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禀與修養
關燈
小
中
大
拉丁文中有一句名言:“詩人是天生的,不是造作的”。
這句話本有不可磨滅的真理,但是往往被不努力者援為口實。
遲鈍人說,文學必需靠天才,我既沒有天才,就生來與文學無緣,縱然努力,也是無補費精神。
聰明人說:我有天才,這就夠了,努力不但是多馀的,而且顯得天才還有缺陷,天才之所以為天才,正在它不費力而有過人的成就。
這兩種心理都很普遍,誤人也很不淺。
文學的門本是大開的。
遲鈍者誤認為它關得很嚴密,不敢去問津;聰明者誤認為自己生來就在門裡,用不著摸索。
他們都這樣地懶怠下來,也同樣地被關在門外。
從前有許多迷信和神秘色彩附麗在“天才”一個名詞上面,一般人以為天才是神靈的憑借,與人力全無關系。
近代學者有人說它是一種精神病,也有人說它是“長久的耐苦”。
這個名詞似頗不易用科學解釋。
我以為與其說“天才”,不如說“資禀”。
資禀是與生俱來的良知良能,隻有程度上的等差,沒有絕對的分别,有人多得一點,有人少得一點。
所謂“天才”不過在資禀方面得天獨厚,并沒有什麼神奇。
莎士比亞和你我相去雖不可道裡計,他所有的資禀你和我并非完全沒有,隻是他有的多,我們有的少。
若不然,他和我們在知能上就沒有公同點,我們也就無從了解他,欣賞他了。
除白癡以外,人人都多少可以了解欣賞文學,也就多少具有文學所必需的資禀。
不單是了解欣賞,創作也還是一理。
文學是用語言文字表現思想情感的藝術,一個人隻要有思想情感,隻要能運用語言文字,也就具有創作文學所必需的資禀。
就資禀說,人人本可以緻力文學;不過資禀有高有低,每個人成為文學家的可能性和文學上的成就也就有大有小。
我們不能對于每件事都能登峰造極,有幾分欣賞和創作文學的能力,總比完全沒有好。
要每個人都成為第一流文學家,這不但是不可能而且也大可不必;要每個人都欣賞文學,都能運用語言文字表現思想情感,這不但是很好的理想,而且是可以實現和應該實現的理想。
一個人所應該考慮的不是:我究竟應否在文學上下一番功夫?(這不成為問題,一個人不能欣賞文學,不能發表思想情感,無疑地算不得一個受教育的人),而是:我究竟還是專門做文學家,還是隻要一個受教育的人所應有的欣賞文學和表現思想情感的能力? 這第二個問題确值得考慮。
如果隻要有一個受教育的人所應有的欣賞文學和表現思想情感的能力,每個人隻須經過相當的努力,都可以達到,不能拿沒有天才做借口;如果要專門做文學家,他就要自問對于文學是否有特優的資禀。
近代心理學家研究資禀,常把普遍智力和特殊智力分開。
普遍智力是施諸一切對象而都靈驗的,像一把同時可以打開許多種鎖的鑰匙;特殊智力是施諸某一種特殊對象而才靈驗的,像一把隻能打開一種鎖的鑰匙。
比如說,一個人的普遍智力高,無論讀書處事,或作戰經商,都比低能人要強;可是讀書處事作戰經商各需要一種特殊智力。
盡管一個人件件都行,如果他的特殊智力在經商,他在經商方面的成就必比做其他事業都強。
對于某一項有特殊智力,我們通常說那一項為“性之所近”。
一個人如果要專門做文學家,就非性近于文學不可。
如果性不相近而勉強去做文學家,成功的固然并非絕對沒有,究竟是用違其才;不成功的卻居多數,那就是精力的浪費了。
世間有許多人走錯門路,性不近文學而強作文學家,耽誤了他們在别方面可以有為的才力,實在很可惜。
“詩人是天生的,不是造作的”一句話對于這種人确是一個很好的當頭棒。
但是這句話終有語病。
天生的資禀隻是潛能,要潛能現為事實,不能不假人力造作。
好比花果的種子,天生就有一種資禀可以發芽成樹,開花結實;但是種子有很多不發芽成樹開花結實的,因為缺乏人工的培養。
種子能發芽成樹開花結實,有一大半要靠人力,盡管它天資如何優良。
人的資禀能否實現于學問事功的成就,也
這句話本有不可磨滅的真理,但是往往被不努力者援為口實。
遲鈍人說,文學必需靠天才,我既沒有天才,就生來與文學無緣,縱然努力,也是無補費精神。
聰明人說:我有天才,這就夠了,努力不但是多馀的,而且顯得天才還有缺陷,天才之所以為天才,正在它不費力而有過人的成就。
這兩種心理都很普遍,誤人也很不淺。
文學的門本是大開的。
遲鈍者誤認為它關得很嚴密,不敢去問津;聰明者誤認為自己生來就在門裡,用不著摸索。
他們都這樣地懶怠下來,也同樣地被關在門外。
從前有許多迷信和神秘色彩附麗在“天才”一個名詞上面,一般人以為天才是神靈的憑借,與人力全無關系。
近代學者有人說它是一種精神病,也有人說它是“長久的耐苦”。
這個名詞似頗不易用科學解釋。
我以為與其說“天才”,不如說“資禀”。
資禀是與生俱來的良知良能,隻有程度上的等差,沒有絕對的分别,有人多得一點,有人少得一點。
所謂“天才”不過在資禀方面得天獨厚,并沒有什麼神奇。
莎士比亞和你我相去雖不可道裡計,他所有的資禀你和我并非完全沒有,隻是他有的多,我們有的少。
若不然,他和我們在知能上就沒有公同點,我們也就無從了解他,欣賞他了。
除白癡以外,人人都多少可以了解欣賞文學,也就多少具有文學所必需的資禀。
不單是了解欣賞,創作也還是一理。
文學是用語言文字表現思想情感的藝術,一個人隻要有思想情感,隻要能運用語言文字,也就具有創作文學所必需的資禀。
就資禀說,人人本可以緻力文學;不過資禀有高有低,每個人成為文學家的可能性和文學上的成就也就有大有小。
我們不能對于每件事都能登峰造極,有幾分欣賞和創作文學的能力,總比完全沒有好。
要每個人都成為第一流文學家,這不但是不可能而且也大可不必;要每個人都欣賞文學,都能運用語言文字表現思想情感,這不但是很好的理想,而且是可以實現和應該實現的理想。
一個人所應該考慮的不是:我究竟應否在文學上下一番功夫?(這不成為問題,一個人不能欣賞文學,不能發表思想情感,無疑地算不得一個受教育的人),而是:我究竟還是專門做文學家,還是隻要一個受教育的人所應有的欣賞文學和表現思想情感的能力? 這第二個問題确值得考慮。
如果隻要有一個受教育的人所應有的欣賞文學和表現思想情感的能力,每個人隻須經過相當的努力,都可以達到,不能拿沒有天才做借口;如果要專門做文學家,他就要自問對于文學是否有特優的資禀。
近代心理學家研究資禀,常把普遍智力和特殊智力分開。
普遍智力是施諸一切對象而都靈驗的,像一把同時可以打開許多種鎖的鑰匙;特殊智力是施諸某一種特殊對象而才靈驗的,像一把隻能打開一種鎖的鑰匙。
比如說,一個人的普遍智力高,無論讀書處事,或作戰經商,都比低能人要強;可是讀書處事作戰經商各需要一種特殊智力。
盡管一個人件件都行,如果他的特殊智力在經商,他在經商方面的成就必比做其他事業都強。
對于某一項有特殊智力,我們通常說那一項為“性之所近”。
一個人如果要專門做文學家,就非性近于文學不可。
如果性不相近而勉強去做文學家,成功的固然并非絕對沒有,究竟是用違其才;不成功的卻居多數,那就是精力的浪費了。
世間有許多人走錯門路,性不近文學而強作文學家,耽誤了他們在别方面可以有為的才力,實在很可惜。
“詩人是天生的,不是造作的”一句話對于這種人确是一個很好的當頭棒。
但是這句話終有語病。
天生的資禀隻是潛能,要潛能現為事實,不能不假人力造作。
好比花果的種子,天生就有一種資禀可以發芽成樹,開花結實;但是種子有很多不發芽成樹開花結實的,因為缺乏人工的培養。
種子能發芽成樹開花結實,有一大半要靠人力,盡管它天資如何優良。
人的資禀能否實現于學問事功的成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