如能葬在他墓邊則可得福;如果沒有福氣葬在附近,則建立一塊石在這個大神的石階上,或至少送一片陶器至聖地,也可得他的恩惠。
所以在埃及史的最早期,富貴的人都要在阿比多斯得一墳地。
如果貴人必須伴國王的墓而葬,則他也要建一個石碑在這個聖地上的。
在中世(MiddleKingdom)風俗還是如此。
要人都要在阿比多斯建立一個石碑。
這些石碑如今在各博物院中,可以找到不少。
但平民們卻止能有送一片陶器至聖地之力,所以經過許多時代,阿比多斯竟成荒蕪不堪的瓦礫堆,各期各種的陶器都有。
在埃及史上,阿比多斯雖不重要,在宗教和文化上,阿比多斯卻公認為一個重要的古址。
所以許多埃及學者,早就計算到發掘這個聖地,以期對于古埃及的宗教與文化有豐富的收獲。
聖城的發掘工作,和别的地方一樣,乃由于偉大的發掘埃及的先驅者馬烈特(AugusteMariette)的工作。
1859年,他清理錫提第一世(SetyI)的廟宇(以精美的浮雕著多),他還發掘拉美斯(Ramses)第二世的廟宇,在偉大的奧賽烈司廟内,也進行着一部分工作,卻沒有得到多大的成績。
然而馬烈特卻說到一個荒丘,名為科阿薩爾坦(KomasSultan)的,道:“無疑的奧賽烈司的墓,必在此不遠。
大約什麼時候,總可以發見今所未知的至聖墓的進口。
”他的話到許多年後,方才實現。
在1911年至1914年[1],那維爾(Naville)繼續皮特裡(FlindersPetrie)教授和墨累(Murray)女士的工作,在45英尺的斜道之底,發見一間大室,100英尺長,60英尺闊,以兩行的方柱,分為三部分,由此室更至一較小之室,由它的雕刻上以及根據古代的記載,那維爾知道此即為著名的奧賽烈司的墓。
那維爾所發見的實為奧賽烈司廟的最神聖的地方。
除了對于奧賽烈司聖地的注意之外,阿比多斯存在的建築,乃為錫提第一世的廟宇和它的可驚詫的浮雕。
牆上的浮雕有許多是最有趣味的;它們沒有“古代”(OldKingdom)的大浮雕的有力與新鮮,然而國王的形象和奧賽烈司坐在神座上的尊嚴态度,是極可贊美的。
在錫提廟的左近,散布着不少他的兒子拉美斯廟的遺物。
從前一定是一所很弘偉的建築,如今卻随地傾圮了。
有的浮雕,可以比得上前王時代的,有的卻粗率。
阿比多斯的建築,雖弘麗而有趣,然到現在,他的重要卻不在此,而在已被忘記的第一朝和第二朝諸王的墓的發見;這些墓經過許多年代,成為崇拜的目的,因此,更為隐晦而無人知道。
然而到了今日,它們的寶藏卻被發現,使我們向來以為傳說中的非真實的埃及時代,一旦呈露出來;其文化之古遠,非從前的懸想所可推測;即在此古遠的文化上,已足見出其光華燦爛之概況,使我們實見尼羅河流域的文化是如何的古遠而光明。
如今且略述發掘的經過。
在阿比多斯的諸王墓,既不美好,又不弘偉,不足引人注意;而到阿比多斯的人所注意的,僅為聖地及在其旁的後期諸廟而已。
在1890年之前,我們對于建築金字塔者的以前的埃及王,僅知其名而已;實際上的埃及史,乃開始于第四代的建築金字塔者;其上的三代,皆視為若有若無。
1890年後三十餘年來,這個觀念,卻完全變更了;我們知道第四朝前之三朝的諸王,并不是想象的,幻夢的,乃是實有其人的;他們領率大兵,統一散沙似的南北諸小國;他們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