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必酒經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春之水其味尤劣。
如糯米一石,冬時下釀,用水十分。
節屆季春,隻用水九分,則酒味自濃,可與冬水並美矣。
問:酒果有陰陽五行之義乎。
曰:然。
好酒將熟,能隨潮汐而轉,合陰陽也,此陳藏器先生之酒論也。
以餘繹之,不特備陰陽之義,且有五行之質,而有五味五性存焉。
一曰水,水泉也。
二曰火,火齊也。
三曰木,酸漿也。
四曰金,酒熟氣烈而作辛。
五曰土,土爰稼穡,秫稻是也。
此非酒有五行之質乎。
然既有其質,則各有其味,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草作辛,稼穡作甘,此非酒具五行之味乎。
既各其味,又各一其性,水性智,火性禮,木性仁,金性義,唯土主信,是以飲酒至醉,賢愚盡率其天真。
故《說文》曰:酒者,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惡也。
餘又考之《子華子》曰:盈於天地之間,而充物者,唯此五行也。
又《易解》曰:五行蓋交相成者也,水火金木不得土,土不得是四者,皆不能成。
蓋酒非五行相生之功,無從製造。
酒非五行相尅之妙,不成正味。
酒本以土為尊,仍能輾轉剋制水火金木之味,自成甘美。
而土復生金,故酒至辛而成焉。
倘酒成之後,收貯不精,復又生變,言之不盡矣。
善釀者,若不明此五行相生相繼,相尅相治之理,不成佳醞。
故酒之辛者,謂土旺金相。
酒之淡者,謂金旺水相。
酒之酸者,謂水旺木相。
酒之苦者,謂木旺火相。
酒之醇者,謂火旺土相。
大隱翁論酒,有陰陽五行之義,卻未發明五行生剋變化之妙。
餘故於前人所未及者,謬為陳之。
問:何為三白。
曰:水白、米白、麴白,謂之三白,即喂飯老酒法也。
自古釀酒以酸漿為祖,近今有以三白為祖者,因其作法精巧,多有成功,可免踈誤。
故江浙兩省,多用喂飯之法,而攤飯間或用之,惟紹酒耑用攤飯之法。
大抵攤飯酒味醇厚,喂飯酒味鮮爽,法皆可遵,特三白為近今時尚雲爾。
問:釀酒既備陰陽五行生尅變化之理,則沽酒何以孔聖不食。
曰:按《周官》孔疏:功沽謂善惡。
是酒之善者為功。
惡者為沽也。
毛氏《詩》註:謂一宿酒為酤。
則沽為一宿酒,薄可知矣。
然鄭康成註《魯論》,訓「沽」為榷沽之沽。
《朱子集註》以沽為買。
諸解似異,但《前漢書》論語孔子當周衰亂,酒酤在民,恐薄惡不誠,是以疑而弗食。
?此,則沽字解雖異而義自通,所以沽酒不食,正以不能如法釀造,酒必薄惡之故耳。
問:桂花露,是何製法。
曰:此祖漢武帝作金盤承露之法也。
桂花開時,用精糯一鬥,酉時湯米蒸炊,薄攤收露如糜。
次早拌江南餅子麴二兩,白麪風麴二兩,實置甑中。
又每夜收露,七日酒成。
採浥露半開桂花升許,蒸令氣上,承取滴露,和入酒中。
或將桂花和飯同釀。
芳香襲人,世所未有。
餘讀姚合詩:「味輕花上露,色似洞中泉。
」其斯之謂與。
問:甘露漿,是何釀法。
曰:按大食國收露之法,秋露濃時,精糯一鬥,滌淨炊飯,薄攤收露如糜。
次早拌江南餅子麴二兩,白麪風麴二兩,寶置甑中。
日藏夜露,不可遇雨,七日酒成。
預於三日前,取三陳老酒十餘斤,用鑞器小蒸,以老酒入蒸,蒸取酒汗。
甘露漿三分,和酒汗一分。
或用堆花燒酒,隨和隨飲,四體融恬,風味如仙。
問:酒多奇異,有諸。
曰:崔豹《古今註》青田酒:烏孫國有青田核,莫測其樹,核大如鬥,注水即成酒。
劉章得二核,可供二十人之飲。
馮贄《雲仙雜記》二色酒:白酒中有墨花,斟於器中,花亦不散。
《漢書.禮樂志》百末旨酒,註:百草花之末也,雜入酒中,故香且美焉。
東方朔《神異經》西北荒中有玉饋酒,酒泉注焉,上有玉樽、玉籩,取一樽,一樽復生焉,飲之長生不老。
幹寶《搜神記》狄希中造千日酒,劉元石沽飲之,至家大醉,人以為死,葬之。
經三年,希曰:元石應醒矣。
往問之,遂命掘塚破棺。
石醒,曰:快哉醉我也,日高幾許矣。
《梁書.劉杳傳》貴陽呈鄉有千裡酒,飲之至家始醉不醒。
《梁書.扶南國傳》頓遜國有酒樹,似安石榴,採其花入甕中,數日成酒。
《唐書.阿陵國傳》俗以椰樹花為酒,其樹生花長三尺餘,大如人腦,割之取汁以成酒。
《五代史.附錄》于闐以蒲桃為酒,又有紫酒、青酒,不知所釀。
《宋史》三佛齊國有花酒、椰子酒、蜜酒,皆非麴糵所釀,飲之亦醉。
郭憲《洞冥記》瑤琨酒,有瑤草如麥,割之以釀酒,其味極醇,飲一合三日不醒。
此皆奇異事,非酒槽所能為也。
問:釀酒果善,雖醉無傷乎。
曰:酒能養生,亦能傷生。
凡麪麴之酒,少飲則和血行氣,壯神禦寒,遣興消愁,辟邪除穢。
若過飲則反是。
朱子曰:以醉為節可也。
《說文》醉者,各卒其度量,不至於亂也。
邵堯夫詩雲:「美酒飲教微醉後。
」此得飲酒之妙,所謂醉中趣,壺中天者也。
若夫沉湎無度,濡首酣身,其害可勝言哉,此大禹所以疏儀狄,周公所以著酒誥,為世示戒也。
問:釀酒之法,僅如是乎。
曰:此亦一得之愚耳。
自閱歷以來,凡有所聞,靡不采錄,深愧糟粕陳言,無裨實用,豈敢效汝陽王之秘而不宣乎。
但梓匠輪輿,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
朱翼中雲:酒法深遠,非冥搜不足以發其義,酒術精微,非三昧不足以善其事。
又雲:父子一法,而氣味不同,親手自釀,而色澤逈異,此雖酒人亦不能自知其故也。
惟願善釀者,賜以校讐,匡所未逮,是餘之厚幸也夫。
如糯米一石,冬時下釀,用水十分。
節屆季春,隻用水九分,則酒味自濃,可與冬水並美矣。
問:酒果有陰陽五行之義乎。
曰:然。
好酒將熟,能隨潮汐而轉,合陰陽也,此陳藏器先生之酒論也。
以餘繹之,不特備陰陽之義,且有五行之質,而有五味五性存焉。
一曰水,水泉也。
二曰火,火齊也。
三曰木,酸漿也。
四曰金,酒熟氣烈而作辛。
五曰土,土爰稼穡,秫稻是也。
此非酒有五行之質乎。
然既有其質,則各有其味,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草作辛,稼穡作甘,此非酒具五行之味乎。
既各其味,又各一其性,水性智,火性禮,木性仁,金性義,唯土主信,是以飲酒至醉,賢愚盡率其天真。
故《說文》曰:酒者,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惡也。
餘又考之《子華子》曰:盈於天地之間,而充物者,唯此五行也。
又《易解》曰:五行蓋交相成者也,水火金木不得土,土不得是四者,皆不能成。
蓋酒非五行相生之功,無從製造。
酒非五行相尅之妙,不成正味。
酒本以土為尊,仍能輾轉剋制水火金木之味,自成甘美。
而土復生金,故酒至辛而成焉。
倘酒成之後,收貯不精,復又生變,言之不盡矣。
善釀者,若不明此五行相生相繼,相尅相治之理,不成佳醞。
故酒之辛者,謂土旺金相。
酒之淡者,謂金旺水相。
酒之酸者,謂水旺木相。
酒之苦者,謂木旺火相。
酒之醇者,謂火旺土相。
大隱翁論酒,有陰陽五行之義,卻未發明五行生剋變化之妙。
餘故於前人所未及者,謬為陳之。
問:何為三白。
曰:水白、米白、麴白,謂之三白,即喂飯老酒法也。
自古釀酒以酸漿為祖,近今有以三白為祖者,因其作法精巧,多有成功,可免踈誤。
故江浙兩省,多用喂飯之法,而攤飯間或用之,惟紹酒耑用攤飯之法。
大抵攤飯酒味醇厚,喂飯酒味鮮爽,法皆可遵,特三白為近今時尚雲爾。
問:釀酒既備陰陽五行生尅變化之理,則沽酒何以孔聖不食。
曰:按《周官》孔疏:功沽謂善惡。
是酒之善者為功。
惡者為沽也。
毛氏《詩》註:謂一宿酒為酤。
則沽為一宿酒,薄可知矣。
然鄭康成註《魯論》,訓「沽」為榷沽之沽。
《朱子集註》以沽為買。
諸解似異,但《前漢書》論語孔子當周衰亂,酒酤在民,恐薄惡不誠,是以疑而弗食。
?此,則沽字解雖異而義自通,所以沽酒不食,正以不能如法釀造,酒必薄惡之故耳。
問:桂花露,是何製法。
曰:此祖漢武帝作金盤承露之法也。
桂花開時,用精糯一鬥,酉時湯米蒸炊,薄攤收露如糜。
次早拌江南餅子麴二兩,白麪風麴二兩,實置甑中。
又每夜收露,七日酒成。
採浥露半開桂花升許,蒸令氣上,承取滴露,和入酒中。
或將桂花和飯同釀。
芳香襲人,世所未有。
餘讀姚合詩:「味輕花上露,色似洞中泉。
」其斯之謂與。
問:甘露漿,是何釀法。
曰:按大食國收露之法,秋露濃時,精糯一鬥,滌淨炊飯,薄攤收露如糜。
次早拌江南餅子麴二兩,白麪風麴二兩,寶置甑中。
日藏夜露,不可遇雨,七日酒成。
預於三日前,取三陳老酒十餘斤,用鑞器小蒸,以老酒入蒸,蒸取酒汗。
甘露漿三分,和酒汗一分。
或用堆花燒酒,隨和隨飲,四體融恬,風味如仙。
問:酒多奇異,有諸。
曰:崔豹《古今註》青田酒:烏孫國有青田核,莫測其樹,核大如鬥,注水即成酒。
劉章得二核,可供二十人之飲。
馮贄《雲仙雜記》二色酒:白酒中有墨花,斟於器中,花亦不散。
《漢書.禮樂志》百末旨酒,註:百草花之末也,雜入酒中,故香且美焉。
東方朔《神異經》西北荒中有玉饋酒,酒泉注焉,上有玉樽、玉籩,取一樽,一樽復生焉,飲之長生不老。
幹寶《搜神記》狄希中造千日酒,劉元石沽飲之,至家大醉,人以為死,葬之。
經三年,希曰:元石應醒矣。
往問之,遂命掘塚破棺。
石醒,曰:快哉醉我也,日高幾許矣。
《梁書.劉杳傳》貴陽呈鄉有千裡酒,飲之至家始醉不醒。
《梁書.扶南國傳》頓遜國有酒樹,似安石榴,採其花入甕中,數日成酒。
《唐書.阿陵國傳》俗以椰樹花為酒,其樹生花長三尺餘,大如人腦,割之取汁以成酒。
《五代史.附錄》于闐以蒲桃為酒,又有紫酒、青酒,不知所釀。
《宋史》三佛齊國有花酒、椰子酒、蜜酒,皆非麴糵所釀,飲之亦醉。
郭憲《洞冥記》瑤琨酒,有瑤草如麥,割之以釀酒,其味極醇,飲一合三日不醒。
此皆奇異事,非酒槽所能為也。
問:釀酒果善,雖醉無傷乎。
曰:酒能養生,亦能傷生。
凡麪麴之酒,少飲則和血行氣,壯神禦寒,遣興消愁,辟邪除穢。
若過飲則反是。
朱子曰:以醉為節可也。
《說文》醉者,各卒其度量,不至於亂也。
邵堯夫詩雲:「美酒飲教微醉後。
」此得飲酒之妙,所謂醉中趣,壺中天者也。
若夫沉湎無度,濡首酣身,其害可勝言哉,此大禹所以疏儀狄,周公所以著酒誥,為世示戒也。
問:釀酒之法,僅如是乎。
曰:此亦一得之愚耳。
自閱歷以來,凡有所聞,靡不采錄,深愧糟粕陳言,無裨實用,豈敢效汝陽王之秘而不宣乎。
但梓匠輪輿,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
朱翼中雲:酒法深遠,非冥搜不足以發其義,酒術精微,非三昧不足以善其事。
又雲:父子一法,而氣味不同,親手自釀,而色澤逈異,此雖酒人亦不能自知其故也。
惟願善釀者,賜以校讐,匡所未逮,是餘之厚幸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