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時,山色湖光,倏紅,倏紫,倏藍,倏青,倏黃,而于紅、紫、藍、青、黃經過的最短時間中尚有無窮盡的間合色。
我不是藝術家,不能領略此中無限美的真意。
我唯有唱“颠不剌的見了萬千,這般好景色罕曾見,我眼花缭亂口難言,魂靈兒飛去半天”而已!更就形學上看空間則愈能得到美間的大觀,所謂直線美、曲線美、平均線美,圓形、橢圓形、心形等等的美麗,在自然上随處可以得到。
至愛因斯坦把吸力代做“加速率”的形狀解釋後,人始知這個大世界乃是由那些無窮盡的球面屏形的小世界所綴合而成。
各小世界各具有一種屏形,屏的點綴物即是許多的星辰。
這些無窮盡的玲珑透徹的屏形各個互相觀照,互相輝映,以成就了這個大世界。
故這大世界好似一個無盡頭的高、低、廣、寬的塔形,由無窮數的層層屏形所合成,又把無窮數的星辰當做燈光用一樣的美麗。
我常于夜間看天形,确是這樣美的世界。
我深覺普通的天文學識,極當于國民學校及小學校時代中灌輸入去,以養成美間的觀念而提高“小我”的人格! 又審美家所領略的美間不是靜止和不變的色彩,他知空間是由許多活動變幻的電子所合成的。
電子時時活動變幻,所以空間的色彩也是時時活動變幻。
秋雲、夏雨、冬雪、春風,四時的光景不同,即在一地的風景由朝至暮看去也覺得大差異,這是電子在空中變動時所表示的現象。
因它們繼續不停的活動力,而生出種種新奇的聲聲、色色、事事、物物以成就了宇宙的大觀:虹影,雲霓,電光橫空,雷聲震地,海嘯,風吼,北極的回光,銀河的瀉影,月暈了,星墜了,地震陷了,火山爆裂了,太平洋凸出若幹丈,喜馬拉雅山深深地陷下去了!這些變幻不定的現象,使我人得了關于美間上無窮盡的美趣。
這個變遷,活動,遞生遞滅的空間當然不是俗人所住居的永久不變的醜與臭的環境所能比拟了。
這樣美間的變遷,别方面,即成一種“美流”的現象,因空間與時間乃是一物,從其一片不分時看去為美間,而從其此片到那片的變動時則為美流,實則,空間與時間不過一種力所表示的一種現象罷了。
二、美流 時間有二種意義:一為社會上通用的,即“空間的時間”,如每天有二十四點鐘之類;一為“心理的時間”,即各人所覺的,柏格森叫做“生命流”,可惜他的學說流入玄學的神秘,我今叫“心理的時間”為“美流”,全在心理發展上的現象去考究。
美流是一種精神力經過心理的作用而發展于外的一種現象。
它的進行乃從最美的方面與采取“用力少而收效大”的方法。
柏氏嘗比生命,如一雪球亂滾,于滾時逐層吸收外邊的雪花以成就它逐漸增大的整個球形。
這樣球形全是一色的雪花所合成,所以不能去逐層認識它從前吸收所經過的痕迹。
這樣的學說,看生命自然是“内包”的,故有一種不可思議的神秘。
我今看生命流乃是一條瀑布從山頂上向了萬丈深壑傾瀉下去,它是“外展”的,不是内包的。
各人生命的經過全靠他所經曆的路程,而我們從他所經曆的路程看去,自然是了如指掌,毫無神秘的意義了。
譬如一條瀑布在山上與山下的水量固是一樣多,但從山頂到山下一路上所發展的水力為無窮大。
美流在生命的發展,也似這樣的瀑布狀态。
同一樣的生命,各因其流的發展,而生種種不同的效果。
美的生命流是要從最高的峰上與最便利的路程傾瀉出去的。
它要使點點皆變成為細沫,點點細沫變成為雲霞的光麗,電氣的作用,熱力的濟物利人!所以美的生命流于每一發洩時必要得到充滿的生命而後快。
“充滿的生命”即在于極端情感、極端智慧和極端志願與極端審美時得到。
今僅以情感說:當我人極端快樂時,我們覺得“空間的時間”甚短一樣。
究竟這個“空間的時間”固甚短,而我人所得到的“心理的時間”則極長。
因為我人在這情景之下覺得我們生命是充滿了這個物了,覺得并無第二件事去混入生命了,故這個“充滿的生命”的享用,一邊,能使人于極短“空間的時間”中而得了無窮長的“心理的時間”,誰不覺得于一個最短的晚景或晨曦的賞玩好似經過了無限的光陰(心理的光陰)一樣呢。
别的一方面,這個“充滿的生命”能使人把現在所得的景象繼續存留下去而無終止。
例如戀愛一人而相思憔悴以至于死,這個就是把他的情感繼續保存下去,以緻他所思想者,所感觸者,皆是一樣物在其中活動變幻的好證據。
任你如何要擺脫、要消遣,終是不能擺脫、不能消遣,好似春蠶自縛,燈蛾撲火,終不能跳出其情圈!我常考究這個現象,而得了一個“現在長存”的生命。
凡能極端去發展情感,或極端智慧,或極端志願,或極端審美者,即能得到一種“現在長存”的美流。
情愛也可,怨恨也可,快樂也可,憂愁也可,如使我人于其中得到“充滿的生命”,則我們自能把一時所得的情感延成為無窮期的“現在”,而無過去與未來二個時間了。
這樣生命,快樂者必永久快樂,如一班樂天派之人;痛苦者必永久痛苦,如一班憂天派之人。
他與常人不同處,常人常有過去懊悔的痛苦與得意的快樂,常有未來希望的快樂與患失患得的痛苦。
常人是把生命分成三截的:過去、現在、未來,而現在的時間甚少,全被過去及未來所拿去。
享受“充滿的生命”的人則唯有“現在”。
我以為美流的作用,即在使人們不覺一切的痛苦而使其常有“現在長存”的快樂。
我們在上節說能極端去發展者,愛與恨都能得到極端的快樂。
故唯有能極端擴充其情感、智慧、志願及審美性者能得了“充滿的生命”,而同時能享受“現在長存”的快樂。
這種人不會如宗教家希望未來的天堂那樣痛苦,他的天堂即在他的生命所經曆的現在。
最緊要的是這些人既不是如常人有“未來”的觀念,所以他不覺有“死”一回事。
因為他僅有現在的美流繼續生存下去,他的生活的經過好似睡人一樣。
睡人不知何時睡去與何時醒來。
自入睡至醒時,睡人僅覺得一個“現在長存”的時間。
在這樣的時間,睡人自然不知有始有終,當其醒時他已不在睡境了。
凡享受“現在長存”的生命者,他即在長期的夢境,但他是一個“自覺的睡人”,當其生時,他并不知有死一回事,及其死時他也不知有死一回事,因為他所知者僅是他現在的生命,死時不是他的現在的生命,所以他不能知了。
更進一層說,凡“現在”的發展是無窮盡的,一秒鐘即等于千萬年一樣。
自生到死,總有一倏忽時間的界限,而此一倏忽間,生者總不能知有死能到頭,因為一倏忽的時間,由彼看來為無窮盡的時間總是跳越不完的(參看羅素關于無窮數一問題的讨論)。
故凡能純粹享用現在的快樂生命者,不但無過去的煩惱,并且無死境的可怕!這個不是玄學,乃是心理學的作用。
時間一變為美流,自然是心理的物件,這個心理的享用乃是确确切切的現象,不是神秘的東西了。
現在最難的問題即在怎麼能把精神力變成美流而使其繼續成為現在的生活。
這個可用二方面去創造:一方面由各個生活上去造成美流,這個當依我們在上章所說的先把一切生活美化,同時又使它變成美流;另一方面把各個美的生活所變成的美流組合起來為一整個的美流,然後由極端的情感向一極美的空間去發展擴張。
設一切生活的事情都是美的,則我人在這樣生活上所經過的時間也都是美了。
我人所經過的時間,既然全由這樣美的生活的經曆所造成,則自然無有别的惡潮流來摻雜,所以覺得一切的時間皆是一條線而無間斷的美流了。
并且,照我們上節所說的極端心理派做去,則由極少的美力就能擴充為無窮大的美流,以延成為一條無窮盡的美河,所以能享美的生命的人,他的快樂全在最确切的“現在”,而這個“現在”乃是無窮盡的長線形。
這個道理待與下段所要講的美力互相證明之後,更加明白。
三、美力 我們在上頭的“導言”上已經說明世界乃由一切的物力所合成了。
但這些物力我們當使它變成為美力,而後我們始能利用它發展它為人類的無窮寶藏。
今就世界上的物力分類研究起來則有三項:即自然力、心理力、社會力,待在下頭逐項去讨論。
(甲)自然力。
例如煤力、風力、電力、水力、日力等,當人類未能去制禦之前,這些力皆能使我們可驚可怕的,及為我們所利用之後,反覺得為最美麗最利益之物了。
人類得了這些力的幫助,覺得人類的力量是無窮高大,而自然的一切力都是人類的驅遣物了。
可是利用這些力的方法雖有些已達到,但如何發展它們的力量到無窮大,尚是一個未解決的問題。
現在人類最能利用自然力者僅有煤力一項,并且今日工廠所利用的煤力,計所出息的熱力,其實不及煤力原有的千分之一;即是照好方法做去,将來一斤煤所出的熱力,可以當做現在的一千斤煤用。
(以北京冬天燒煤取暖說,苟能改所用的爐為德國式,則用同樣的煤量,可以多出了許多倍的熱力。
再以“腦威箱”說,乃用一個木箱,周圍緊緊地包滿了破絮等類能保存熱力的物,把初煮滾的鍋放入箱内,用厚蓋遮緊,則鍋在箱中繼續慢慢地沸開,待時取用,便得熟物。
)我常想人類蠢極了,中國人更是蠢中又蠢的蠢物。
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電力、風力、水力、日力聽其自然發洩,隻知從地穴中去掘取那有限數的煤塊。
驅若幹好好的人類為地中黑暗如蚯蚓的生活已極不合算了。
況且一旦煤盡,機器必盡停歇,而再退為野蠻時代的工作了。
故我極望我們研究如何把自然力利用與發展起來,以成就美力第一步的成功才可。
我鄉旁有一大瀑布,從十裡高的山頂瀉下,若我有錢則安機于其下,把所得的電力,或為電車之用,使我邑、我縣、我州有電車交通的便利;或為電燈電爐等之用,使四圍的山鄉皆得了電力的利益。
又我縣有高山大海,于高山上利用其風力、日力,于海上利用其潮力,則一縣可以供給全省全國工業與交通上一切消費力之用。
由此推之,各鄉邑,各州縣,皆可利用其自然力以自給與給人,則在寒地的地方,冬天可使熱力罩滿了全城而得溫暖的氣候;其在熱地者,可使一切力化為電扇與冰水以濟一切人民的熱渴。
用自然力為無線電以與環球通消息。
用自然力為極大的燈光,以照遍全城,并與别星球傳記号。
這些美的自然力大作用如能得到,人類到此,才可說是把世間的物質變為物力,把物力變為美力,把一點的美力變為無窮大的美力了,這樣生活才是美的生活! (乙)心理力。
心理力的作用,我已在本章第二節上及本節美流段上略為說及。
究竟如何把心理力達到最利用與最發展的詳細方法,我們再當于此略談一談。
心理力就大綱說可從四方面去看:一為情感,二為智慧,三為志願,四為審美。
這些事,我們在上頭說當從極端去發展,才能得到它們的美麗與功用。
但“極端”這個意義,乃是一種結果,至于如何能成為極端的手續,即為我們現在所要研究了。
我以為要使一點心理力變成為極高度的作用,當從“利用”與“發展”二個手續上做功夫。
先以情感說,當從“會用情感”入手。
如要戀愛者當從我在本章“總論”上所說的“愛情定則”做去才好。
世人都是不會用情的,而中國人更不知有情感一回事。
俗所謂“感情作用”即是不應用情而用情的代名詞。
善用情者把心力用到恰恰好處,如父母與子女,夫和妻,朋友的相與,仇人的相待,都要各依其相關的地位,去用相當的情感。
不會用情的中國人,每把夫妻做極無趣味的伴侶相對待,而以朋友為仇人,仇人為朋友的更不知若幹!但于會用情感之後,尚要使它為“情化”然後才能使情感達到極端的發展。
我想凡能把情感為美化,就能得到“情化”的作用。
例如,因其人容貌美而愛之,已足令人風魔。
若能愛其“心地之美”則更令人颠倒無似了。
美是情愛的根源,因美而後發生情愛,因美而能繼續與增高其情愛。
看一美畫,初看已覺其可愛,愈看愈覺其可愛,愛到極時幾将餐其色而吞其光,這個即達到于“情化”的妙境了。
對愛如此,于恨亦然。
會用恨者覺得心中極有美趣,愈覺其恨的美趣,愈覺恨的可愛,愛到極點時,幾不能辨别恨與愛為二物了。
再就智慧說,第一也須會利用其智慧,末後才去極端上發展。
利用智慧的方法即把所要研究的學問,一面用分析的功夫,把這個學問條分縷析起來,務使巨細無遺;一面又要把它綜合起來,即把關系于這個學問所有一切事情組為一塊而觀其全。
此外,更當求了研究這個學問的種種補助方法,如記憶、經驗、試驗等等。
經過這樣“會用智慧”方法之後,我們當再進而求領悟之法。
這個全在“聚精會神”的作用。
例如作文,初執筆時,心中覺有幾種粗具大規模的計劃而已,但愈用神時,才思愈出,此時作者覺全身熱起來了,覺得腦中電子好似爆裂一樣了,忽然間靈境顯現,靈腦想到,靈眼觑見,靈手捉住,靈筆寫出。
故妙文都是于一刻前一刻後想不及的,必待到了一定的時候才能出現,我人由此可知凡對于一切智慧的領悟,總要下一番死功夫,面壁九年才能悟出一點臭佛味來,你想深妙的領悟何等困難!可是,我所主張的領悟,乃是從美的與活動的方面去進行,自然于聚精會神中不覺其苦而覺其樂。
如我人要領悟宇宙的道理,則當于月夜高山之上,大海之濱尋求之。
要領悟人生的狀态麼?則于社交上的一切人情變幻中求之。
如此而求領悟的道理,則于進行上步步覺得快樂,因我們步步活動地做去,而步步能利用我們的美力,自有一日對于所要求的目的豁然貫通了。
志願一物在心理上的表現,好似一個炸彈一樣。
它未發時似是無物,當它發時則不可禦。
故要求好志願,第一須會用其力不至消失與亂擲,繼使其儲力發展為無窮大的現力。
必要使其力有一“焦點”的彙集,然後其爆發時有無限量的效果。
但利用志願的方法有積極、消極二手續。
積極的,則照我們在上節所說,當從極端情感上做功夫,自能得到極端的“情願”的成績。
消極的,則時時刻刻需要“容忍”,使志願不至零星發散。
至于發展志願的方法,當從養成“剛毅”的美德入手。
凡既認一事應當做,即取剛強勇敢的精神不懼無畏的态度去達到極端志願的目的。
剛毅是極美的,它極似炸彈的美力,能炸得響,炸得痛快,炸得功效大。
俗恐“過剛則折”,但凡能使用極端的剛毅者,他不會折,乃是爆裂,如炸彈一樣的爆裂,使其中的儲力變成為無窮大的擴張。
會極端爆發的物,即是把物質變成物力,物力變成美力,一點美力變成為極大的美力呢。
故要極端地使我們的志願力很好爆發出來,需要養成“剛毅”的美德為導火線。
情感、智慧、志願,三種心理力的發展全是以“美”為依歸。
俗人所以不能有極端的情感、智慧與志願者,乃因他們對這些事毫無興趣,凡人能審美者,自能養成心理的“内興”與“外趣”,而得到一切好的情感、智慧和志願。
故審美一項,乃心理力發展上最緊要的原料。
由極端的審美性以養成極端的情感、智慧與志願,這是新的心理學上所當注意的問題。
我們在此書上所講求的,即在求美的種種方法,使一切的物力與心理力變化為美力的作用。
但我們須于下項說及美的社會力,以促成一切美力的作用。
(丙)社會力。
現時個人的力量不能善用,一半由于自己的罪過,一半由于社會的不好組織。
所謂法律、政治、經濟、教育、實業、軍旅、交通、工程,以及一切的制度與風俗等皆當用最美善的方法去組織,使這些社會力有條理、有系統,而達到于極端美麗的目标與用力少而收效大的成績。
有好組織的社會,一班普通人的行為自然而然會好起來了。
故組織好社會,是“特别人”的責任與興趣,而享用好社會的組織,乃是一班“普通人”的幸福。
特别人物是要做先鋒,用大刀闊斧去斬荊棘,開新路的;能從事于“作始”的事業,任勞和任怨,才覺有無窮的興趣。
諸君!我們社會尚是在混沌情狀之下,這正是男兒大有為的時候!努力進行吧!把一切社會力組織得好,讓那普通人們去享用,豈不是我們無窮的樂趣嗎?至于這些社會力的現象極複雜,利用及發展這些力的手續又極繁雜,我們唯有待在《美的社會組織法》一書上去詳談吧。
就本節做一結束:我們是把空間代為美間,時間代為美流,物力代為美力。
這些美間、美流、美力,不但是美的,并且于實用上能用力極少而收效極大的。
就本節與全書的關系上做一結束,我們是要把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創造成為美麗的與用力少而收效大的。
那麼,宇宙一切事物既是美的,而人生觀必同時是美的了。
實則,宇宙一切美都是以美的人生觀為根據去創造成的,所以美的人生觀,一面,是一切物的指揮人,它的地位極占重要;别一面上,它又是一切美中的極複雜者,它一邊是藝術化,一邊是娛樂化,一邊又是情感化,一邊更是宇宙化。
但它于極複雜中又極統一,一切藝術、娛樂、情感、宇宙觀,都是以美為目标,為根據,為依歸。
美一而已,而美的現象可以千萬變而不窮。
善審美者能在千萬變不窮的美象中,而求得美的一貫的系統,故他能于衣、食、住、身體、職業、科學、藝術與性育、娛樂和思想上及心理上與宇宙觀各種事情中領略各個的美麗與一貫的作用。
世有擅長“天樂”者乎?我望其神笛橫吹這個美的人生觀到天上人間去,使細如電子塵埃,大如銀河世界,一齊來與我們攜手于美間中的美流上,用了無窮大的美力,跳下一個五光十彩而極和諧的“天人舞”! *** (1)梁啟超的這篇文章題為《人生觀與科學》,是參加人生觀問題讨論的。
1923年2月,張君劢在清華學校作題為“人生觀”的講演,并在4月2日的《晨報副刊》上發表,認為人生觀有不同于科學的特點,人生觀問題的解決,“決非科學所能為力,惟賴諸人類之自身而已”。
4月3—5日,丁文江連續在《晨報副刊》發表《玄學與科學》的文章,對張氏的觀點提出異議,認為人生觀要受論理學的公例、定義、文法的支配。
梁啟超、胡适、陳獨秀、吳稚晖、張東荪、瞿秋白、孫伏園、張競生等紛紛發表意見,從而引發“科學與人生觀”的論戰。
(2)戈布洛(E.Goblot,1858—1935),法國哲學家、邏輯學家,張競生在裡昂大學時的導師。
(3)Euclid,今譯歐幾裡得(公元前330—前275),古希臘數學家。
(4)Riemann,即德國數學家黎曼(1826—1866),黎曼幾何的創立者。
(5)Lobacthevsky,即俄羅斯數學家羅巴切夫斯基(1792—1856),非歐幾何的早期發現人之一。
(6)今譯《理想國》。
(7)今譯阿波羅(Apollo),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光明、預言、音樂和醫藥之神,消災解難之神,同時也是人類文明、遷徙和航海者的保護神。
我不是藝術家,不能領略此中無限美的真意。
我唯有唱“颠不剌的見了萬千,這般好景色罕曾見,我眼花缭亂口難言,魂靈兒飛去半天”而已!更就形學上看空間則愈能得到美間的大觀,所謂直線美、曲線美、平均線美,圓形、橢圓形、心形等等的美麗,在自然上随處可以得到。
至愛因斯坦把吸力代做“加速率”的形狀解釋後,人始知這個大世界乃是由那些無窮盡的球面屏形的小世界所綴合而成。
各小世界各具有一種屏形,屏的點綴物即是許多的星辰。
這些無窮盡的玲珑透徹的屏形各個互相觀照,互相輝映,以成就了這個大世界。
故這大世界好似一個無盡頭的高、低、廣、寬的塔形,由無窮數的層層屏形所合成,又把無窮數的星辰當做燈光用一樣的美麗。
我常于夜間看天形,确是這樣美的世界。
我深覺普通的天文學識,極當于國民學校及小學校時代中灌輸入去,以養成美間的觀念而提高“小我”的人格! 又審美家所領略的美間不是靜止和不變的色彩,他知空間是由許多活動變幻的電子所合成的。
電子時時活動變幻,所以空間的色彩也是時時活動變幻。
秋雲、夏雨、冬雪、春風,四時的光景不同,即在一地的風景由朝至暮看去也覺得大差異,這是電子在空中變動時所表示的現象。
因它們繼續不停的活動力,而生出種種新奇的聲聲、色色、事事、物物以成就了宇宙的大觀:虹影,雲霓,電光橫空,雷聲震地,海嘯,風吼,北極的回光,銀河的瀉影,月暈了,星墜了,地震陷了,火山爆裂了,太平洋凸出若幹丈,喜馬拉雅山深深地陷下去了!這些變幻不定的現象,使我人得了關于美間上無窮盡的美趣。
這個變遷,活動,遞生遞滅的空間當然不是俗人所住居的永久不變的醜與臭的環境所能比拟了。
這樣美間的變遷,别方面,即成一種“美流”的現象,因空間與時間乃是一物,從其一片不分時看去為美間,而從其此片到那片的變動時則為美流,實則,空間與時間不過一種力所表示的一種現象罷了。
二、美流 時間有二種意義:一為社會上通用的,即“空間的時間”,如每天有二十四點鐘之類;一為“心理的時間”,即各人所覺的,柏格森叫做“生命流”,可惜他的學說流入玄學的神秘,我今叫“心理的時間”為“美流”,全在心理發展上的現象去考究。
美流是一種精神力經過心理的作用而發展于外的一種現象。
它的進行乃從最美的方面與采取“用力少而收效大”的方法。
柏氏嘗比生命,如一雪球亂滾,于滾時逐層吸收外邊的雪花以成就它逐漸增大的整個球形。
這樣球形全是一色的雪花所合成,所以不能去逐層認識它從前吸收所經過的痕迹。
這樣的學說,看生命自然是“内包”的,故有一種不可思議的神秘。
我今看生命流乃是一條瀑布從山頂上向了萬丈深壑傾瀉下去,它是“外展”的,不是内包的。
各人生命的經過全靠他所經曆的路程,而我們從他所經曆的路程看去,自然是了如指掌,毫無神秘的意義了。
譬如一條瀑布在山上與山下的水量固是一樣多,但從山頂到山下一路上所發展的水力為無窮大。
美流在生命的發展,也似這樣的瀑布狀态。
同一樣的生命,各因其流的發展,而生種種不同的效果。
美的生命流是要從最高的峰上與最便利的路程傾瀉出去的。
它要使點點皆變成為細沫,點點細沫變成為雲霞的光麗,電氣的作用,熱力的濟物利人!所以美的生命流于每一發洩時必要得到充滿的生命而後快。
“充滿的生命”即在于極端情感、極端智慧和極端志願與極端審美時得到。
今僅以情感說:當我人極端快樂時,我們覺得“空間的時間”甚短一樣。
究竟這個“空間的時間”固甚短,而我人所得到的“心理的時間”則極長。
因為我人在這情景之下覺得我們生命是充滿了這個物了,覺得并無第二件事去混入生命了,故這個“充滿的生命”的享用,一邊,能使人于極短“空間的時間”中而得了無窮長的“心理的時間”,誰不覺得于一個最短的晚景或晨曦的賞玩好似經過了無限的光陰(心理的光陰)一樣呢。
别的一方面,這個“充滿的生命”能使人把現在所得的景象繼續存留下去而無終止。
例如戀愛一人而相思憔悴以至于死,這個就是把他的情感繼續保存下去,以緻他所思想者,所感觸者,皆是一樣物在其中活動變幻的好證據。
任你如何要擺脫、要消遣,終是不能擺脫、不能消遣,好似春蠶自縛,燈蛾撲火,終不能跳出其情圈!我常考究這個現象,而得了一個“現在長存”的生命。
凡能極端去發展情感,或極端智慧,或極端志願,或極端審美者,即能得到一種“現在長存”的美流。
情愛也可,怨恨也可,快樂也可,憂愁也可,如使我人于其中得到“充滿的生命”,則我們自能把一時所得的情感延成為無窮期的“現在”,而無過去與未來二個時間了。
這樣生命,快樂者必永久快樂,如一班樂天派之人;痛苦者必永久痛苦,如一班憂天派之人。
他與常人不同處,常人常有過去懊悔的痛苦與得意的快樂,常有未來希望的快樂與患失患得的痛苦。
常人是把生命分成三截的:過去、現在、未來,而現在的時間甚少,全被過去及未來所拿去。
享受“充滿的生命”的人則唯有“現在”。
我以為美流的作用,即在使人們不覺一切的痛苦而使其常有“現在長存”的快樂。
我們在上節說能極端去發展者,愛與恨都能得到極端的快樂。
故唯有能極端擴充其情感、智慧、志願及審美性者能得了“充滿的生命”,而同時能享受“現在長存”的快樂。
這種人不會如宗教家希望未來的天堂那樣痛苦,他的天堂即在他的生命所經曆的現在。
最緊要的是這些人既不是如常人有“未來”的觀念,所以他不覺有“死”一回事。
因為他僅有現在的美流繼續生存下去,他的生活的經過好似睡人一樣。
睡人不知何時睡去與何時醒來。
自入睡至醒時,睡人僅覺得一個“現在長存”的時間。
在這樣的時間,睡人自然不知有始有終,當其醒時他已不在睡境了。
凡享受“現在長存”的生命者,他即在長期的夢境,但他是一個“自覺的睡人”,當其生時,他并不知有死一回事,及其死時他也不知有死一回事,因為他所知者僅是他現在的生命,死時不是他的現在的生命,所以他不能知了。
更進一層說,凡“現在”的發展是無窮盡的,一秒鐘即等于千萬年一樣。
自生到死,總有一倏忽時間的界限,而此一倏忽間,生者總不能知有死能到頭,因為一倏忽的時間,由彼看來為無窮盡的時間總是跳越不完的(參看羅素關于無窮數一問題的讨論)。
故凡能純粹享用現在的快樂生命者,不但無過去的煩惱,并且無死境的可怕!這個不是玄學,乃是心理學的作用。
時間一變為美流,自然是心理的物件,這個心理的享用乃是确确切切的現象,不是神秘的東西了。
現在最難的問題即在怎麼能把精神力變成美流而使其繼續成為現在的生活。
這個可用二方面去創造:一方面由各個生活上去造成美流,這個當依我們在上章所說的先把一切生活美化,同時又使它變成美流;另一方面把各個美的生活所變成的美流組合起來為一整個的美流,然後由極端的情感向一極美的空間去發展擴張。
設一切生活的事情都是美的,則我人在這樣生活上所經過的時間也都是美了。
我人所經過的時間,既然全由這樣美的生活的經曆所造成,則自然無有别的惡潮流來摻雜,所以覺得一切的時間皆是一條線而無間斷的美流了。
并且,照我們上節所說的極端心理派做去,則由極少的美力就能擴充為無窮大的美流,以延成為一條無窮盡的美河,所以能享美的生命的人,他的快樂全在最确切的“現在”,而這個“現在”乃是無窮盡的長線形。
這個道理待與下段所要講的美力互相證明之後,更加明白。
三、美力 我們在上頭的“導言”上已經說明世界乃由一切的物力所合成了。
但這些物力我們當使它變成為美力,而後我們始能利用它發展它為人類的無窮寶藏。
今就世界上的物力分類研究起來則有三項:即自然力、心理力、社會力,待在下頭逐項去讨論。
(甲)自然力。
例如煤力、風力、電力、水力、日力等,當人類未能去制禦之前,這些力皆能使我們可驚可怕的,及為我們所利用之後,反覺得為最美麗最利益之物了。
人類得了這些力的幫助,覺得人類的力量是無窮高大,而自然的一切力都是人類的驅遣物了。
可是利用這些力的方法雖有些已達到,但如何發展它們的力量到無窮大,尚是一個未解決的問題。
現在人類最能利用自然力者僅有煤力一項,并且今日工廠所利用的煤力,計所出息的熱力,其實不及煤力原有的千分之一;即是照好方法做去,将來一斤煤所出的熱力,可以當做現在的一千斤煤用。
(以北京冬天燒煤取暖說,苟能改所用的爐為德國式,則用同樣的煤量,可以多出了許多倍的熱力。
再以“腦威箱”說,乃用一個木箱,周圍緊緊地包滿了破絮等類能保存熱力的物,把初煮滾的鍋放入箱内,用厚蓋遮緊,則鍋在箱中繼續慢慢地沸開,待時取用,便得熟物。
)我常想人類蠢極了,中國人更是蠢中又蠢的蠢物。
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電力、風力、水力、日力聽其自然發洩,隻知從地穴中去掘取那有限數的煤塊。
驅若幹好好的人類為地中黑暗如蚯蚓的生活已極不合算了。
況且一旦煤盡,機器必盡停歇,而再退為野蠻時代的工作了。
故我極望我們研究如何把自然力利用與發展起來,以成就美力第一步的成功才可。
我鄉旁有一大瀑布,從十裡高的山頂瀉下,若我有錢則安機于其下,把所得的電力,或為電車之用,使我邑、我縣、我州有電車交通的便利;或為電燈電爐等之用,使四圍的山鄉皆得了電力的利益。
又我縣有高山大海,于高山上利用其風力、日力,于海上利用其潮力,則一縣可以供給全省全國工業與交通上一切消費力之用。
由此推之,各鄉邑,各州縣,皆可利用其自然力以自給與給人,則在寒地的地方,冬天可使熱力罩滿了全城而得溫暖的氣候;其在熱地者,可使一切力化為電扇與冰水以濟一切人民的熱渴。
用自然力為無線電以與環球通消息。
用自然力為極大的燈光,以照遍全城,并與别星球傳記号。
這些美的自然力大作用如能得到,人類到此,才可說是把世間的物質變為物力,把物力變為美力,把一點的美力變為無窮大的美力了,這樣生活才是美的生活! (乙)心理力。
心理力的作用,我已在本章第二節上及本節美流段上略為說及。
究竟如何把心理力達到最利用與最發展的詳細方法,我們再當于此略談一談。
心理力就大綱說可從四方面去看:一為情感,二為智慧,三為志願,四為審美。
這些事,我們在上頭說當從極端去發展,才能得到它們的美麗與功用。
但“極端”這個意義,乃是一種結果,至于如何能成為極端的手續,即為我們現在所要研究了。
我以為要使一點心理力變成為極高度的作用,當從“利用”與“發展”二個手續上做功夫。
先以情感說,當從“會用情感”入手。
如要戀愛者當從我在本章“總論”上所說的“愛情定則”做去才好。
世人都是不會用情的,而中國人更不知有情感一回事。
俗所謂“感情作用”即是不應用情而用情的代名詞。
善用情者把心力用到恰恰好處,如父母與子女,夫和妻,朋友的相與,仇人的相待,都要各依其相關的地位,去用相當的情感。
不會用情的中國人,每把夫妻做極無趣味的伴侶相對待,而以朋友為仇人,仇人為朋友的更不知若幹!但于會用情感之後,尚要使它為“情化”然後才能使情感達到極端的發展。
我想凡能把情感為美化,就能得到“情化”的作用。
例如,因其人容貌美而愛之,已足令人風魔。
若能愛其“心地之美”則更令人颠倒無似了。
美是情愛的根源,因美而後發生情愛,因美而能繼續與增高其情愛。
看一美畫,初看已覺其可愛,愈看愈覺其可愛,愛到極時幾将餐其色而吞其光,這個即達到于“情化”的妙境了。
對愛如此,于恨亦然。
會用恨者覺得心中極有美趣,愈覺其恨的美趣,愈覺恨的可愛,愛到極點時,幾不能辨别恨與愛為二物了。
再就智慧說,第一也須會利用其智慧,末後才去極端上發展。
利用智慧的方法即把所要研究的學問,一面用分析的功夫,把這個學問條分縷析起來,務使巨細無遺;一面又要把它綜合起來,即把關系于這個學問所有一切事情組為一塊而觀其全。
此外,更當求了研究這個學問的種種補助方法,如記憶、經驗、試驗等等。
經過這樣“會用智慧”方法之後,我們當再進而求領悟之法。
這個全在“聚精會神”的作用。
例如作文,初執筆時,心中覺有幾種粗具大規模的計劃而已,但愈用神時,才思愈出,此時作者覺全身熱起來了,覺得腦中電子好似爆裂一樣了,忽然間靈境顯現,靈腦想到,靈眼觑見,靈手捉住,靈筆寫出。
故妙文都是于一刻前一刻後想不及的,必待到了一定的時候才能出現,我人由此可知凡對于一切智慧的領悟,總要下一番死功夫,面壁九年才能悟出一點臭佛味來,你想深妙的領悟何等困難!可是,我所主張的領悟,乃是從美的與活動的方面去進行,自然于聚精會神中不覺其苦而覺其樂。
如我人要領悟宇宙的道理,則當于月夜高山之上,大海之濱尋求之。
要領悟人生的狀态麼?則于社交上的一切人情變幻中求之。
如此而求領悟的道理,則于進行上步步覺得快樂,因我們步步活動地做去,而步步能利用我們的美力,自有一日對于所要求的目的豁然貫通了。
志願一物在心理上的表現,好似一個炸彈一樣。
它未發時似是無物,當它發時則不可禦。
故要求好志願,第一須會用其力不至消失與亂擲,繼使其儲力發展為無窮大的現力。
必要使其力有一“焦點”的彙集,然後其爆發時有無限量的效果。
但利用志願的方法有積極、消極二手續。
積極的,則照我們在上節所說,當從極端情感上做功夫,自能得到極端的“情願”的成績。
消極的,則時時刻刻需要“容忍”,使志願不至零星發散。
至于發展志願的方法,當從養成“剛毅”的美德入手。
凡既認一事應當做,即取剛強勇敢的精神不懼無畏的态度去達到極端志願的目的。
剛毅是極美的,它極似炸彈的美力,能炸得響,炸得痛快,炸得功效大。
俗恐“過剛則折”,但凡能使用極端的剛毅者,他不會折,乃是爆裂,如炸彈一樣的爆裂,使其中的儲力變成為無窮大的擴張。
會極端爆發的物,即是把物質變成物力,物力變成美力,一點美力變成為極大的美力呢。
故要極端地使我們的志願力很好爆發出來,需要養成“剛毅”的美德為導火線。
情感、智慧、志願,三種心理力的發展全是以“美”為依歸。
俗人所以不能有極端的情感、智慧與志願者,乃因他們對這些事毫無興趣,凡人能審美者,自能養成心理的“内興”與“外趣”,而得到一切好的情感、智慧和志願。
故審美一項,乃心理力發展上最緊要的原料。
由極端的審美性以養成極端的情感、智慧與志願,這是新的心理學上所當注意的問題。
我們在此書上所講求的,即在求美的種種方法,使一切的物力與心理力變化為美力的作用。
但我們須于下項說及美的社會力,以促成一切美力的作用。
(丙)社會力。
現時個人的力量不能善用,一半由于自己的罪過,一半由于社會的不好組織。
所謂法律、政治、經濟、教育、實業、軍旅、交通、工程,以及一切的制度與風俗等皆當用最美善的方法去組織,使這些社會力有條理、有系統,而達到于極端美麗的目标與用力少而收效大的成績。
有好組織的社會,一班普通人的行為自然而然會好起來了。
故組織好社會,是“特别人”的責任與興趣,而享用好社會的組織,乃是一班“普通人”的幸福。
特别人物是要做先鋒,用大刀闊斧去斬荊棘,開新路的;能從事于“作始”的事業,任勞和任怨,才覺有無窮的興趣。
諸君!我們社會尚是在混沌情狀之下,這正是男兒大有為的時候!努力進行吧!把一切社會力組織得好,讓那普通人們去享用,豈不是我們無窮的樂趣嗎?至于這些社會力的現象極複雜,利用及發展這些力的手續又極繁雜,我們唯有待在《美的社會組織法》一書上去詳談吧。
就本節做一結束:我們是把空間代為美間,時間代為美流,物力代為美力。
這些美間、美流、美力,不但是美的,并且于實用上能用力極少而收效極大的。
就本節與全書的關系上做一結束,我們是要把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創造成為美麗的與用力少而收效大的。
那麼,宇宙一切事物既是美的,而人生觀必同時是美的了。
實則,宇宙一切美都是以美的人生觀為根據去創造成的,所以美的人生觀,一面,是一切物的指揮人,它的地位極占重要;别一面上,它又是一切美中的極複雜者,它一邊是藝術化,一邊是娛樂化,一邊又是情感化,一邊更是宇宙化。
但它于極複雜中又極統一,一切藝術、娛樂、情感、宇宙觀,都是以美為目标,為根據,為依歸。
美一而已,而美的現象可以千萬變而不窮。
善審美者能在千萬變不窮的美象中,而求得美的一貫的系統,故他能于衣、食、住、身體、職業、科學、藝術與性育、娛樂和思想上及心理上與宇宙觀各種事情中領略各個的美麗與一貫的作用。
世有擅長“天樂”者乎?我望其神笛橫吹這個美的人生觀到天上人間去,使細如電子塵埃,大如銀河世界,一齊來與我們攜手于美間中的美流上,用了無窮大的美力,跳下一個五光十彩而極和諧的“天人舞”! *** (1)梁啟超的這篇文章題為《人生觀與科學》,是參加人生觀問題讨論的。
1923年2月,張君劢在清華學校作題為“人生觀”的講演,并在4月2日的《晨報副刊》上發表,認為人生觀有不同于科學的特點,人生觀問題的解決,“決非科學所能為力,惟賴諸人類之自身而已”。
4月3—5日,丁文江連續在《晨報副刊》發表《玄學與科學》的文章,對張氏的觀點提出異議,認為人生觀要受論理學的公例、定義、文法的支配。
梁啟超、胡适、陳獨秀、吳稚晖、張東荪、瞿秋白、孫伏園、張競生等紛紛發表意見,從而引發“科學與人生觀”的論戰。
(2)戈布洛(E.Goblot,1858—1935),法國哲學家、邏輯學家,張競生在裡昂大學時的導師。
(3)Euclid,今譯歐幾裡得(公元前330—前275),古希臘數學家。
(4)Riemann,即德國數學家黎曼(1826—1866),黎曼幾何的創立者。
(5)Lobacthevsky,即俄羅斯數學家羅巴切夫斯基(1792—1856),非歐幾何的早期發現人之一。
(6)今譯《理想國》。
(7)今譯阿波羅(Apollo),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光明、預言、音樂和醫藥之神,消災解難之神,同時也是人類文明、遷徙和航海者的保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