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必酒經卷一

關燈
日二夜。

    天大寒有厚氷,浸二日三夜。

    天極寒滴水成氷,浸三日三夜,泔水全用。

    紹興攤飯米,浸半月左右。

    淋飯米浸一夜,喂飯米浸一日二夜。

     十二月,飯飯米,天和寒無氷,浸一日二夜。

    天小寒有氷,浸二日二夜。

    天大寒有厚氷,浸二日三夜。

    天極寒滴水成氷,浸三日三夜。

    紹興攤飯米,浸半月左右。

    淋飯米浸一日一夜。

    喂飯米浸二日二夜。

     以上按時浸米之法,兼有水性靈蠢之分,善釀者因地制宜,留心裁酌。

     水泉必香說 水,流水也。

    泉,源泉也。

    必香者,取其芳香也。

    夫水有甘者,有苦者,有鹹者,有酸者,有香者,別酒亦當先別水。

    劉伯芻品天下水泉,江南揚子江為第一,常州惠山石泉第二,江蘇虎丘石井第三。

    又江南武定府城南有香水泉,其泉春時則香,土人祭之,然後汲以釀酒,香馥異常。

    其他水之著名者,古稱汲以醞釀,味極醇美。

    近今如我浙會稽東浦水,釀酒味甲天下焉。

    然名水固不易緻,諸水不可不辨,大抵江河之水多濁,清冽為佳。

    溪澗之水多淡,甘芳為貴。

    井泉之水,究其源流,從地脈遠來者為上,江湖滲入者次之,其城市溝渠污穢者不堪用。

    蓋天一生水,水固得天之清氣,而地氣所鍾,每各有異,知味者故能辨夫淄澠,善釀者亦嘗審其美惡,擇取而醞,可以名水媲美矣。

    至四時節氣之水,有關於酒,亦宜詳考,備列於後。

     春水謂之神水,浸造亦可久留,但性濫而味薄。

     夏水色赤味濁,入黴出黴,迎黴送黴,此皆濕熱鬰遏熏蒸之水,不堪造釀。

     秋水通源,凜肅殺之氣,性潔味冽,故甘露飲、秋露飲均在斯時醞釀。

     冬月水歸冬旺,結凍凝氷,至柔而復至堅,體重味厚,小寒尤佳,浸造一切,久留不壞。

     冬雪水,除瘴癘,殺蟲蝗。

    密盛陰處,數十年而不壞。

    故造酒以此水為第一,可以卻病延年。

    〈陸羽品雪水第二十水。

    〉 井水,將旦首汲,謂井花水。

    無時初出,謂新汲水。

    取天一真氣,浮於水面,浸造更妙。

     旱天井水,源遠流潔,愈旱愈佳,釀酒極美。

     天落水,性空味薄。

     雨後井中渾水,氣味愈惡,不堪浸造。

     陶器必良說 陶器,甕缸罈瓶之屬。

    必良者,擇其無罅漏也。

    《考工記》有虞氏尚陶。

    註:若甒泰是。

    大舜以甒泰瓦器貯酒,而後人遵用之也。

    瓦器,甄土為之。

    土有沙土、息土不同,沙土器成而粗踈,息土器成而滑澤,地產各異,燒工尤難。

    《說文》缶燒善裂。

    旄人髻墾薜暴不入市,器不任用也。

    酒人尤宜擇之。

    諺雲:缸罅猶且可,罈漏酒全走。

    酒罈封閉宜固,漏則內氣洩而外生蟲蠅,酒味全失。

    朱翼中雲:東南多甆甕,西北用瓦甕,瓦甕固不及甆甕之良也。

    凡甕缸榨酒後,宜即用水洗淨,再入石灰滌其餘毒,方可再醞。

    《本草》載:石灰,解酒酸,除酒毒。

    今人用以度酒殊為不美,用以滌器極為精良。

    凡酒罈盛酒,於煮酒前三日預先洗淨,俟乾候用。

    用鑞壺煮酒,臨時將罈蒸熱,或向火烘煖,免緻驚損。

    至若作竈不巧則火力不齊,蒸桶不圓則生熟不勻,榨箱不靈則壓酒不乾,其餘工器皆當擇其良者,又不獨埏埴之器宜然也。

     火齊必得說 《周禮》烹人以給水火之齊。

    鄭註:齊,量也,劑之使無過不及也,此火齊似指煮酒而言。

    鄭註適生熟之調,言火候當視酒之生熟而調劑之,必適其宜,斯謂之得也。

    《醉鄉小畧》煮酒法,連罈謂大煮,法在探香,香噴熟之候也。

    鑞壺謂小煮,法在探氣,氣聚熟之候也。

    凡酒一滾即熟矣。

    封後色渾味酸者,失於火齊之不及也。

    封後色清白花者,失於火濟之太過也。

    蓋不及者,未滾則火力不透,氣鬰而沸未泛清,故酸而渾也。

    太過者,已滾而火熾不滅,沸久則酒之元氣洩傷,故清而生白花也。

    皆不善齊量,所以不得也。

    然薄酒亦生白花,好酒日影照之亦生白花。

    陳於熱處、溫處亦損酒味。

    夫醞酒至煮,六事已畢,心力已費,乃酒人告成之時也。

    當如白樂天論酒詩曰:甕揭開時香酷烈。

    缾封堅貯後味甘?,則釀之得法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