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翻譯

關燈
,whichmuststrugglealone,withwhatofcourageitcancommand,againstthewholeweightofauniversethatcaresnothingforitshopesandfears.─B.Russell. 這三句文字并不算很難,我叫學生試譯,意思譯對的不多,譯文順暢可讀的更少。

    我自己試譯,譯文讀起來也不很順口,至于原文的風味更減色不少: (一)但是我的自豪不久就降下去,一陣清愁在(我的)心頭展開,想到我已經和一個愉快的老伴侶告永别;并且想到将來我的史書流傳的日子無論多麼久,作史者的生命卻是短促而渺茫的。

     (二)因此,人們和掌權者持異見時,還被充許(可以)在心平氣和的空氣中證明他們所自以為有的真知灼見是對的,這種時會在曆史上很不多見。

     (三)人類在各種對敵的(自然)勢力之中所感受的寂寞都集中在各個人的心靈上,這各個人的心靈不得不憑它所能鼓起的勇氣,孤獨地奮鬬,去撐持宇宙的全副重壓,那宇宙對于它(各個人的心靈)的希冀和恐懼是漠不關心的。

     我所感覺的困難有幾種。

    頭一種是複句。

    中文裡不常用關系代名詞和聯接詞(relativepronounsandconjunctions)如which,that,whose,where,when,之類,所以複句少。

    我們遇著用關系代名詞和聯接詞很多的複句,翻譯起來就感得棘手。

    比如第一例的bytheidesthatandthat,第二例的why,inwhich,who,第三例的which,that都很難直譯。

    第一例隻好把bytheidesthat譯成“想到”。

    第三例why前後文本是一氣,譯文隻好把它譯成有停頓的子句“因此一,inwhich一個插句隻好和主句thoseperiods……分開,把主句移置于全句尾。

    這樣譯,可以避免冗長笨重的句子如: 這就是為什麼那些時期在曆史上很是例外,當其中人們和掌權者持異見還被允許…… 但是第三例中兩個代名詞which和that就無法直譯。

    which本是代前面的“這各個人的心靈”,小文沒有相當的代名詞,隻好把“這各個人的心靈”複述一遍,that代前面的“宇宙”也是如此。

    這樣一來,原文一個複句便變成三個單句。

    它的綿密組織和抑揚頓挫的節奏因此就不能保存了。

    總之,關系代名詞和聯接詞所造成的複句在西文裡很自然,在中文裡很不自然,譯西文複句時常須把它化成單句,雖然略可傳達原文的意思,卻難保存原文的風味。

    如果不把它化成單句,讀起來就很不順口,意思既暧昧,風味更不能保存。

     其次,我感覺的困難是被動語氣(passivevoice)。

    被動語氣在西文裡用得很多,在中文裡卻不常見,依中文習慣,在應該用被動語氣時,我們仍用主動語氣。

    例如: 他挨打了(他被打了。

    ) 秘密讓人發見了(秘密被發見了。

    ) 房子給火燒了(房子被火燒了。

    ) 碗打破了(碗被打破了。

    ) 他不為人所了解(他不被了解)。

     孟子不列于學官(孟子不被列于學官。

    ) 如此等例不可勝舉。

    在翻譯時,如果遇到被動語氣,就很難保存。

    例如, Itissaidthathisbookhasbeenpublished. 一句英文,依被動口氣,應該譯為: 那是被說過,他的書已被發行了。

     但是依中文習慣,它應該譯為: 據說,他的書已發行了。

     上面引的Gibbon“自傳”裡一段文字隻是一個用被動語氣的長句,可分析為下式 Mypridewashumbled bytheideathat…… asobermelancholywasspread&hellip andthat…………&hellip 如果勉強保持原文被動語氣,那就成為: 但是我的自豪不久就被我已和一個愉快的老伴侶永别那一個念頭,和我的史書将來流傳初日子無論多麼久,而作史者的生命卻是短促而渺茫的那一個念頭所降伏下去了;而且一陣清愁也被這兩個念頭散布在我的心頭。

     一般初學者大半這樣生吞活剝地翻譯,但是這句話是多麼笨重!為求适合中文習慣使語氣順暢起見,被動語氣改譯為主動語氣較為方便。

    但是西文的被動語氣有它的委婉曲折,譯為主動語氣,就難保存。

    比如上文所引的Laski一句話中的Men&helliphavebeenpermitted依英文被動語氣應譯為“人們被允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