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趣味

關燈
文學作品在藝術價值上有高低的分别,鑒别出這高低而特有所好,特有所惡,這就是普通所謂趣味,辨别一種作品的趣味就是評判,玩索一種作品的趣味就是欣賞,把自己在人生自然或藝術中所領略得的趣味表現出就是創造。

    趣味對于文學的重要于此可知。

    文學的修養可以說就是趣味的修養。

    趣味是一個比喻,由口舌感覺引申出來的。

    它是一件極尋常的事,卻也是一件極難的事。

    雖說“天下之口有同嗜,”而實際上“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

    ”它的難處在沒有固定的客觀的标準,而同時又不能完全憑主觀的抉擇。

    說完全沒有客觀的标準吧?文章的美醜猶如食品的甜酸,究竟容許公是公非的存在;說完全可以憑客觀的标準吧?一般人對于文藝作品的欣賞有許多個别的差異,正如有人嗜甜,有人嗜辣。

    在文學方面下過一番工夫的人都明白文學上趣味的分别是極微妙的,差之毫厘往往謬以千裡。

    極深厚的修養常在毫厘之差上見出,極艱苦的磨煉也常在毫厘之差上做工夫。

     舉一兩個實例來說。

    南唐中主的浣溪沙是許多讀者所熟讀的: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

    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

    多少淚珠何限恨,倚欄幹。

    ” 馮正中、王荊公諸人都極賞“細雨夢回”二句,王靜安在人間詞話裡卻說:“菡萏香銷二句大有衆芳蕪穢美人遲暮之感,乃古今獨賞其細雨夢回二句,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人間詞話又提到秦少遊的踏莎行,這首詞最後兩句是“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潇湘去,”最為蘇東坡所歎賞,王靜安也不以為然:“少遊詞境最為凄惋至‘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則變而為凄厲矣。

    東坡賞其後二語,猶為皮相。

    ” 這種優秀的評判正足見趣味的高低。

    我們玩味文學作品時,随時要評判優劣,表示好惡,就随時要顯趣味的高低。

    馮正中、王荊公、蘇東坡諸人對于文學不能說算不得“解人”,他們所指出的好句也确實是好,可是細玩王靜安所指出的另外幾句,他們的見解确不無可議之處,至少是“郴江繞郴山”二句實在不如“孤館閉春寒”二句。

    幾句中間的差别微妙到不易分辨的程度,所以容易被人忽略過去。

    可是它所關卻極深廣,賞識“郴江繞郴山”的是一種胸襟,賞識“孤館閉春寒”的另是一種胸襟;同時,在這一兩首詞中所用的鑒别的眼光可以應用來鑒别一切文藝作品,顯出同樣的抉擇,同樣的好惡,所以對于一章一句的欣賞大可見出一個人的一般文學趣味。

    好比善飲酒者有敏感鑒别一杯酒,就有敏感鑒别一切的酒。

    趣味其實就是這樣的敏感。

    離開這一點敏感,文藝就無由欣賞,好醜妍媸就變成平等無别。

     不僅欣賞,在創作方面我們也需要純正的趣味。

    每個作者必須是自己的嚴正的批評者,他在命意布局遣詞造句上都須辨析锱铢,審慎抉擇,不肯有一絲一毫含糊敷衍。

    他的風格就是他的人格,而造成他的特殊風格的就是他的特殊趣味。

    一個作家的趣味在他的修改鍛煉的工夫上最容易見出。

    西方名家的稿本多存在博物館,其中修改的痕迹最足發人深省。

    中國名家修改的痕迹多随稿本淹沒,但在筆記雜著中也偶可見一斑。

    姑舉一例。

    黃山谷的沖雪宿新寨一首七律的五六兩句原為“俗學近知回首晚,病身全覺折腰難。

    ”這兩句本甚好,所以王荊公在都中聽到,就擊節贊歎,說:“黃某非風塵俗吏”。

    但是黃山谷自己仍不滿意,最後改為“小吏有時須束帶,故人頗問不休官。

    ”這兩句仍是用陶淵明見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