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聲音節奏
關燈
小
中
大
荒冢累累,更增凄涼的成分。
這種壟山恐怕就是古代公有墓園的遺風。
故祭壟除崇拜創造宇宙的神靈外,還有崇拜祖先的動機。
……” “他的醜相依然露在外面,欺哄得過的無非其同類不求認識人格之人而已。
然進一步言之,同類人亦不能欺哄,因同類人了解同類人尤其清楚。
不過,有一點可得救的,即他們不求自省,所以對人亦不曾,且亦不求分析其最後之人格,此所以他們能自欺兼以欺人……” 這些文章既登在刊物上,當然不能算是最壞的例子,可是念起來也就很“蹙扭”。
我們不能像讀古文一樣拖起調子來哼,又不能用說話或演戲的腔調來說。
第一例用了幾句不大新鮮的文言,又加上“增”“故”兩個作文言文用法的字,顯得非驢非馬,和上下文不調和。
第二例除掉雜用文言文的用字法以外,在虛字上面特别不留心。
你看:“無非……而已……然……不過……即……所以……亦……且亦……此所以……兼以……”一條線索多麼糾纏不清!語體文的字和辭不夠豐富,須在文言文裡借用,這是無可反對的。
語體文本來有的字和辭,丢著不用,去找文言文的代替字,那何不索性做文言文?最不調和的是在語體文中雜用文言文所特有的語句組織,使讀者不知是哼好還是念好。
比如說,“然進一步言之,同類人亦不能欺哄,因同類人了解同類人尤其清楚”一段話如果寫成純粹的語體文,就應該是:“但是進一步來說,同類人也難得欺哄,因為同類人了解同類人更加清楚。
”這樣地,我們說起來才順口,才有自然的節奏。
其次,沒有錘煉得好的歐化文在音調節奏上也往往很糟,像下面的例子: “當然這不是說不要想像,而且極需要想像給作品以生動的色彩。
但是想像不是幻想而是有事實,或經驗作根據。
表現可能的事實,這依然對現象忠實,或者更忠實些。
我們不求抓住片段的死的事實,而求表現真理。
因為真理的生命和常存,那作品也就永遠是活的。
……” “春來了,花草的生命充分表現在那嫩綠的枝葉和迷亂的紅雲般花枝,人的青春也有那可愛的玉般肢體和那蘋果似的雙頰呈現……”作者很賣氣力,我們可以想像得到。
但是這樣生硬而笨重的句子裡面究竟含著有什麼深奧的道理?第一例像是一段生吞活剝的翻譯,思路不清楚,上下不銜接,(例如第一句“而且”接什麼?“可能的事實”成什麼話?作者究竟辯護想像,還是主張對現象忠實,還是贊揚滇理?)音調節奏更說不上。
第二例模仿西文堆砌形容詞把一句話(本來根本不成話,那雙頰是人的還是青春的?)拖得冗長,念起來真是佶屈贅牙。
從這個實例看,我們可以明白思路和節奏的密切關系,思想錯亂,節奏就一定錯亂;至于表面上歐化的痕迹還是次要的原因。
适宜程度的歐化是理應提倡的,但是本國語文的特性也應當顧到。
用外國文語句構造法來運用中文,用不得當,就像用外國話腔調說中國話一樣滑稽可笑。
我在這裡隻是随意舉例說明聲音節奏上的毛病,對所引用的作者并非要作惡意的批評,還請他們原諒。
語體文還在試驗時期,錯誤人人都難免。
我們既愛護語體文,就應該努力使它在聲音節奏上比較完美些,多給讀者一些愉快,少給責難者一些口實。
這事要說是難固然是難,要說容易也實在容易。
先把思想情感洗練好,下筆時你就當作你是在談話,讓思想情感源源湧現,力求自然。
你在向許多人說話,要說服他們,感動他們,當然不能像普通談話那樣無翦裁,無倫次。
你須把話說得幹淨些,響亮些,有時要斬截些,有時要委婉些。
照這樣辦,你的文章在聲音節奏上就不會有毛病。
旁人讀你的文章,就不但能明白你的意思,而且聽得見你的聲音,看得見你的笑貌。
“如聞其語,如見其人。
”你于是成為讀者的談心的朋友,你的話對于他也就親切有味。
這種壟山恐怕就是古代公有墓園的遺風。
故祭壟除崇拜創造宇宙的神靈外,還有崇拜祖先的動機。
……” “他的醜相依然露在外面,欺哄得過的無非其同類不求認識人格之人而已。
然進一步言之,同類人亦不能欺哄,因同類人了解同類人尤其清楚。
不過,有一點可得救的,即他們不求自省,所以對人亦不曾,且亦不求分析其最後之人格,此所以他們能自欺兼以欺人……” 這些文章既登在刊物上,當然不能算是最壞的例子,可是念起來也就很“蹙扭”。
我們不能像讀古文一樣拖起調子來哼,又不能用說話或演戲的腔調來說。
第一例用了幾句不大新鮮的文言,又加上“增”“故”兩個作文言文用法的字,顯得非驢非馬,和上下文不調和。
第二例除掉雜用文言文的用字法以外,在虛字上面特别不留心。
你看:“無非……而已……然……不過……即……所以……亦……且亦……此所以……兼以……”一條線索多麼糾纏不清!語體文的字和辭不夠豐富,須在文言文裡借用,這是無可反對的。
語體文本來有的字和辭,丢著不用,去找文言文的代替字,那何不索性做文言文?最不調和的是在語體文中雜用文言文所特有的語句組織,使讀者不知是哼好還是念好。
比如說,“然進一步言之,同類人亦不能欺哄,因同類人了解同類人尤其清楚”一段話如果寫成純粹的語體文,就應該是:“但是進一步來說,同類人也難得欺哄,因為同類人了解同類人更加清楚。
”這樣地,我們說起來才順口,才有自然的節奏。
其次,沒有錘煉得好的歐化文在音調節奏上也往往很糟,像下面的例子: “當然這不是說不要想像,而且極需要想像給作品以生動的色彩。
但是想像不是幻想而是有事實,或經驗作根據。
表現可能的事實,這依然對現象忠實,或者更忠實些。
我們不求抓住片段的死的事實,而求表現真理。
因為真理的生命和常存,那作品也就永遠是活的。
……” “春來了,花草的生命充分表現在那嫩綠的枝葉和迷亂的紅雲般花枝,人的青春也有那可愛的玉般肢體和那蘋果似的雙頰呈現……”作者很賣氣力,我們可以想像得到。
但是這樣生硬而笨重的句子裡面究竟含著有什麼深奧的道理?第一例像是一段生吞活剝的翻譯,思路不清楚,上下不銜接,(例如第一句“而且”接什麼?“可能的事實”成什麼話?作者究竟辯護想像,還是主張對現象忠實,還是贊揚滇理?)音調節奏更說不上。
第二例模仿西文堆砌形容詞把一句話(本來根本不成話,那雙頰是人的還是青春的?)拖得冗長,念起來真是佶屈贅牙。
從這個實例看,我們可以明白思路和節奏的密切關系,思想錯亂,節奏就一定錯亂;至于表面上歐化的痕迹還是次要的原因。
适宜程度的歐化是理應提倡的,但是本國語文的特性也應當顧到。
用外國文語句構造法來運用中文,用不得當,就像用外國話腔調說中國話一樣滑稽可笑。
我在這裡隻是随意舉例說明聲音節奏上的毛病,對所引用的作者并非要作惡意的批評,還請他們原諒。
語體文還在試驗時期,錯誤人人都難免。
我們既愛護語體文,就應該努力使它在聲音節奏上比較完美些,多給讀者一些愉快,少給責難者一些口實。
這事要說是難固然是難,要說容易也實在容易。
先把思想情感洗練好,下筆時你就當作你是在談話,讓思想情感源源湧現,力求自然。
你在向許多人說話,要說服他們,感動他們,當然不能像普通談話那樣無翦裁,無倫次。
你須把話說得幹淨些,響亮些,有時要斬截些,有時要委婉些。
照這樣辦,你的文章在聲音節奏上就不會有毛病。
旁人讀你的文章,就不但能明白你的意思,而且聽得見你的聲音,看得見你的笑貌。
“如聞其語,如見其人。
”你于是成為讀者的談心的朋友,你的話對于他也就親切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