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太極拳九要論
關燈
小
中
大
《太極拳九要論》:趙堡太極拳論。
署名王宗嶽。
分九節論述了太極拳的動靜、開合、運氣、拳勢、身法、内養、技擊等各方面。
全文如下: 第一要論 從來散之必有其統一也,分之必有其合也。
以故天壤間者,四面八方紛紛者各有所屬,千頭萬緒攘攘者各有其源。
蓋一本可散為萬殊,而萬殊鹹歸于一本。
且武事之論者甚繁也。
而要之,千變萬化,無往非勁,而無往非氣勢,雖非類而氣歸于一。
夫所謂一者,上至足底,内有五髒筋骨,外有肌肉皮膚,五官百骸相連,而為一貫者也,破之不開,撞而不散。
上欲動而下自随之,下欲動而上自攻之,中帶動上下而和之。
内外相連,前後相續,所謂一貫之者,其事之謂欤而要非勉強,以緻之襲也。
而為當時而靜寂然,甚然居其所而穩如山嶽,當時而動如雷如塌,出乎而疾如閃電,且靜無不靜,表裡上下全無參差牽挂之意,動無不動,左右前後,并無抽扯遊移之形。
洵乎者若水之下,沛然而莫之禦。
若火機之内攻,發之而不及掩耳,不假思索,不煩拟疑,誠不其然而已然,莫之緻而緻是其無所緻一,而雲而爾乎。
蓋氣以月極而有,并功以久練乃成,觀聖門一貫之學,必俟多聞強識之後豁然之境,不贲格物緻知之功,始知事無難矣。
功聞自進不躐等,不須氣急,按部就班,次當先後,官骸肢節,自由貫通,運動有恒,百節不難聯絡。
庶乎散者統之,分者合也,四肢百骸終歸于一氣而已矣。
第二要論 天地間未有一往而不返者矣,亦未嘗有直而無曲也。
蓋物有對待,勢有回還,今古不易之理也。
嘗有世之論捶者,而将論氣者也。
夫氣主于一,何分為二。
所謂二者,即呼吸也。
呼吸即陰陽也。
捶不能無動靜,氣不能無呼吸。
吸者為陰,呼者為陽,主于靜者為陰,動者為陽上升為陽,下降為陰陰氣上行而為陽,陽氣下行而為陰陰氣上行即為陽,陽氣下行而為陰,此陰陽所以分也。
何為清濁,升而上者為清,降而下者為濁。
清氣上升,濁氣下降。
清者為陽,濁者為陰。
而要元陽滋陰,渾而言之為勁為氣。
分而言之,為陰為陽。
氣不能無出入,而無陰陽。
捶不能無動靜,口不能無出入。
鼻不能無呼吸。
而所謂對待循環不易之理也。
然則氣分為二,而實則為一,有志于事者,甚勿以是為拘泥也。
第三要論 氣本諸身,而身之節無定數,可分為三,三節者雲:上中下是也。
以一身言之,頭為上節,身為中節,腿為下節。
以頭面言之,天度為上節,鼻為中節,海底為下節以中節言之,胸為梢節,腹為中節,丹田為根節以下節言之,足為梢節,膝為中節,胯為根節以肱言之,手為梢節,肘為中節,肩為根節以手言之,指為梢節,掌為中節,掌根為根節節觀于此,而足不必論。
然則自頂至足,莫不各有三節。
要之即無非三節之所謂,即無非着意之處。
蓋上節不明,無依無宗。
中節不明,渾身自空。
下節不明,自家自跌。
顧不可忽哉。
至于氣之發動,要之皆由上節起,中節随之,根節催之而矣。
然此猶是節節而分之。
若夫合而言之,則上至頭頂,下至足底,四肢百骸總為一節,夫何三節之有哉!又三節中有三節雲乎哉。
第四要論 試手論身論氣之外,而進乎梢節。
夫梢節者身之餘者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氣者亦所罕聞。
論拳以由内而發外,氣以本諸身而達于梢,故氣之為用,不本諸身則虛而不實不行諸梢則實而仍虛梢亦焉可弗講哉,然此持身之梢,而猶未及乎梢之梢也,四梢維何?發其一也,夫發之所系,不列于五行,無關于四體,似無足論也。
然發為血之餘,血為氣之海,縱不必本論發,以論氣,要不能離乎血而生氣,不離乎血,及不得不兼乎發,果能如此,欲沖冠血梢自然足也又舌為肉之梢,而肉為氣之囊,氣不能行諸肉之梢即無以沖其氣之量,故必舌欲催齒,而後肉梢方可足矣。
至于骨梢者齒也,筋梢者指甲也,氣生于骨,而聯于筋,不及乎齒,而未及乎骨之梢,而要欲血梢足矣,要合齒于筋甲欲透骨而不能也。
果能如此,則四梢而足也,而氣亦足矣,其後有虛而不實而仍虛者耶! 第五要論 夫拳以言勢,勢以言氣。
人得五髒以成形,即有五髒以生氣,五髒實為性命之源,生氣之木,而明心肝脾肺腎者也。
心為火而有炎上之象,肝為木而有曲直之形,脾為土而有敦厚之勢,肺為金而有從革之能,腎為水而有潤下之功,此乃五髒之義。
而有準之于氣者,皆各有所配合也。
所以論武事者要不外于斯也。
其在于内胸閣,為肺經方位,而為諸髒之華蓋,故肺經動,而諸髒不能靜。
兩乳之中為心,而肺保護之。
肺之下,胃之上心經之位也。
心為君,心火動而相從
署名王宗嶽。
分九節論述了太極拳的動靜、開合、運氣、拳勢、身法、内養、技擊等各方面。
全文如下: 第一要論 從來散之必有其統一也,分之必有其合也。
以故天壤間者,四面八方紛紛者各有所屬,千頭萬緒攘攘者各有其源。
蓋一本可散為萬殊,而萬殊鹹歸于一本。
且武事之論者甚繁也。
而要之,千變萬化,無往非勁,而無往非氣勢,雖非類而氣歸于一。
夫所謂一者,上至足底,内有五髒筋骨,外有肌肉皮膚,五官百骸相連,而為一貫者也,破之不開,撞而不散。
上欲動而下自随之,下欲動而上自攻之,中帶動上下而和之。
内外相連,前後相續,所謂一貫之者,其事之謂欤而要非勉強,以緻之襲也。
而為當時而靜寂然,甚然居其所而穩如山嶽,當時而動如雷如塌,出乎而疾如閃電,且靜無不靜,表裡上下全無參差牽挂之意,動無不動,左右前後,并無抽扯遊移之形。
洵乎者若水之下,沛然而莫之禦。
若火機之内攻,發之而不及掩耳,不假思索,不煩拟疑,誠不其然而已然,莫之緻而緻是其無所緻一,而雲而爾乎。
蓋氣以月極而有,并功以久練乃成,觀聖門一貫之學,必俟多聞強識之後豁然之境,不贲格物緻知之功,始知事無難矣。
功聞自進不躐等,不須氣急,按部就班,次當先後,官骸肢節,自由貫通,運動有恒,百節不難聯絡。
庶乎散者統之,分者合也,四肢百骸終歸于一氣而已矣。
第二要論 天地間未有一往而不返者矣,亦未嘗有直而無曲也。
蓋物有對待,勢有回還,今古不易之理也。
嘗有世之論捶者,而将論氣者也。
夫氣主于一,何分為二。
所謂二者,即呼吸也。
呼吸即陰陽也。
捶不能無動靜,氣不能無呼吸。
吸者為陰,呼者為陽,主于靜者為陰,動者為陽上升為陽,下降為陰陰氣上行而為陽,陽氣下行而為陰陰氣上行即為陽,陽氣下行而為陰,此陰陽所以分也。
何為清濁,升而上者為清,降而下者為濁。
清氣上升,濁氣下降。
清者為陽,濁者為陰。
而要元陽滋陰,渾而言之為勁為氣。
分而言之,為陰為陽。
氣不能無出入,而無陰陽。
捶不能無動靜,口不能無出入。
鼻不能無呼吸。
而所謂對待循環不易之理也。
然則氣分為二,而實則為一,有志于事者,甚勿以是為拘泥也。
第三要論 氣本諸身,而身之節無定數,可分為三,三節者雲:上中下是也。
以一身言之,頭為上節,身為中節,腿為下節。
以頭面言之,天度為上節,鼻為中節,海底為下節以中節言之,胸為梢節,腹為中節,丹田為根節以下節言之,足為梢節,膝為中節,胯為根節以肱言之,手為梢節,肘為中節,肩為根節以手言之,指為梢節,掌為中節,掌根為根節節觀于此,而足不必論。
然則自頂至足,莫不各有三節。
要之即無非三節之所謂,即無非着意之處。
蓋上節不明,無依無宗。
中節不明,渾身自空。
下節不明,自家自跌。
顧不可忽哉。
至于氣之發動,要之皆由上節起,中節随之,根節催之而矣。
然此猶是節節而分之。
若夫合而言之,則上至頭頂,下至足底,四肢百骸總為一節,夫何三節之有哉!又三節中有三節雲乎哉。
第四要論 試手論身論氣之外,而進乎梢節。
夫梢節者身之餘者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氣者亦所罕聞。
論拳以由内而發外,氣以本諸身而達于梢,故氣之為用,不本諸身則虛而不實不行諸梢則實而仍虛梢亦焉可弗講哉,然此持身之梢,而猶未及乎梢之梢也,四梢維何?發其一也,夫發之所系,不列于五行,無關于四體,似無足論也。
然發為血之餘,血為氣之海,縱不必本論發,以論氣,要不能離乎血而生氣,不離乎血,及不得不兼乎發,果能如此,欲沖冠血梢自然足也又舌為肉之梢,而肉為氣之囊,氣不能行諸肉之梢即無以沖其氣之量,故必舌欲催齒,而後肉梢方可足矣。
至于骨梢者齒也,筋梢者指甲也,氣生于骨,而聯于筋,不及乎齒,而未及乎骨之梢,而要欲血梢足矣,要合齒于筋甲欲透骨而不能也。
果能如此,則四梢而足也,而氣亦足矣,其後有虛而不實而仍虛者耶! 第五要論 夫拳以言勢,勢以言氣。
人得五髒以成形,即有五髒以生氣,五髒實為性命之源,生氣之木,而明心肝脾肺腎者也。
心為火而有炎上之象,肝為木而有曲直之形,脾為土而有敦厚之勢,肺為金而有從革之能,腎為水而有潤下之功,此乃五髒之義。
而有準之于氣者,皆各有所配合也。
所以論武事者要不外于斯也。
其在于内胸閣,為肺經方位,而為諸髒之華蓋,故肺經動,而諸髒不能靜。
兩乳之中為心,而肺保護之。
肺之下,胃之上心經之位也。
心為君,心火動而相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