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武穆九要論

關燈
總論 器,上而通乎道;技,精而入乎神。

    惟得天下之至正,秉天下之真精者,乃能窮神而入妙,察微而闡幽。

    形意之用,器也、技也;形意之體,道也、神也。

    器、技,常人可習而至;道、神,大聖獨得而明。

    嶽武穆精忠報國,至正至剛,其浩然之氣,誠霈然充塞于天地之間,故形意之精,非武穆不能道其詳,然全譜散佚,不可得而見,而豪芒流落,隻此九要論而已。

    吾侪服膺形意,得以稍藩圉,獨賴此耳。

    此論者九篇,理要而意精,詞詳而論辨,學者有志,朝夕漸摹。

    而一芥之細,可以參天,濫觞之流,泛為江海。

    九論雖約,未始不可通微,何莫造室升堂也? 一要論 散之必有其統,分之必有其合。

    故天壤間萬類衆俦,紛紛者各有所屬,千彙萬品,攘攘者自有其源,蓋一本可散為萬殊,而萬殊鹹歸一本,乃事有必然者。

    且武事之論,亦甚繁矣,要之詭變奇化無往非勢,即無往非氣。

    勢雖不同類,而氣歸于一。

    夫所謂一者,從首至足,内之有五髒筋骨,外之有肌肉皮膚,五官百骸,連屬膠聚,而一貫者也。

    擊之不離,牽之不散,上思動而下為随,下思動而上為領,上下動而中節攻,中節動而上下和。

    内外相連,前後相需。

    所謂一貫,乃斯之謂。

    而要非強緻襲為也。

    适時為靜,寂然湛然,居其所向,穩如山嶽;值時而動,如雷霆崩山也,忽而疾如閃電。

    且宜無不靜,表裡上下全無參差牽挂之累:宜無不動,左右前後概無遁信猶豫之部。

    洵若水之就下,沛然莫禦,炮之内發,疾不掩耳。

    無勞審度,無煩酌辨,不期然而然,莫之緻而緻,是豈無故雲然?乃氣以日積而見益,功以久練而方成。

    揆聖門一貫之傳.必俟多聞強識之後,豁然之境,不廢鑽仰前後之功。

    故事無難易,功惟自盡,不可等躐,不可急遽,曆階而升,循序而進。

    而後官骸肢節,自能通貫,上下表裡,不難聯結。

    庶乎散者統之,分者合之,四體百骸,終歸一氣而已。

     二要論 論捶而必兼論氣。

    夫氣主于一,實分為二。

    即呼吸也,呼吸即陰陽也,陰陽即清濁也。

    捶不能無動靜,氣不能無呼吸。

    吸則陰,呼則陽。

    靜則陰,動則陽。

    上升為陽,下降為陰。

    蓋陽氣上升而為陽,陽氣下降而為陰;陰氣下行而為陰,陰氣上行而為陽,此陰陽之分也。

    何謂清濁?升而上者為清,降而下者為濁。

    清氣上升,濁氣下降。

    清者為陽,濁者為陰。

    要之,陽以滋陰,陰以滋陽,統言為氣,分言為陰陽。

    氣不能無陰陽,即人不能無動靜,鼻不能無呼吸,口不能無出入,乃對待循環者。

    然則氣分為二,實主于一,學貴神通,慎勿膠執。

     三要論 夫氣本諸身,而身之節無定處。

    三節者,上中下也。

    身則頭為上節,身為中節,腿為下節。

    頭則天庭為上節,鼻為中節,海底為下節。

    中節則胸為上節,腹為中節,丹田為下節。

    下節則足為梢節,膝為中節,胯為根節。

    肱則手為梢節,肘為中節,肩為根節。

    手則指為梢節,掌為中節,掌根為根節。

    為例,是故自項至足,莫不各有三節也。

    要之若無三節之所,即無着意之處。

    蓋上節不明,無依無宗。

    中節不明,渾身是空。

    下節不明,動辄跌傾。

    節顧可忽乎哉。

    故氣有所發,則梢節動,中節随,根節催。

    然此乃按節分言者。

    若合而言之,則上自頭頂,下至足底,四體百骸總為一節,夫何三節之有,又何各有三節之足雲。

     四要論 試于論身論氣之外,而進論夫梢者焉。

    夫梢者身之餘緒也。

    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氣者亦屬筆論。

    捶以内而外發,氣由身而達梢。

    故氣之用,不本諸身,則虛而不實。

    不形諸梢,則實而仍虛。

    梢亦烏可不講,然此特身之梢耳,而猶未及乎氣之梢也。

    四梢為何?發,其一也。

    夫發之所系,不列于五行,無關乎四體。

    似不足立論。

    然發為血之梢,血為氣之海。

    唯不必本話諸發以論氣,要不能離乎血而生。

    氣不離乎血,即不得不兼及乎發。

    發欲沖冠,血梢足矣。

    抑舌為肉梢,而肉為氣之囊。

    氣不能形諸肉之梢,即無以充其氣之量。

    故必舌欲催齒,而後肉梢足矣。

    至于骨梢者齒也。

    筋梢者指甲也。

    氣生于骨,而聯于筋。

    不及乎齒,未及乎筋之梢。

    而欲足乎爾者,要作齒欲斷筋,甲欲透骨,不能也。

    果能如此,則四梢足矣。

    四梢足,而氣自足矣。

    豈複有虛而不實,實而仍虛者乎。

     五要論 拳者,即捶以言勢,即勢以言氣。

    人得五髒以成形,即由五髒而生氣。

    五髒者,心、肝、脾、肺、腎。

    乃性之源、氣之本也。

    心為火,而性炎上。

    肝為木,而形曲直。

    脾為土,而勢敦厚。

    肺為金,而有從革之能。

    腎為水,而有潤下之功。

    此乃五髒之義,而有準之于氣者,皆各有所配合焉。

    乃論武事所不能離者。

    其在内也,胸為肺,乃五髒之華蓋。

    故肺動,諸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