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
關燈
小
中
大
同,變化莫測。
科學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義就愈精确,文學的文字有時必須顧到聯想的意義,尤其是在詩方面。
直指的意義易用,聯想的意義卻難用,因為前者是固定的,後者是遊離的;前者偏于類型,後者偏于個性。
既是遊離的,個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蘊豐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離。
比如說蘇東坡的惠山烹小龍團詩裡三四兩句“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天上小團月”是由“小龍團”茶聯想起來的,如果你不知道這個關聯,原文就簡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著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裡那一點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處。
這兩句詩的妙處就在不即不離若隐若約之中。
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龍團茶”一句話來得較豐富,也來得較含混有蘊藉。
難處就在于含混中顯得豐富。
由“獨攜小龍團,來試惠山泉”變成“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這是點鐵成金。
文學之所以為文學就在這一點生發上面。
這是一個善用聯想意義的例子。
聯想意義也最易誤用而生流弊。
聯想起于習慣,習慣老是歡喜走熟路。
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誘性最大,一人走過,人人就都跟著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濫,沒有一點新奇的意味。
字被人用得太濫,也是如此。
從前做詩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觸機”、“幼學瓊林”、“事類統編”之類書籍,要找詞藻典故,都到那裡去乞靈。
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學富五車,才高八鬥”;談風景必是“春花秋月”,叙離别不離“柳岸灞橋”;做買賣都有“端木遺風”,到現在用鉛字排印書籍還是“付梓”“殺青”。
像這樣例子舉不勝舉,它們是從前人所謂“套語”,我們所謂“濫調”。
一件事物發生時立即使你聯想到一些套語濫調,而你也就安于套語濫調,毫不斟酌地使用它們,并且自鳴得意。
這就是近代文藝心理學家們所說的“套闆反應”(stockrespones)。
一個人的心理習慣如果老是傾向“套闆反應”,他就根本與文藝無緣,因為就作者說,“套闆反應”和創造的動機是仇敵;就讀者說,它引不起新鮮而真切的情趣。
一個作者在用字用詞上面離不掉“套闆反應”,在運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個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難免如此。
不過習慣力量的深廣常非我們意料所及。
沿著習慣去做,總比新創較省力,人生來有惰性,常使我們不知不覺地一滑就滑到“套闆反應”裡去。
你如果随便在報章雜志或是尺牍宣言裡面挑一段文章來分析,你就會發見那裡面的思想情感和語言大半都由“套闆反應”起來的。
韓愈談他自己做古文,“惟陳言之務去”。
這是一句最緊要的教訓。
語言跟著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濫的語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濫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會朝深一層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來的,不至落入下乘。
以上隻是随便舉幾個實例,說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例子舉不盡,道理也說不完。
我希望讀者從這粗枝大葉的讨論中,可以領略運用文字所應有的謹嚴精神。
本著這個精神,他随處留心玩索,無論是閱讀或寫作,就會逐漸養成創作和欣賞都必須的好習慣。
他不能懶,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時興會所生的幻覺迷惑而輕易自滿。
文學是艱苦的事,隻有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文的精煉與吻合,他才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科學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義就愈精确,文學的文字有時必須顧到聯想的意義,尤其是在詩方面。
直指的意義易用,聯想的意義卻難用,因為前者是固定的,後者是遊離的;前者偏于類型,後者偏于個性。
既是遊離的,個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蘊豐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離。
比如說蘇東坡的惠山烹小龍團詩裡三四兩句“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天上小團月”是由“小龍團”茶聯想起來的,如果你不知道這個關聯,原文就簡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著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裡那一點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處。
這兩句詩的妙處就在不即不離若隐若約之中。
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龍團茶”一句話來得較豐富,也來得較含混有蘊藉。
難處就在于含混中顯得豐富。
由“獨攜小龍團,來試惠山泉”變成“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這是點鐵成金。
文學之所以為文學就在這一點生發上面。
這是一個善用聯想意義的例子。
聯想意義也最易誤用而生流弊。
聯想起于習慣,習慣老是歡喜走熟路。
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誘性最大,一人走過,人人就都跟著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濫,沒有一點新奇的意味。
字被人用得太濫,也是如此。
從前做詩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觸機”、“幼學瓊林”、“事類統編”之類書籍,要找詞藻典故,都到那裡去乞靈。
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學富五車,才高八鬥”;談風景必是“春花秋月”,叙離别不離“柳岸灞橋”;做買賣都有“端木遺風”,到現在用鉛字排印書籍還是“付梓”“殺青”。
像這樣例子舉不勝舉,它們是從前人所謂“套語”,我們所謂“濫調”。
一件事物發生時立即使你聯想到一些套語濫調,而你也就安于套語濫調,毫不斟酌地使用它們,并且自鳴得意。
這就是近代文藝心理學家們所說的“套闆反應”(stockrespones)。
一個人的心理習慣如果老是傾向“套闆反應”,他就根本與文藝無緣,因為就作者說,“套闆反應”和創造的動機是仇敵;就讀者說,它引不起新鮮而真切的情趣。
一個作者在用字用詞上面離不掉“套闆反應”,在運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個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難免如此。
不過習慣力量的深廣常非我們意料所及。
沿著習慣去做,總比新創較省力,人生來有惰性,常使我們不知不覺地一滑就滑到“套闆反應”裡去。
你如果随便在報章雜志或是尺牍宣言裡面挑一段文章來分析,你就會發見那裡面的思想情感和語言大半都由“套闆反應”起來的。
韓愈談他自己做古文,“惟陳言之務去”。
這是一句最緊要的教訓。
語言跟著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濫的語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濫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會朝深一層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來的,不至落入下乘。
以上隻是随便舉幾個實例,說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例子舉不盡,道理也說不完。
我希望讀者從這粗枝大葉的讨論中,可以領略運用文字所應有的謹嚴精神。
本著這個精神,他随處留心玩索,無論是閱讀或寫作,就會逐漸養成創作和欣賞都必須的好習慣。
他不能懶,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時興會所生的幻覺迷惑而輕易自滿。
文學是艱苦的事,隻有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文的精煉與吻合,他才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