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上的低級趣味(上)
關燈
小
中
大
。
因此文藝中乃有“即景生情”,“因情生景”,“情景交融”種種勝境。
這是文藝上一種很重要的演進,誰都不否認。
但是因為自然在大藝術家和大詩人的手裡曾經放過奇葩異彩,因為它本身又可以給勞苦困倦者以愉快的消遣和安息,一般人對于它與藝術的關系便發生一種誤解,以為風花雪月花鳥山水之類事物是美的,文藝用它們做材料,也就因而是美的。
這是誤解,因為它假定藝術的美醜取決于題材的美醜。
有些作家相信要寫成偉大的作品,必選擇偉大的題材如英雄事迹之類,和相信作品裡有風花雪月花鳥山水等等就可以美,是犯了同樣的錯誤。
他們不明白“連篇累牍盡是月露風雲”,其中有許多實在是空洞腐濫,不表現任何情感,也不能引起任何情感。
從前号稱風雅的騷人墨客嘗犯這毛病,現在新文學家有時也“雅到俗不可耐”。
許多關于自然的描寫都沒有情感上的絕對必要,隻是相習成風,人家盲目地說這才美,自己也就跟著相信這真是美。
這種習慣就是心理學家所謂“套闆反應”(StockResponse),是一切低級趣味的病根。
第五是口号教條。
文藝是不是一種宣傳工具呢?關于這一點,我知道我的意見和許多人的不相同,話說來很長,我在文藝心理學已說得相當詳細,在這裡我隻能說一個梗概。
這問題在古今中外都鬧得很久,雙方都有很有力的人提出很有力的理論,我們用不著固執成見。
從一方面看,文藝對于人生必有徹底的了解與同情,把這了解與同情滲透到讀者的心裡,使他們避免狹陋與自私所必有的惡果;同時,它讓心靈得到自由活動,情感得到健康的宣洩和怡養,精神得到完美的寄托場所,超脫現實世界所難免的穢濁而徜徉于純潔高尚的意象世界,知道人生永遠有更值得努力追求的東西在前面──這一切都可以見出文藝對于人的影響是良好的,人可以從文藝中得到極好的教訓,最好的宣教工具就莫過于文藝。
但從另一方面看,文藝在創作與欣賞中都是一種獨立自足的境界,它自有它的生存理由,不是任何其它活動的奴屬,除掉創造出一種合理慰情的意象世界叫做“作品”的東西以外,它沒有其它目的,其它目的如果闖入,那是與藝術本身無關的。
存心要創造藝術,那是一種内在的自由的美感活動;存心要教訓人,那是一種道德的或實用的目的。
這兩樁事是否可合而為一呢?一箭射雙雕是一件很經濟的事,一人騎兩馬卻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拿文藝做宣傳工具究竟屬于哪一種呢?從美學看,創作和欣賞都是聚精會神的事,顧到教訓就顧不到藝術,顧到藝術也就顧不到教訓。
從史實看,大文藝家的作品盡管可以發生極深刻的教訓作用,可是他們自己在創造作品時大半并不存心要教訓人,存心要教訓人的作品大半沒有多大藝術價值。
所以我對于利用文藝作宣傳工具一事極端懷疑。
我并不反對宣傳,但是我覺得用文藝作宣傳工具,作品既難成功,就難免得反結果使人由厭惡宣傳所取的形式因而厭惡到所宣傳的主張。
我也很了解甚至同情宣傳者要冒文藝的名,但是我覺得從事于文藝的人要明白此中底細,立定腳跟,不要随聲附和。
我本不想說出這番不合時宜的話來開罪許多新作家,但是我深深感覺到“口号教條文學”在目前太流行,而中國新文學如果想有比較偉大的前途,就必須作家們多效忠于藝術本身。
他們須感覺到自己的尊嚴,藝術的尊嚴以至于讀者的尊嚴;否則一昧作應聲蟲,假文藝的美名,做呐喊的差役,無論從道德觀點看或從藝術觀點看,都是低級趣味的表現。
總觀上述五種弊病,公同的病根在離開藝術而單講内容。
離開藝術,内容本身就可以使我們愛好或厭惡,那自然也是常有的事,但那并不是藝術觀點上的好惡;我們要愛它惡它,并不一定要在藝術作品中去找它。
許多偉大的作品所用的材料都很平凡,許多美麗的作品所用的材料都很醜陋。
藝術之為藝術,并不在所用的材料如何,而在取生糙的自然在情感與想像的爐火裡镕煉一番,再雕琢成為一種超自然的意象世界。
一種内容既經過藝術的表現,就根本變成另外一回事,我們就應把它當作内容形式不可分的有機體看待。
我們鑒賞的對象不是未經藝術點化以前生糙的内容(如偵探故事,愛情故事,黑幕,自然風景,抽象的道理之類),而是藝術點化以後的作品。
藝術點化的成功或失敗就是美醜好惡所應有的唯一的标準。
離開這标準而對于藝術作品判美醜,起好惡,那就是低級趣味。
因此文藝中乃有“即景生情”,“因情生景”,“情景交融”種種勝境。
這是文藝上一種很重要的演進,誰都不否認。
但是因為自然在大藝術家和大詩人的手裡曾經放過奇葩異彩,因為它本身又可以給勞苦困倦者以愉快的消遣和安息,一般人對于它與藝術的關系便發生一種誤解,以為風花雪月花鳥山水之類事物是美的,文藝用它們做材料,也就因而是美的。
這是誤解,因為它假定藝術的美醜取決于題材的美醜。
有些作家相信要寫成偉大的作品,必選擇偉大的題材如英雄事迹之類,和相信作品裡有風花雪月花鳥山水等等就可以美,是犯了同樣的錯誤。
他們不明白“連篇累牍盡是月露風雲”,其中有許多實在是空洞腐濫,不表現任何情感,也不能引起任何情感。
從前号稱風雅的騷人墨客嘗犯這毛病,現在新文學家有時也“雅到俗不可耐”。
許多關于自然的描寫都沒有情感上的絕對必要,隻是相習成風,人家盲目地說這才美,自己也就跟著相信這真是美。
這種習慣就是心理學家所謂“套闆反應”(StockResponse),是一切低級趣味的病根。
第五是口号教條。
文藝是不是一種宣傳工具呢?關于這一點,我知道我的意見和許多人的不相同,話說來很長,我在文藝心理學已說得相當詳細,在這裡我隻能說一個梗概。
這問題在古今中外都鬧得很久,雙方都有很有力的人提出很有力的理論,我們用不著固執成見。
從一方面看,文藝對于人生必有徹底的了解與同情,把這了解與同情滲透到讀者的心裡,使他們避免狹陋與自私所必有的惡果;同時,它讓心靈得到自由活動,情感得到健康的宣洩和怡養,精神得到完美的寄托場所,超脫現實世界所難免的穢濁而徜徉于純潔高尚的意象世界,知道人生永遠有更值得努力追求的東西在前面──這一切都可以見出文藝對于人的影響是良好的,人可以從文藝中得到極好的教訓,最好的宣教工具就莫過于文藝。
但從另一方面看,文藝在創作與欣賞中都是一種獨立自足的境界,它自有它的生存理由,不是任何其它活動的奴屬,除掉創造出一種合理慰情的意象世界叫做“作品”的東西以外,它沒有其它目的,其它目的如果闖入,那是與藝術本身無關的。
存心要創造藝術,那是一種内在的自由的美感活動;存心要教訓人,那是一種道德的或實用的目的。
這兩樁事是否可合而為一呢?一箭射雙雕是一件很經濟的事,一人騎兩馬卻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拿文藝做宣傳工具究竟屬于哪一種呢?從美學看,創作和欣賞都是聚精會神的事,顧到教訓就顧不到藝術,顧到藝術也就顧不到教訓。
從史實看,大文藝家的作品盡管可以發生極深刻的教訓作用,可是他們自己在創造作品時大半并不存心要教訓人,存心要教訓人的作品大半沒有多大藝術價值。
所以我對于利用文藝作宣傳工具一事極端懷疑。
我并不反對宣傳,但是我覺得用文藝作宣傳工具,作品既難成功,就難免得反結果使人由厭惡宣傳所取的形式因而厭惡到所宣傳的主張。
我也很了解甚至同情宣傳者要冒文藝的名,但是我覺得從事于文藝的人要明白此中底細,立定腳跟,不要随聲附和。
我本不想說出這番不合時宜的話來開罪許多新作家,但是我深深感覺到“口号教條文學”在目前太流行,而中國新文學如果想有比較偉大的前途,就必須作家們多效忠于藝術本身。
他們須感覺到自己的尊嚴,藝術的尊嚴以至于讀者的尊嚴;否則一昧作應聲蟲,假文藝的美名,做呐喊的差役,無論從道德觀點看或從藝術觀點看,都是低級趣味的表現。
總觀上述五種弊病,公同的病根在離開藝術而單講内容。
離開藝術,内容本身就可以使我們愛好或厭惡,那自然也是常有的事,但那并不是藝術觀點上的好惡;我們要愛它惡它,并不一定要在藝術作品中去找它。
許多偉大的作品所用的材料都很平凡,許多美麗的作品所用的材料都很醜陋。
藝術之為藝術,并不在所用的材料如何,而在取生糙的自然在情感與想像的爐火裡镕煉一番,再雕琢成為一種超自然的意象世界。
一種内容既經過藝術的表現,就根本變成另外一回事,我們就應把它當作内容形式不可分的有機體看待。
我們鑒賞的對象不是未經藝術點化以前生糙的内容(如偵探故事,愛情故事,黑幕,自然風景,抽象的道理之類),而是藝術點化以後的作品。
藝術點化的成功或失敗就是美醜好惡所應有的唯一的标準。
離開這标準而對于藝術作品判美醜,起好惡,那就是低級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