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趣味

關燈
郵的典故,卻比原文來得委婉有含蓄。

    棄彼取此,亦全憑趣味。

    如果在趣味上不深究,黃山谷既寫成原來兩句,就大可苟且偷安。

     以上談欣賞和創作,摘句說明,隻是為其輕而易舉,其實一切文藝上的好惡都可作如是觀。

    你可以特别愛好某一家,某一禮,某一時代,某一派别,把其馀都看成左道狐禅。

    文藝上的好惡往往和道德上的好惡同樣地強烈深固,一個人可以在趣味異同上區别敵友,黨其所同,伐其所異。

    文學史上許多派别,許多筆墨官司,都是這樣起來的。

     在這裡我們會起疑問:文藝有好壞,愛憎起于好壞,好的就應得一緻愛好,壞的就應得一緻憎惡,何以文藝的趣味有那麼大的紛歧呢?你擁護六朝,他崇拜唐宋;你贊賞蘇辛,他推尊溫李,紛纭擾攘,莫衷一是。

    作品的優越不盡可為憑莎士比亞、勃萊克、華茲華司一般開風氣的詩人在當時都不很為人重視。

    讀者的深厚造詣也不盡可為憑托爾斯泰攻擊莎士比亞和哥德,約翰生看不起密爾敦,佛朗司譏诮荷馬和浮吉爾。

    這種趣味的紛歧是極有趣的事實。

    粗略地分析,造成這事實的有下列幾個因素。

     第一是資禀性情。

    文藝趣味的偏向在大體上先天已被決定。

    最顯著的是民族根性。

    拉丁民族最喜歡明晰,條頓民族最喜歡力量,希伯來民族最喜歡嚴肅,他們所産生的文藝就各具一種風格,恰好表現他們的國民性。

    就個人論,據近代心理學的研究,許多類型的差異都可以影響文藝的趣味。

    比如在想像方面,“造型類”人物要求一切像圖畫那樣一目了然,“渙散類”人物喜歡一切像音樂那樣迷離隐約;在性情方面,“硬心類”人物偏袒陽剛,“軟心類”人物特好陰柔;在天然傾向方面,“外傾”者喜歡戲劇式的動作,“内傾”者喜歡獨語體詩式的默想。

    這隻是就幾個荦荦大端來說,每個人在資禀性情方面還有他的特殊個性,這和他的文藝的趣味也密切相關。

     其次是身世經曆。

    謝安有一次問子弟:“毛詩何句最佳?”謝玄回答:“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謝安表示異議,說:“讦谟定命,遠猷辰告句有雅人深緻。

    ”(見世說新語)。

    這兩人的趣味不同,卻恰合兩人不同的身份。

    謝安自己是當朝一品,所以特别能欣賞那形容老成謀國的兩句;謝玄是翩翩佳公子,所以那流連風景,感物興懷的句子很合他的口胃。

    本來文學欣賞,貴能設身處地去體會。

    如果作品所寫的與自己所經曆的相近,我們自然更容易了解,更容易起同情。

    杜工部的詩在這抗戰期中讀起來,特别親切有味,也就是這個道理。

     第三是傳統習尚。

    法國學者泰納著英國文學史,指出“民族”,“時代”,“周圍”為文學的三大決定因素,文藝的趣味也可以說大半受這三種勢力形成。

    各民族,各時代都有它的傳統。

    每個人的“周圍”(法文Milieu略似英文Gircle,意謂“圈子”,即常接近的人物,比如說,屬于一個派别就是站在那個圈子裡)都有它的習尚。

    在西方,古典派與浪漫派,理想派與寫實派;在中國,六朝文與唐宋古文,選體詩,唐詩和宋詩,五代詞,北宋詞和南宋詞,桐城派古文和陽湖派古文,彼此中間都樹有很森嚴的壁壘。

    投身到某一派旗幟之下的人,就覺得隻有那一派是正統,阿其所好,以至目空其馀一切。

    我個人與文藝界朋友的接觸,深深地感覺到傳統習尚所産生的一些不愉快的經驗。

    我對新文學屬望很殷,費盡千言萬語也不能說服國學耆宿們,讓他們相信新文學也自有一番道理。

    我也很愛讀舊詩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