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上的低級趣味(上)
關燈
小
中
大
的功用本來在表現人生,男女的愛情在人生中占極重要的位置,文學作品嘗用愛情的“母題”,本也無足深怪;一般讀者愛好含有愛情“母題”的文學作品更無足深怪。
不過我們必須明白一點重要的道理。
愛情在文藝中隻是一種題材,像其它題材一樣,本身隻像生銅頑石,要經過镕煉雕琢,得到藝術形式,才能成為藝術作品。
所以文藝所表現的愛情和實際人生的愛情有一個重要的分别,就是一個得到藝術的表現,一個沒有得到藝術的表現。
西廂記裡“軟玉溫香抱滿懷,春至人間花弄色,露滴牡丹開”幾句所指的是男女交媾。
普通男女交媾是一回事;這幾句詞卻不隻是這麼一回事,它在極淫猥的現實世界之上造成另一個美妙的意象世界。
我們把這幾句詞當作文藝欣賞時,所欣賞的并不是男女交媾那件事實,而是根據這件事實而超出這件事實的意象世界。
我們驚贊這樣極平凡的事實表現得這樣美妙。
如果我們所欣賞的隻是男女交媾那件事實,那末,我們大可以在實際人生中到處找出這種欣賞對象,不必求之于文藝。
這個簡單的說明可以使我們明白一般文藝欣賞的道理。
我們在文藝作品中所當要求的是美感,是聚精會神于文藝所創造的意象世界,是對于表現完美的驚贊;而不是實際人生中某一種特殊情緒,如失戀,愛情滿意,窮愁潦倒,恐懼,悲傷,焦慮之類。
自然,失戀的人讀表現失戀情緒的作品,特别覺得痛快淋漓。
這是人之“常情”,卻不是“美感”。
文藝的特質不在解救實際人生中自有解救的心理上或生理上的饑渴,它不應以刺激性欲或滿足性欲為目的,我們也就不應在文藝作品中貪求性欲的刺激或滿足。
但是事實上不幸得很,有許多号稱文藝創作者專在逢迎人類要滿足實際饑渴一個弱點,盡量在作品中刺激性欲,滿足性欲;也有許多号稱文藝欣賞者在實際人生中的欲望不能兌現,盡量在文學作品中貪求性欲的刺激和滿足。
鴛鴦、蝴蝶派小說所以風行,就因為這個緣故。
這種低級趣味的表現在“血氣方剛”的男男女女中最為普遍。
第三是黑幕的描寫。
拿最流行的小說來分析,除掉偵探故事與色情故事以外,最常用的材料是社會黑幕。
從前上海各報章所嘗披露的黑幕大觀之類的小說(較好的例有官場現形記和二十年來目睹之怪現狀)頗風行一時,一般人愛看這些作品,如同他們打開報紙先看離婚案,暗殺案,騙案之類新聞一樣,所貪求的就是那一點強烈的刺激,西方人所說的Sensation。
本來社會确有它的黑暗方面,文學要真實地表現人生,并沒有把世界渲染得比實際更好的必要。
如果文藝作品中可悲的比可喜的情境較多,唯一的理由就是現實原來如此,文學隻是反映現實。
所以描寫黑幕本身也并不是一件壞事。
歐洲文學向推悲劇首屈一指,近代比較偉大的小說也大半帶有悲劇性;這兩類文學所寫的也還可以說都是黑幕,離不掉殘殺,欺騙,無天理良心之類的事件。
不過悲劇和悲劇性的小說所以崇高,并不在描寫黑幕,而在達到藝術上一種極難的成就,于最困逆的情境見出人性的尊嚴,于最黑暗的方面反映出世相的壯麗。
它們令我們對于人生朝深一層看,也朝高一層看。
我們不但不感受實際悲慘情境所應引起的頹喪與苦悶,而且反能感發興起,對人生起一種虔敬。
從悲劇和悲劇性的小說我們可以看出藝術點染的功用。
大約情節愈慘酷可怕,藝術點染的需要也就愈大,成功也就愈難。
所以把黑幕化為藝術并不是一件易事。
如果隻有黑幕而沒有藝術,它所賴以打動讀者就是上文所說的那一點強烈的刺激。
我們在作品中愛看殘酷,欺騙,卑污的事迹,猶如在實際人生中愛看這些事迹一樣,所謂“隔岸觀火”,為的是要滿足殘酷的劣根性。
刑場上要處死犯人,不是常有許多人搶著去看麼?離開藝術而欣賞黑幕,心理和那是一樣的。
這無疑地還是一種低級趣味 第四是風花雪月的濫調。
古代文藝很少有流連風景的痕迹,自然通常隻是人物生活的背景,畫家和文人很少為自然而描寫自然。
崇拜自然的風氣在歐洲到十九世紀浪漫主義起來以後才盛行。
在中國它起來較早,從東晉起它就很占勢力,所謂“老莊告退而山水方滋”,陶謝的詩是這種新風氣之下最燦爛的産品。
從藝術境界說,注意到自然風景的本身,确是一種重要的開拓。
人類生長在自然裡自然由仇敵而變成契友,彼此間互相的關系日漸密切。
人的思想情感和自然的動靜消息嘗交感共鳴。
自然界事物常可成為人的内心活動的象征
不過我們必須明白一點重要的道理。
愛情在文藝中隻是一種題材,像其它題材一樣,本身隻像生銅頑石,要經過镕煉雕琢,得到藝術形式,才能成為藝術作品。
所以文藝所表現的愛情和實際人生的愛情有一個重要的分别,就是一個得到藝術的表現,一個沒有得到藝術的表現。
西廂記裡“軟玉溫香抱滿懷,春至人間花弄色,露滴牡丹開”幾句所指的是男女交媾。
普通男女交媾是一回事;這幾句詞卻不隻是這麼一回事,它在極淫猥的現實世界之上造成另一個美妙的意象世界。
我們把這幾句詞當作文藝欣賞時,所欣賞的并不是男女交媾那件事實,而是根據這件事實而超出這件事實的意象世界。
我們驚贊這樣極平凡的事實表現得這樣美妙。
如果我們所欣賞的隻是男女交媾那件事實,那末,我們大可以在實際人生中到處找出這種欣賞對象,不必求之于文藝。
這個簡單的說明可以使我們明白一般文藝欣賞的道理。
我們在文藝作品中所當要求的是美感,是聚精會神于文藝所創造的意象世界,是對于表現完美的驚贊;而不是實際人生中某一種特殊情緒,如失戀,愛情滿意,窮愁潦倒,恐懼,悲傷,焦慮之類。
自然,失戀的人讀表現失戀情緒的作品,特别覺得痛快淋漓。
這是人之“常情”,卻不是“美感”。
文藝的特質不在解救實際人生中自有解救的心理上或生理上的饑渴,它不應以刺激性欲或滿足性欲為目的,我們也就不應在文藝作品中貪求性欲的刺激或滿足。
但是事實上不幸得很,有許多号稱文藝創作者專在逢迎人類要滿足實際饑渴一個弱點,盡量在作品中刺激性欲,滿足性欲;也有許多号稱文藝欣賞者在實際人生中的欲望不能兌現,盡量在文學作品中貪求性欲的刺激和滿足。
鴛鴦、蝴蝶派小說所以風行,就因為這個緣故。
這種低級趣味的表現在“血氣方剛”的男男女女中最為普遍。
第三是黑幕的描寫。
拿最流行的小說來分析,除掉偵探故事與色情故事以外,最常用的材料是社會黑幕。
從前上海各報章所嘗披露的黑幕大觀之類的小說(較好的例有官場現形記和二十年來目睹之怪現狀)頗風行一時,一般人愛看這些作品,如同他們打開報紙先看離婚案,暗殺案,騙案之類新聞一樣,所貪求的就是那一點強烈的刺激,西方人所說的Sensation。
本來社會确有它的黑暗方面,文學要真實地表現人生,并沒有把世界渲染得比實際更好的必要。
如果文藝作品中可悲的比可喜的情境較多,唯一的理由就是現實原來如此,文學隻是反映現實。
所以描寫黑幕本身也并不是一件壞事。
歐洲文學向推悲劇首屈一指,近代比較偉大的小說也大半帶有悲劇性;這兩類文學所寫的也還可以說都是黑幕,離不掉殘殺,欺騙,無天理良心之類的事件。
不過悲劇和悲劇性的小說所以崇高,并不在描寫黑幕,而在達到藝術上一種極難的成就,于最困逆的情境見出人性的尊嚴,于最黑暗的方面反映出世相的壯麗。
它們令我們對于人生朝深一層看,也朝高一層看。
我們不但不感受實際悲慘情境所應引起的頹喪與苦悶,而且反能感發興起,對人生起一種虔敬。
從悲劇和悲劇性的小說我們可以看出藝術點染的功用。
大約情節愈慘酷可怕,藝術點染的需要也就愈大,成功也就愈難。
所以把黑幕化為藝術并不是一件易事。
如果隻有黑幕而沒有藝術,它所賴以打動讀者就是上文所說的那一點強烈的刺激。
我們在作品中愛看殘酷,欺騙,卑污的事迹,猶如在實際人生中愛看這些事迹一樣,所謂“隔岸觀火”,為的是要滿足殘酷的劣根性。
刑場上要處死犯人,不是常有許多人搶著去看麼?離開藝術而欣賞黑幕,心理和那是一樣的。
這無疑地還是一種低級趣味 第四是風花雪月的濫調。
古代文藝很少有流連風景的痕迹,自然通常隻是人物生活的背景,畫家和文人很少為自然而描寫自然。
崇拜自然的風氣在歐洲到十九世紀浪漫主義起來以後才盛行。
在中國它起來較早,從東晉起它就很占勢力,所謂“老莊告退而山水方滋”,陶謝的詩是這種新風氣之下最燦爛的産品。
從藝術境界說,注意到自然風景的本身,确是一種重要的開拓。
人類生長在自然裡自然由仇敵而變成契友,彼此間互相的關系日漸密切。
人的思想情感和自然的動靜消息嘗交感共鳴。
自然界事物常可成為人的内心活動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