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必酒經卷二

關燈
香,過釀則味澁。

    我浙攤飯老酒,自投飯起,釀至三月為熟。

    朱翼中論喂飯老酒,十月造酒二十日熟,十一月造酒一月熟,十二月造酒五十日熟,均良法也。

    至新酒謂之事酒,方事於慒漉也,俗名不定酒也。

    溫涼時十餘日為熟,熱時七八日為熟。

    若醅面如蜂窠眼子,撥動無聲,有酒湧出,便可上榨。

    蓋煖天非釀酒之候,久則變酸矣。

    雖然天時有寒熱,南北氣候有不同,酒之成熟有早晚,亦不可拘定日數。

    善酒者,辨五齊之名,識三酒之物,嘗醇醨,應釀與不應釀,可為得全於酒矣,返道任情,勞而無獲。

     問:火酒起於何時。

     曰:自古論酒諸書,並無火酒之名。

    黃酒始於黃帝,火酒,至元時始創其法,及明李時珍先生,增註其法,發明其旨,而火酒之新義出矣。

    南人暑月飲之,北人四時飲之。

    我浙燒酒,將榨乾糟粕實置甕中,用甕覆蓋,俟糟再發,寒則月餘蒸燒,熱則隨榨隨蒸。

    爬鬆入蒸,以鑞器盛水覆於蒸上,蒸外用器承取滴露。

    初露味烈謂鏡面,中露味醇謂細花,三露味薄謂粗花,露流無味則撤之。

    斟酌棄取,入甕和勻,以色清濃烈為佳,以滿杯堆花為真,謂之糟燒。

    糯釀三白醴酒,和糟入蒸,謂糯燒。

    諸麥和白藥釀蒸,謂麥燒。

    凡五穀菓食及酸壞之酒,均可燒酒。

    醫家治疾,以糟燒為良。

    北人以黍稷藥麴釀蒸,謂高粱燒,香清味烈,勝於南方糟燒。

    近日山東、江南、兩湖、山、陜等處,製釀極善,而山東之濟南,湖北之漢陽,稱為第一。

    《本草》載暹羅燒,以燒酒復燒二次,入珍寶異香,其罈用檀香數十斤,薰如黑漆,然後入酒,封埋土中,三年取用,除積病,殺蠱毒。

     問:浸米用酸漿,何也。

     曰:〈釋名〉酸漿,炊粟米飯,熱投冷水中,五六日味酢,生白衣,類漿,故名。

    凡麥黍等類均可製漿,飲者調中引氣,通關開胃。

    《周官》漿人,掌共王之六飲,水、漿、醴、涼、醫、馳。

    註:水,井泉水。

    漿,以水和米之。

    醴,醴清也。

    涼,糗飯雜水者。

    醫,當作醷,梅漿也。

    酏,以黍為粥也。

    北山朱翼中《酒經》載有卧漿,發明製造酸漿之法,其義頗詳,然亦備而罕用。

    酸漿多漿臭,無香辣之味。

    四時均可製漿,釀酒時,將酸漿漉出煎熟,如糯米一石,淘淨後,以酸漿二鬥,和水浸米,瀝乾炊飯釀酒。

    近今酸漿之法,俱未製造。

    獨紹興老酒則化而用之,釀秫浸至半月之久,米泔澄清和釀,其泔漿即為酸漿,故紹酒味美於回。

     問:製麴可以不必用綠豆否。

     曰:紹興製麴不用綠豆,然用豆亦是,不用豆亦是。

    麴用綠豆,不過解酒之毒。

    小麥粉十分,外加綠豆一分,或煮糊,或磨粉,和入麥粉同揉,豆多則酒味硬薄少蘊藉耳。

     問:糙糯釀酒無妨否。

     曰:米以精為良,以糙為劣。

    米精飯軟,麴力易尅而易化。

    米糙飯硬,麴力難尅而難化。

    且米精酒醇,米糙酒苦,故米必取精也。

     問:用水浸米,以何水為是。

     曰:水者,酒之滋味所由生,當悉其水上之性而用之。

    水清者其性靈,久浸則味美。

    水濁者其性蠢,久浸則味惡。

    故歐陽公曰:「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

    」其斯之謂歟。

    按陸羽《茶經》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

    蓋井水純陰,源暗流滯,不能如山泉江河之水,源流高遠,胚胎元氣,得天地之精英者也。

    山水用其甘,必源出高山。

    江水用其潔,必精明不淆。

    井水用其清,必擇郊外常汲者。

    均可浸米。

    陸羽又品天下名水二十種,列我浙天台石梁千丈瀑布水為第十七,餘水未及品題。

    田藝蘅〈水論〉以浙江潮汐近地,難免斥鹵,故不得與簾水南??諸泉?,可謂盡於論水矣。

    我浙釀泉之佳者,杭省西湖水,紹興東浦水,俱屬山泉,沿洄數百裡,性靈水活,各州縣相距遼遠,豈能易得,藉在人之因地制宜耳。

    吾鄉南郊外溪,源自天台石梁瀑布分注。

    近郭南溪,由龍宮馬嶴諸村山水夾注,滙流百餘裡,滲入它泉,清潔甘美,與西湖、紹興水相為伯仲。

    惜僻處海陬,載在縣乘,不入圖經,善水者,當不以餘言為誣矣。

     問:九醞酒,是何釀法。

     曰:九者,老陽之數,九醞以九酘而言。

    酒至九酘,酒之終也。

    且麴糵之烈性盡去,滓汁之泛沸極熟,古人立法,義深意遠。

    其法於十月寒時,初下炊糯米一石,用白藥二十兩,照法拌勻入甕。

    至第七日,二酘炊米五鬥,飯攤微冷,加白麵風麴二十斤。

    三酘炊米三鬥,加麴二十斤。

    應配之麴,已酘畢矣。

    四酘、五酘、六酘各炊米三鬥。

    七酘、八酘、九酘各炊米一鬥。

    前後共酘糯二石。

    二酘必須七日,加水五十斤,方可酘飯,酘早則味苦。

    二酘以後,挨次侯發,在於一二日之內,均可酘飯,毋緻勢不相及,務宜善看麴勢強弱,如麴勢尚強,隻酘飯,不增麴。

    如勢弱,酘飯後,再增麴。

    至第九酘麴勢已退,不必增麴。

    酘至一月為度,俟沸止醅澄,盛於罈中,封貯兩月,可榨酒三百斤左右。

    如攤飯九醞,用麥麴而不用白藥,初下炊糯一石,添白麪風麴十五斤,加水五十斤。

    二酘候發即投,不必七日。

    後酘照依前法,用麴亦照前法。

     問:我浙粟米,亦可釀酒否。

     曰:南北風土雖異,粟米質性均屬相同。

    然我浙亦有粘者、有不粘者,粘者可釀酒,惜酒味硬薄,有粟米之氣。

    餘嘗以粘粟釀酒,每甕粟米一石,參用糯米一石,和其氣味,因糯粒粗難透,粟粒細易潰,故先浸糯後浸粟,不緻粟米之脫力也。

     問:春水味薄,釀酒可另有法乎。

     曰:春月釀酒為下時,蓋春水味薄,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