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聲音節奏
關燈
小
中
大
咬文嚼字應從意義和聲音兩方面著眼。
上篇我們隻談推敲字義,沒有提到聲音。
聲音與意義本不能強分,有時意義在聲音上見出還比在習慣的聯想上見出更微妙,所以有人認為講究聲音是行文的最重要的工夫。
我們把這問題特别另作專篇來讨論,也就因為這個緣故,我們把詩除外,因為詩要講音律,是人人都知道的,而且從前人在這方面已經說過很多的話。
至于散文的聲音節奏在西方雖有語音學專家研究,在我國還很少有人注意。
一般人談話寫文章(尤其是寫語體文),都咕咕喽喽地滾将下去,管他什麼聲音節奏! 從前人做古文,對聲音節奏卻也很講究。
朱子說:“韓退之、蘇明允作文,敝生之精力,皆從古人聲響處學。
”韓退之自己也說:“氣盛則言之短長,聲之高下,皆宜。
”清朝桐城派文家學古文,特重朗誦,用意就在揣摩聲音節奏。
劉海峰談文,說:“學者求神氣而得之音節,求音節而得之字句,思過半矣。
”姚姬傳甚至謂:“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聲色之間,舍此便無可窺尋。
”此外古人推重聲音的話還很多,引不勝引。
聲音對于古文的重要可以從幾個實例中看出。
範文正公作嚴先生祠堂記,收尾四句歌是“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長。
”他的朋友李太伯看見,就告訴他:“公此文一出名世,隻一字未妥。
”他問何字,李太伯說:“先生之德不如改先生之風。
”他聽著很高興,就依著改了。
“德”字與“風”字在意義上固然不同,最重要的分别還在聲音上面。
“德”字仄聲音啞,沒有“風”字那麼沉重響亮。
相傳歐陽公作畫錦堂記已經把稿子交給來求的人,而那人回去已經走得很遠了,猛然想到開頭兩句“仕宦至将相,錦衣歸故鄉”,應加上兩個“而”字,改為“仕宦而至将相,錦衣而歸故鄉”,立刻就派人騎快馬去追趕,好把那兩個“而”字加上。
我們如果把原句和改句朗誦來比較看,就會明白這兩個“而”字關系确實重大。
原句氣局促,改句便很舒暢;原句意直率,改句便有抑揚頓挫。
從這個實例看,我們也可以知道音與義不能強分,更動了聲音就連帶地更動了意義。
“仕宦而至将相”比“仕宦至将相”意思多一個轉折,要深一層。
古文難于用虛字,最重要的虛字不外承轉詞(如上文“而”字),肯否助詞(如“視之,石也”的“也”字),以及驚歎疑問詞(如“獨吾君也乎哉?”句尾三虛字)幾大類。
普通說話聲音所表現的神情也就在承轉、肯否、驚歎、疑問等地方見出,所以古文講究聲音,特别在虛字上做工夫。
孔子家語往往抄襲檀弓而省略虛字,神情便比原文差得遠:例如“仲子亦猶行古之道也”(檀)比“仲子亦猶行古人之道”(語),“予惡夫涕之無從也”(檀)比“予惡夫涕而無以将之”(語),“夫子為弗聞也者而過之”(檀)比“夫子為之隐佯不聞以過之”(語),風味都較隽永。
柳子厚钴??潭記收尾“于以見天之高,氣之迥,孰使予樂居夷而忘故土者,非玆潭也欤?”如果省去兩個“之”字為“天高氣迥”,省去“也”字為“非玆潭欤?”風味也就不如原文。
古文講究聲音,原不完全在虛字上面,但虛字最為緊要。
此外段落的起伏開合,句的長短,字的平仄,文的骈散,都與聲音有關。
這須拿整篇文章來分析,才說得明白,不是本文篇幅所許可的。
從前文學批評家常用“氣勢”、“神韻”、“骨力”、“姿态”等詞,看來好像有些弄玄虛,其實他們所指的隻是種種不同的聲音節奏,聲音節奏在科學文裡可不深究,在文學文裡卻是一個最主要的成分,因為文學須表現情趣,而情趣就大半要靠聲音節奏來表現,猶如在說話時,情感表現于文字意義的少,表現于語言腔調的多,是一個道理。
從前人研究古人,特别著重朗誦。
姚姬傳說:“大抵學古文者必要放聲疾讀,又緩讀
上篇我們隻談推敲字義,沒有提到聲音。
聲音與意義本不能強分,有時意義在聲音上見出還比在習慣的聯想上見出更微妙,所以有人認為講究聲音是行文的最重要的工夫。
我們把這問題特别另作專篇來讨論,也就因為這個緣故,我們把詩除外,因為詩要講音律,是人人都知道的,而且從前人在這方面已經說過很多的話。
至于散文的聲音節奏在西方雖有語音學專家研究,在我國還很少有人注意。
一般人談話寫文章(尤其是寫語體文),都咕咕喽喽地滾将下去,管他什麼聲音節奏! 從前人做古文,對聲音節奏卻也很講究。
朱子說:“韓退之、蘇明允作文,敝生之精力,皆從古人聲響處學。
”韓退之自己也說:“氣盛則言之短長,聲之高下,皆宜。
”清朝桐城派文家學古文,特重朗誦,用意就在揣摩聲音節奏。
劉海峰談文,說:“學者求神氣而得之音節,求音節而得之字句,思過半矣。
”姚姬傳甚至謂:“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聲色之間,舍此便無可窺尋。
”此外古人推重聲音的話還很多,引不勝引。
聲音對于古文的重要可以從幾個實例中看出。
範文正公作嚴先生祠堂記,收尾四句歌是“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長。
”他的朋友李太伯看見,就告訴他:“公此文一出名世,隻一字未妥。
”他問何字,李太伯說:“先生之德不如改先生之風。
”他聽著很高興,就依著改了。
“德”字與“風”字在意義上固然不同,最重要的分别還在聲音上面。
“德”字仄聲音啞,沒有“風”字那麼沉重響亮。
相傳歐陽公作畫錦堂記已經把稿子交給來求的人,而那人回去已經走得很遠了,猛然想到開頭兩句“仕宦至将相,錦衣歸故鄉”,應加上兩個“而”字,改為“仕宦而至将相,錦衣而歸故鄉”,立刻就派人騎快馬去追趕,好把那兩個“而”字加上。
我們如果把原句和改句朗誦來比較看,就會明白這兩個“而”字關系确實重大。
原句氣局促,改句便很舒暢;原句意直率,改句便有抑揚頓挫。
從這個實例看,我們也可以知道音與義不能強分,更動了聲音就連帶地更動了意義。
“仕宦而至将相”比“仕宦至将相”意思多一個轉折,要深一層。
古文難于用虛字,最重要的虛字不外承轉詞(如上文“而”字),肯否助詞(如“視之,石也”的“也”字),以及驚歎疑問詞(如“獨吾君也乎哉?”句尾三虛字)幾大類。
普通說話聲音所表現的神情也就在承轉、肯否、驚歎、疑問等地方見出,所以古文講究聲音,特别在虛字上做工夫。
孔子家語往往抄襲檀弓而省略虛字,神情便比原文差得遠:例如“仲子亦猶行古之道也”(檀)比“仲子亦猶行古人之道”(語),“予惡夫涕之無從也”(檀)比“予惡夫涕而無以将之”(語),“夫子為弗聞也者而過之”(檀)比“夫子為之隐佯不聞以過之”(語),風味都較隽永。
柳子厚钴??潭記收尾“于以見天之高,氣之迥,孰使予樂居夷而忘故土者,非玆潭也欤?”如果省去兩個“之”字為“天高氣迥”,省去“也”字為“非玆潭欤?”風味也就不如原文。
古文講究聲音,原不完全在虛字上面,但虛字最為緊要。
此外段落的起伏開合,句的長短,字的平仄,文的骈散,都與聲音有關。
這須拿整篇文章來分析,才說得明白,不是本文篇幅所許可的。
從前文學批評家常用“氣勢”、“神韻”、“骨力”、“姿态”等詞,看來好像有些弄玄虛,其實他們所指的隻是種種不同的聲音節奏,聲音節奏在科學文裡可不深究,在文學文裡卻是一個最主要的成分,因為文學須表現情趣,而情趣就大半要靠聲音節奏來表現,猶如在說話時,情感表現于文字意義的少,表現于語言腔調的多,是一個道理。
從前人研究古人,特别著重朗誦。
姚姬傳說:“大抵學古文者必要放聲疾讀,又緩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