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
關燈
小
中
大
“咬文嚼字”這個成語的涵義通常不很好。
但是在文學,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
文學藉文字表現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顯得思想還沒有透徹,情感還沒有凝煉。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隻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
從來沒有一句話換一個說法而意味仍完全不變。
例如史記李廣射虎一段: “李廣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镞,視之,石也。
因更複射,終不能入石矣。
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虛在史記辨惑裡說它“凡多三石字”,當改為: “以為虎而射之,沒镞,既知其為石,因更複射,終不能入。
”我改為: “嘗見草中有虎,射之,沒镞。
視之,石也。
”在表面上改的似乎簡潔些,卻實在遠不如原文。
見“草中石,以為虎”并非“見草中有虎”。
原文“視之,石也”有發見錯誤而驚訝的意味,改為“既知其為石”便失去這意味。
原文“終不能複入石矣”有失望而放棄得很斬截的意味,改為“終不能入”便覺索然無味。
這種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細心玩索一番自會明白。
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關系,以為更改一兩個字不過是要文字順暢些或是漂亮些。
其實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變的。
姑舉一個人人皆知的實例。
韓愈在月夜裡聽見賈島吟詩,有“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兩句,勸他把“推”字改成“敲”字。
這段文字因緣古今傳為美談,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說得好聽一點,都說“推敲”。
古今人也都贊賞“敲”字比“推”字下得好。
其實這不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時也是意境上的分别。
“推”固然顯得魯莽一點,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歸寺,門原來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
他須自掩自推,足見寺裡隻有他孤零零的一個和尚。
在這冷寂的場合,他有興緻出來步月,興盡而返,獨往獨來,自在無礙,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氣度。
“敲”就顯得他拘禮些,也就顯得寺裡有人應門。
他仿佛是乘月夜訪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裡假如不是熱鬧場合,至少也有一些溫暖的人情。
比較起來,“敲”的空氣沒有“推”的那麼冷寂。
就上句“鳥宿池邊樹”看來,“推”似乎比“敲”要調和些。
“推”可以無聲,“敲”就不免剝啄有聲,骛起了宿鳥,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頻添了攪擾。
所以我很懷疑韓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稱賞的那麼妥當。
究竟哪一種意境是賈島當時在心裡玩索而要表現的,隻有他自己知道。
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認為那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問題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個比較恰當,而在哪一種境界是他當時所要說的而且與全詩調和的。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裡實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無論是閱讀或是寫作,字的難處在意義的确定與控制。
字有直指的意義,有聯想的意義。
比如說“煙”,它的直指的意義見過燃燒體冒煙的人都會明白,隻是他的聯想的意義迷離不易捉摸,它可聯想到燃燒彈,鴉片煙榻,廟裡焚香,“一川煙水”,“楊柳萬條煙”,“煙光凝而暮山紫”,“藍田日暖玉生煙”……種種境界。
直指的意義載在字典,有如月輪,明顯而确實;聯想的意義是文字在曆史過程上所累積的種種關系,有如輪外圓暈,暈外霞光,其濃淡大小随人随時随地而各各不
但是在文學,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
文學藉文字表現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顯得思想還沒有透徹,情感還沒有凝煉。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隻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
從來沒有一句話換一個說法而意味仍完全不變。
例如史記李廣射虎一段: “李廣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镞,視之,石也。
因更複射,終不能入石矣。
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虛在史記辨惑裡說它“凡多三石字”,當改為: “以為虎而射之,沒镞,既知其為石,因更複射,終不能入。
”我改為: “嘗見草中有虎,射之,沒镞。
視之,石也。
”在表面上改的似乎簡潔些,卻實在遠不如原文。
見“草中石,以為虎”并非“見草中有虎”。
原文“視之,石也”有發見錯誤而驚訝的意味,改為“既知其為石”便失去這意味。
原文“終不能複入石矣”有失望而放棄得很斬截的意味,改為“終不能入”便覺索然無味。
這種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細心玩索一番自會明白。
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關系,以為更改一兩個字不過是要文字順暢些或是漂亮些。
其實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變的。
姑舉一個人人皆知的實例。
韓愈在月夜裡聽見賈島吟詩,有“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兩句,勸他把“推”字改成“敲”字。
這段文字因緣古今傳為美談,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說得好聽一點,都說“推敲”。
古今人也都贊賞“敲”字比“推”字下得好。
其實這不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時也是意境上的分别。
“推”固然顯得魯莽一點,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歸寺,門原來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
他須自掩自推,足見寺裡隻有他孤零零的一個和尚。
在這冷寂的場合,他有興緻出來步月,興盡而返,獨往獨來,自在無礙,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氣度。
“敲”就顯得他拘禮些,也就顯得寺裡有人應門。
他仿佛是乘月夜訪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裡假如不是熱鬧場合,至少也有一些溫暖的人情。
比較起來,“敲”的空氣沒有“推”的那麼冷寂。
就上句“鳥宿池邊樹”看來,“推”似乎比“敲”要調和些。
“推”可以無聲,“敲”就不免剝啄有聲,骛起了宿鳥,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頻添了攪擾。
所以我很懷疑韓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稱賞的那麼妥當。
究竟哪一種意境是賈島當時在心裡玩索而要表現的,隻有他自己知道。
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認為那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問題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個比較恰當,而在哪一種境界是他當時所要說的而且與全詩調和的。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裡實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無論是閱讀或是寫作,字的難處在意義的确定與控制。
字有直指的意義,有聯想的意義。
比如說“煙”,它的直指的意義見過燃燒體冒煙的人都會明白,隻是他的聯想的意義迷離不易捉摸,它可聯想到燃燒彈,鴉片煙榻,廟裡焚香,“一川煙水”,“楊柳萬條煙”,“煙光凝而暮山紫”,“藍田日暖玉生煙”……種種境界。
直指的意義載在字典,有如月輪,明顯而确實;聯想的意義是文字在曆史過程上所累積的種種關系,有如輪外圓暈,暈外霞光,其濃淡大小随人随時随地而各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