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武穆九要論

關燈
不能靜。

    兩乳之中為心,而護以肺。

    蓋心居肺之下,胃之上。

    心為君火,心動而相火無不奉合焉。

    兩肋之間,右為肝左為脾。

    背脊十四節為腎位,分五髒而總系于脊。

    脊通一身骨髓。

    而腰為兩腎之本位,故腎為先天第一,尤為諸髒之源。

    故腎水足,而金木水火土鹹有生機。

    然五髒之存于内者,雖各有定位,而機能又各具于周身。

    頸項腦骨背皆腎也,兩耳亦為腎。

    兩唇兩腮皆脾也。

    而發則為肺,天庭為六陽之首,而萃五髒之精華,實頭面之主腦,不啻為一身之座督矣。

    印堂者為陽明胃氣之沖。

    天庭性起,機由此達。

    生發之氣由腎而達于六陽,實為天庭之樞機也。

    兩目皆為肝。

    細繹之上包為脾,下包為胃。

    大角為心經,小角為小腸,白則為肺,黑則為肝,瞳則為腎。

    實為五髒精華所聚,而不得專謂之肝也。

    鼻孔為肺,兩頤為腎,耳門之前為膽經,耳後之高骨亦腎也。

    鼻為中央之土,萬物滋生之源,實為中氣之主也。

    人中,乃血氣之會,上沖印堂,達于天庭,而為至要之所。

    兩唇之下為承漿,承漿之下為地閣。

    上與天庭相應,亦腎位也。

    領頂頸項者,五髒之導途,氣血之總會。

    前為食氣出入之道,後為腎氣升降之途,肝氣由之而左旋,脾氣由之而右旋,其系更重,而為周身之領要。

    兩乳為肝,肩窩為肺,兩肘為腎,四肢為脾。

    兩肩膊皆為脾,而十指則為心、肝、脾、胫、腎。

    膝與胫皆腎也。

    兩腳跟為腎之要,湧泉為腎穴。

    大約身之各部,突者為心,陷者為肺,骨之露處皆為腎,筋之連處皆為肝,肉之厚處皆為脾。

    象其意,則心如猛虎,肝為箭,脾氣爆發似雷電,肺經翕張性空靈,腎其伸縮動如風。

    其用為經,制經為意,臨敵應變,不識不知,手足所至,若有神會,洵非筆墨所能預述者也。

    至于生克冶化,雖有他編,而究其要領,自有統會,五行百體,總為一元,四體三心,合為一氣,奚斷斷之于一經一絡節節而為之哉。

     六要論 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内三合也。

    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外三合也。

    此為六合。

    左手與左足相合,左肘與左膝相合,左肩與左胯相合,右之與左亦然。

    以及頭與手合,手與身合,身與步合,孰非外合。

    心與眼合,肝與筋合,脾與肉合,肺與身合,腎與骨合,孰非内合。

    豈但六合而已耶。

    然此特分而言之也。

    總之一動而無不動,一合而無不合,五行百骸悉在其中矣。

     七要論 頭為六陽之首,而為諸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惟首是瞻,故身動頭不可不進也。

    手為先行,根基在膊,膊不進則手卻而不前矣,故膊貴于進也。

    氣聚中脘,機關在腰,腰不進則氣餒而不實矣,故腰亦貴于進也。

    意貫周身,運動在步,步不進,而意則瞠然無能為矣,故步尤貴于進也。

    以及上左必須進右,上右必須進左,其為七進,孰非為易于着力者哉。

    要之未及其進,合周身而毫無靈動之意,一言其進,統全體而俱無抽扯遊移之形。

     八要論 身法為何?縱橫、高低、進退、反側而已。

    縱則放其勢,一往而不返。

    橫則裹其力,開括而莫阻。

    高則揚其身,而有增長之意。

    低則抑其身,有捕捉之形。

    當進則進,彈其身而勇往直沖。

    當退則退,斂其氣而回轉伏斂。

    至于反身顧後,後即前也。

    側顧左右,左右豈敢當哉。

    而要非拘拘焉為之也。

    察乎敵之強弱,運用吾之機關。

    有忽縱而忽橫,因勢而變遷,不可一概而推。

    有忽高而忽低,高低随時以轉移,不可執格而論。

    時而宜進,故不可退而餒其氣。

    時而宜退,即當以退而鼓其進,是進固進也,即退而亦實賴以進。

    若反身顧後,而後而不覺其為後。

    側顧左右,而左右隻不覺其為左右矣。

    總之機關在眼,變通在心。

    而握其要者,則本諸身。

    身而進,則四體不令而行矣。

    身而退,則百骸莫不冥然而退矣。

    身法顧可置而不論哉。

     九要論 身之動也以步,步乃一身之根基,運動之樞紐也。

    以故應戰對敵,皆本諸身,所以為身之砥柱者,莫非步。

    随機應變在于手,所以為手之轉移者,亦在步。

    進退反側,非步何以作鼓蕩之機。

    抑揚伸縮,非步無以操變化之妙。

    所謂機關者在眼,變化者在心。

    而所以轉彎抹角、千變萬化,而不至于窘迫者,何莫非步為之司命耶。

    而要作勉強以緻之也。

    動作出于無心,鼓舞出于不覺。

    身欲動,而步為之周旋。

    手将動,而步亦為之催逼,不期然而然,奠之驅而驅,所謂上欲動,而下自随也。

    且步分前後,有定位者,步也。

    然而無定位者,亦為步。

    如前步之進,後步之随,前後自有定位。

    若以前步作後,後步作前,更以前步作後之前步,後步作前步之後步,則前後亦自然無定位矣。

    總之拳乃論勢,而握要者為步。

    活與不活,固在于步。

    靈與不靈,亦在于步。

    步之為用大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