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翻譯
關燈
小
中
大
在現代研究文學,不精通一兩種外國文是一個大缺陷。
盡管過去的中國文學如何優美,如果我們坐井觀天,以為天下之美盡在此,我們就難免對本國文學也不能盡量了解欣賞。
美醜起于比較,比較資料不夠,結論就難正确。
純正的文學趣味起于深廣的觀照,不能見得廣,就不能見得深。
現在還有一批人盲目地頌揚中國文學,盲目地鄙棄外國文學,這對于中國文學的發展實在是一個大障礙。
我們承認中國文學有很多優點,但是不敢承認文學所可有的優點都為中國文學所具備。
單拿戲劇小說來說,我們的成就比起西方的實在是很幼稚。
至于詩,我們也隻在短詩方面擅長,長詩根本就沒有。
再談到文學研究,沒有一個重要的作家的生平有一部詳細而且精确的傳記可參考,沒有一部重要作品曾經被人作過有系統的研究和分析,沒有一部完整而有見解的文學史,除文心雕龍以外,沒有一部有哲學觀點或科學方法的文學理論書籍。
我們已往偏在注疏評點上做工夫,不失之支離破碎,便失之陳腐淺陋。
我們需要放寬眼界,多吸收一點新的力量,讓我們感發興起。
最好我們學文學的人都能精通一兩種外國文,直接閱讀外國文學名著。
為多數人設想,這一層或不易辦到,不得已而思其次,我們必須作大規模的有系統的翻譯。
談到翻譯,這并不是一件易事。
據我個人的經驗,譯一本書比自己寫一本書要難得多。
要譯一本書,起碼要把那本書懂得透徹。
這不僅要透懂文字,還須透懂文字後面的情理韻味。
一般人說,學外國文隻要有閱讀的能力就夠了,仿佛以為這并不很難。
其實閱讀就是一個難關。
許多大學外文系教授翻譯的書仍不免錯誤百出,足見他們對于外國文閱讀的能力還不夠。
我們常易過于自信,取一部外國文學作品從頭讀到尾,便滿以為自己完全了解。
可是到動手譯它時,便發見許多自以為了解的地方還沒有了解或誤解。
迅速的閱讀使我們無形中自己欺騙自己因此,翻譯是學習外國文的一個最有效的方法。
它可以訓練我們細心,增加我們對于語文的敏感,使我們透徹地了解原文。
文學作品的精妙大半在語文的運用,對語文不肯仔細推敲斟酌,隻抱著“好讀書不求甚解”的态度,就隻能得到一個粗枝大葉,決不能了解文學作品的精妙。
閱讀已是一個難關,翻譯在這上面又加上一個更大的難關,就是找恰當的中文字句把原文的意思表達出來。
閱讀隻要精通西文,翻譯于精通西文之外,又要精通中文。
許多精通西文而不精通中文的人所譯的書籍往往比原文還要難懂,這就未免失去翻譯的意義。
嚴又陵以為譯事三難:信,達,雅。
其實歸根究底,“信”字最不容易辦到。
原文“達”而“雅”,譯文不“達”不“雅”,那還是不“信”;如果原文不“達”不“雅”,譯文“達”而“雅”,過猶不及,那也還是不“信”。
所謂“信”是對原文忠實,恰如其分地把它的意思用中文表達出來。
有文學價值的作品必是完整的有機體,情感思想和語文風格必融為一體,聲音與意義也必榫合無間。
所以對原文忠實,不僅是對浮面的字義忠實,對情感、思想、風格、聲音節奏等必同時忠實。
稍有翻譯經驗的人都知道這是極難的事。
有些文學作品根本不可翻譯,尤其是詩(說詩可翻譯的人大概不懂得詩。
)大部分文學作品雖可翻譯,譯文也隻能得原文的近似。
絕對的“信”隻是一個理想,事實上很不易做到。
但是我們必求盡量符合這個理想,在可能範圍之内不應該疏忽苟且。
“信”最難,原因甚多。
頭一層是字義難徹底了解。
字有種種不同方式的意義,一般人翻字典看書譯書,大半隻看到字的一種意義,可以叫做直指的或字典的意義(indicativeordictionarymeaning)。
比如指“火”的實物那一個名謂字,在中西各國文字雖各不相同,而所指的卻是同一實物,這就是在字典上所規定的。
這是文字最基本的意義,最普遍也最粗淺。
它最普遍,因為任何人對于它有大緻相同的了解。
它也最粗淺,因為它用得太久,好比舊銅錢,磨得光滑破爛,雖然還可用來在市場上打交易,事實上已沒有一點個性。
在文學作品裡,每個字須有它的個性,它的特殊生命。
所以文學家或是避免熟爛的字,或是雖用它而卻沒法灌輸一種新生命給它。
一個字所結的鄰家不同,意義也就不同。
比如“步出城東門,遙望江南路,前日風雪中,故人從此去”和“駿馬秋風冀北,杏花春雨江南”兩詩中同有“江南”,而前詩的“江南”合有惜别的凄涼意味,後詩的“江南”卻含有風光清麗的意味。
其次,一個字所占的位置不同,意義也就不同。
比如杜甫的名句:“紅豆啄殘鹦鹉粒,碧梧栖老鳳凰枝”,有人疑這話不通,說應改為“鹦鹉啄殘紅豆粒,鳳凰栖老碧梧枝”。
其實這兩種說法意義
盡管過去的中國文學如何優美,如果我們坐井觀天,以為天下之美盡在此,我們就難免對本國文學也不能盡量了解欣賞。
美醜起于比較,比較資料不夠,結論就難正确。
純正的文學趣味起于深廣的觀照,不能見得廣,就不能見得深。
現在還有一批人盲目地頌揚中國文學,盲目地鄙棄外國文學,這對于中國文學的發展實在是一個大障礙。
我們承認中國文學有很多優點,但是不敢承認文學所可有的優點都為中國文學所具備。
單拿戲劇小說來說,我們的成就比起西方的實在是很幼稚。
至于詩,我們也隻在短詩方面擅長,長詩根本就沒有。
再談到文學研究,沒有一個重要的作家的生平有一部詳細而且精确的傳記可參考,沒有一部重要作品曾經被人作過有系統的研究和分析,沒有一部完整而有見解的文學史,除文心雕龍以外,沒有一部有哲學觀點或科學方法的文學理論書籍。
我們已往偏在注疏評點上做工夫,不失之支離破碎,便失之陳腐淺陋。
我們需要放寬眼界,多吸收一點新的力量,讓我們感發興起。
最好我們學文學的人都能精通一兩種外國文,直接閱讀外國文學名著。
為多數人設想,這一層或不易辦到,不得已而思其次,我們必須作大規模的有系統的翻譯。
談到翻譯,這并不是一件易事。
據我個人的經驗,譯一本書比自己寫一本書要難得多。
要譯一本書,起碼要把那本書懂得透徹。
這不僅要透懂文字,還須透懂文字後面的情理韻味。
一般人說,學外國文隻要有閱讀的能力就夠了,仿佛以為這并不很難。
其實閱讀就是一個難關。
許多大學外文系教授翻譯的書仍不免錯誤百出,足見他們對于外國文閱讀的能力還不夠。
我們常易過于自信,取一部外國文學作品從頭讀到尾,便滿以為自己完全了解。
可是到動手譯它時,便發見許多自以為了解的地方還沒有了解或誤解。
迅速的閱讀使我們無形中自己欺騙自己因此,翻譯是學習外國文的一個最有效的方法。
它可以訓練我們細心,增加我們對于語文的敏感,使我們透徹地了解原文。
文學作品的精妙大半在語文的運用,對語文不肯仔細推敲斟酌,隻抱著“好讀書不求甚解”的态度,就隻能得到一個粗枝大葉,決不能了解文學作品的精妙。
閱讀已是一個難關,翻譯在這上面又加上一個更大的難關,就是找恰當的中文字句把原文的意思表達出來。
閱讀隻要精通西文,翻譯于精通西文之外,又要精通中文。
許多精通西文而不精通中文的人所譯的書籍往往比原文還要難懂,這就未免失去翻譯的意義。
嚴又陵以為譯事三難:信,達,雅。
其實歸根究底,“信”字最不容易辦到。
原文“達”而“雅”,譯文不“達”不“雅”,那還是不“信”;如果原文不“達”不“雅”,譯文“達”而“雅”,過猶不及,那也還是不“信”。
所謂“信”是對原文忠實,恰如其分地把它的意思用中文表達出來。
有文學價值的作品必是完整的有機體,情感思想和語文風格必融為一體,聲音與意義也必榫合無間。
所以對原文忠實,不僅是對浮面的字義忠實,對情感、思想、風格、聲音節奏等必同時忠實。
稍有翻譯經驗的人都知道這是極難的事。
有些文學作品根本不可翻譯,尤其是詩(說詩可翻譯的人大概不懂得詩。
)大部分文學作品雖可翻譯,譯文也隻能得原文的近似。
絕對的“信”隻是一個理想,事實上很不易做到。
但是我們必求盡量符合這個理想,在可能範圍之内不應該疏忽苟且。
“信”最難,原因甚多。
頭一層是字義難徹底了解。
字有種種不同方式的意義,一般人翻字典看書譯書,大半隻看到字的一種意義,可以叫做直指的或字典的意義(indicativeordictionarymeaning)。
比如指“火”的實物那一個名謂字,在中西各國文字雖各不相同,而所指的卻是同一實物,這就是在字典上所規定的。
這是文字最基本的意義,最普遍也最粗淺。
它最普遍,因為任何人對于它有大緻相同的了解。
它也最粗淺,因為它用得太久,好比舊銅錢,磨得光滑破爛,雖然還可用來在市場上打交易,事實上已沒有一點個性。
在文學作品裡,每個字須有它的個性,它的特殊生命。
所以文學家或是避免熟爛的字,或是雖用它而卻沒法灌輸一種新生命給它。
一個字所結的鄰家不同,意義也就不同。
比如“步出城東門,遙望江南路,前日風雪中,故人從此去”和“駿馬秋風冀北,杏花春雨江南”兩詩中同有“江南”,而前詩的“江南”合有惜别的凄涼意味,後詩的“江南”卻含有風光清麗的意味。
其次,一個字所占的位置不同,意義也就不同。
比如杜甫的名句:“紅豆啄殘鹦鹉粒,碧梧栖老鳳凰枝”,有人疑這話不通,說應改為“鹦鹉啄殘紅豆粒,鳳凰栖老碧梧枝”。
其實這兩種說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