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必酒經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名麥黃。
米製名米黃。
〉 六七月間,用小麥或?麥,取蓼汁浸透,蒸熟攤冷,如製醬法。
蓋以青蒿,或蓋以草穰,罨成黃衣,半月收曬。
釀酒磨細,酒色極赤,台屬間用其法,與女?不殊。
秫稻必齊說 夫秫,粘粟粘黍是也,釀酒則劣於糯也。
孫炎謂秫為粘粟,粟粘為秫,秫不粘為粟,北人呼為小米。
蘇頌謂黍粘為秫,北人呼為黍米。
《禮》孔疏:作酒用黍不用稷。
《本草備要》謂稷為盧稷,燒酒可愈百病。
稻不粘曰粳,粘曰糯。
糯稻南方水田多種之,其性熱可以釀酒。
《齊民要術》糯有九格、雉尾、大黃、馬首、火色、虎皮、早糯、晚糯等名。
善釀者取雉尾、馬首、早糯為上,虎皮、火色為次,晚糯性硬為下。
我浙糯米出產固廣,而江南尤廣,浙之糯又亞於江南之糯也。
大抵地勢有異宜,故所植之種不一。
成熟有早晚,故米穀有厚薄之分。
質性有堅脆,故糟粕有多寡之異。
米粒有美惡,故醞釀有醇醨之殊。
鄭註:必齊,熟成也。
夫秫稻必熟成而後獲,然或時日末足而遽穫之,則穀不老,即穀老而曬未變,或曬變而舂不精,皆不齊也。
又說:必齊,多寡中度也。
秫稻與麴與水皆有常度,不中度,則有偏勝之患雲。
麴糵必時說 麴,麥製也。
糵,米製也。
必時,及時製造也。
《商書》若作酒醴,爾惟麴糵。
釋名:麴,朽也。
鬰之使衣生朽敗也。
紅麴白藥謂之糵,紅麴以米飯和麴母,受濕熱薰蒸之氣,加以限時攤蘸之功,化篇真紅,此人窺造化之巧也。
法與製麴大異,附載於後。
白藥用糯米粉、鮮蓼汁拌微濕,搗極勻,和作圓丸,用竹簸貯盛,以草紙覆蓋。
藏於無風靜室,俟對週發香,逐漸去其遮蓋,七七日曬,謂餅子麴,謂官料。
其各省雜入諸藥者,藥雖不一,均屬平穩。
凡製造麴糵,必宜及時,而麴成之日尤當辨其滋味。
倘或非時而製,求麴之正味難矣。
當以三伏然為上時,八月為中時,九月為下時。
三伏酷熟之時,麴無患不發,苐恐傷熱,故用風麴法,以竹紙包裹,每塊繫掛於無日當風之處。
八月天氣漸涼,用罨麴法,以草穰包裹,使麴易發。
九月天氣愈涼,亦用罨麴法,遮蓋宜密。
過此則非時矣。
得時麴糵,力強發急。
失時麴糵,力弱發緩。
製麴之宜及時也明矣。
湛熾必潔說 《禮》鄭註:湛,漬也。
熾,炊也。
此釀酒之至要也。
酒為米之真汁,漬而炊之,水火既濟,米始融液而易化。
漬之不透,則米性仍堅。
漬之過透,則米力已脫。
又或炊之不熟,則米仍生而化不透,此湛熾宜得法也。
然湛熾之所以能得法者,在於寒暖有定之天。
而湛熾之所以不能得法者,在於寒暖難定之天。
是以善湛熾者,詳察天時。
如煖天浸米,不宜久浸,時刻留?,預派章程,挨次浸水,方無失誤。
如寒天浸米,水冷米堅,米宜久浸,倘冬行夏令,必變通權宜,隨時斟酌。
然又當識水土之性及風俗釀法之異,久浸與不久浸,不可以一概言也。
必潔者,水泉、柴薪固求其潔,而尤不可觸穢惡之氣也。
夫酒之氤氳而成味者,陰陽變化之妙耳,若以穢惡之氣觸之,則酒色渾而味變矣。
故酒材無一不昭其潔,而湛熾之潔為尤要也。
餘酌立按時浸米之法,條列於後。
附浸米法 正月,攤飯米,天寒有氷,浸二日二夜;天寒無氷,浸一日二夜,天和浸一日一夜。
紹興攤飯米,浸七八日左右淋飯米浸一夜,喂飯米浸一日一夜。
二月,攤飯米,酉時浸,卯時炊。
天寒一日一夜,或半日一夜。
淋飯米、喂飯米俱浸一夜。
三月,攤飯米,酉時浸,卯時炊。
淋飯米、喂飯米同。
夏月非醞釀之候,其法故不立。
七月,攤飯米,酉時浸,醜時炊。
淋飯米同。
八月,攤飯米,酉時浸,寅時炊。
淋飯米同。
九月,攤飯米,酉時浸,卯時炊。
淋飯米同。
十月,攤飯米,酉時浸,卯時炊。
天寒半日一夜,或一日一夜。
紹興攤飯米,浸七八日左右,淋飯米、喂飯米俱浸一夜。
十一月,攤飯米,天和寒無冰,浸一日二夜。
天小寒有氷,浸二
米製名米黃。
〉 六七月間,用小麥或?麥,取蓼汁浸透,蒸熟攤冷,如製醬法。
蓋以青蒿,或蓋以草穰,罨成黃衣,半月收曬。
釀酒磨細,酒色極赤,台屬間用其法,與女?不殊。
秫稻必齊說 夫秫,粘粟粘黍是也,釀酒則劣於糯也。
孫炎謂秫為粘粟,粟粘為秫,秫不粘為粟,北人呼為小米。
蘇頌謂黍粘為秫,北人呼為黍米。
《禮》孔疏:作酒用黍不用稷。
《本草備要》謂稷為盧稷,燒酒可愈百病。
稻不粘曰粳,粘曰糯。
糯稻南方水田多種之,其性熱可以釀酒。
《齊民要術》糯有九格、雉尾、大黃、馬首、火色、虎皮、早糯、晚糯等名。
善釀者取雉尾、馬首、早糯為上,虎皮、火色為次,晚糯性硬為下。
我浙糯米出產固廣,而江南尤廣,浙之糯又亞於江南之糯也。
大抵地勢有異宜,故所植之種不一。
成熟有早晚,故米穀有厚薄之分。
質性有堅脆,故糟粕有多寡之異。
米粒有美惡,故醞釀有醇醨之殊。
鄭註:必齊,熟成也。
夫秫稻必熟成而後獲,然或時日末足而遽穫之,則穀不老,即穀老而曬未變,或曬變而舂不精,皆不齊也。
又說:必齊,多寡中度也。
秫稻與麴與水皆有常度,不中度,則有偏勝之患雲。
麴糵必時說 麴,麥製也。
糵,米製也。
必時,及時製造也。
《商書》若作酒醴,爾惟麴糵。
釋名:麴,朽也。
鬰之使衣生朽敗也。
紅麴白藥謂之糵,紅麴以米飯和麴母,受濕熱薰蒸之氣,加以限時攤蘸之功,化篇真紅,此人窺造化之巧也。
法與製麴大異,附載於後。
白藥用糯米粉、鮮蓼汁拌微濕,搗極勻,和作圓丸,用竹簸貯盛,以草紙覆蓋。
藏於無風靜室,俟對週發香,逐漸去其遮蓋,七七日曬,謂餅子麴,謂官料。
其各省雜入諸藥者,藥雖不一,均屬平穩。
凡製造麴糵,必宜及時,而麴成之日尤當辨其滋味。
倘或非時而製,求麴之正味難矣。
當以三伏然為上時,八月為中時,九月為下時。
三伏酷熟之時,麴無患不發,苐恐傷熱,故用風麴法,以竹紙包裹,每塊繫掛於無日當風之處。
八月天氣漸涼,用罨麴法,以草穰包裹,使麴易發。
九月天氣愈涼,亦用罨麴法,遮蓋宜密。
過此則非時矣。
得時麴糵,力強發急。
失時麴糵,力弱發緩。
製麴之宜及時也明矣。
湛熾必潔說 《禮》鄭註:湛,漬也。
熾,炊也。
此釀酒之至要也。
酒為米之真汁,漬而炊之,水火既濟,米始融液而易化。
漬之不透,則米性仍堅。
漬之過透,則米力已脫。
又或炊之不熟,則米仍生而化不透,此湛熾宜得法也。
然湛熾之所以能得法者,在於寒暖有定之天。
而湛熾之所以不能得法者,在於寒暖難定之天。
是以善湛熾者,詳察天時。
如煖天浸米,不宜久浸,時刻留?,預派章程,挨次浸水,方無失誤。
如寒天浸米,水冷米堅,米宜久浸,倘冬行夏令,必變通權宜,隨時斟酌。
然又當識水土之性及風俗釀法之異,久浸與不久浸,不可以一概言也。
必潔者,水泉、柴薪固求其潔,而尤不可觸穢惡之氣也。
夫酒之氤氳而成味者,陰陽變化之妙耳,若以穢惡之氣觸之,則酒色渾而味變矣。
故酒材無一不昭其潔,而湛熾之潔為尤要也。
餘酌立按時浸米之法,條列於後。
附浸米法 正月,攤飯米,天寒有氷,浸二日二夜;天寒無氷,浸一日二夜,天和浸一日一夜。
紹興攤飯米,浸七八日左右淋飯米浸一夜,喂飯米浸一日一夜。
二月,攤飯米,酉時浸,卯時炊。
天寒一日一夜,或半日一夜。
淋飯米、喂飯米俱浸一夜。
三月,攤飯米,酉時浸,卯時炊。
淋飯米、喂飯米同。
夏月非醞釀之候,其法故不立。
七月,攤飯米,酉時浸,醜時炊。
淋飯米同。
八月,攤飯米,酉時浸,寅時炊。
淋飯米同。
九月,攤飯米,酉時浸,卯時炊。
淋飯米同。
十月,攤飯米,酉時浸,卯時炊。
天寒半日一夜,或一日一夜。
紹興攤飯米,浸七八日左右,淋飯米、喂飯米俱浸一夜。
十一月,攤飯米,天和寒無冰,浸一日二夜。
天小寒有氷,浸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