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邊圖論
關燈
小
中
大
省亦且數倍。
即有重大虜患,征發旁午,緩急亦有所濟矣。
此誠今曰之急務,而司國計者所當講求雲。
上谷郡形勢完固,雖雲易守,弟各城積聚無存,則如之何?所論權宜之術,不可不亟??也。
大同三關附 大同,古雲中地,川原平衍,故多大舉之寇。
西則平虜、威遠,中則右衛、水口等處,皆稱要害,蓋虜南犯朔、應諸城,必窺之路也。
東則天城、陽和,為虜入順聖諸處之沖,而平虜西連老營堡,與偏頭關近,虜才出套,便涉其境,故大同稱難守焉。
先年邊政嚴明,警備差緩,自多故以來,大邊巳失,二邊之内,棄為王庭,墩軍驕惰,警報不明,至有與虜通貨,入而後報者,他可知矣。
以地利言,則議者曰:五堡決不可不複,高山聚落之戌,是宜當增。
以人事言,則正紀綱,明法令,今曰第一義也。
夫修五堡,有三利焉:藩屏外固,内地獲安,一也;沃土茂田,富庶可期,二也。
二邊既複,宣甯等縣,棄地亦可漸理,三也。
況高山、聚落二堡,在鎮城兩腋。
間,實為東西虜沖,募軍分駐,則按伏之費省,犄角之勢成,無容議矣。
顧募軍之糧,所宜亟補耳。
北虜貢路,例在大同,正德時三年三貢,各邊甯谧者數年。
往歲榆林款塞,說者謂似涉和議,拒而不納,豈典章未谙邪?夫北虜稱款,難也,反自疑阻,然則歲歲侵暴而勞費者,是當然邪?河南、山西歲運多不及額,而屯田又多逋負,是故足食之計,非例外發銀,專官籴買,吾無策矣。
若夫馬之衰耗,弊在各城搶兌,此在軍之言,當事者不可不知耳。
偏頭、甯武、鴈門、三關,各稱要害,而偏頭逼近黃河,焦家坪、娘娘灘、羊圈子等處,皆套虜渡口,往來蹂躏,歲無虛日,尤為難守。
今防守之兵,半是民壯,馬又小弱,非太仆寺所兌者,扶傷救死之不暇,而責以敵忾之氣,難哉?或謂巳巳之變,大同征山西之兵防禦者蓋幾七千。
今在鎮城,止供薪水門戶之役,而坐縻糧饷,分毫無益。
若攺戌三關,給以太仆寺之馬,民壯數千,盡為除革,此不惟邊防有賴,而所省亦且不赀矣。
夫魏尚、李廣皆守雲中,尚給士卒,飨軍吏,無所不至;廣遠斥堠,就水草頓止,人人自便,是以能用其衆以制匈奴。
今之邊臣,有能愛将士若此者乎?先襄毅巡撫之日,雖不敢拟之古人,至裁占役,禁掊克,恤調遣,優死傷,未嘗不誠心以求之,是以鎮人至今不能忘焉。
今平曰恩德,既無以結其心,臨時節制,又無以宣其威,不幸有變,遂因而為姑息之政。
姑息必疑,疑則阻。
威之不服,而恩之不感,是成驕悍之習,雖魏尚、李廣豈能馭之哉?由今之道,馭今之兵,厝火積薪,因以為安,吾不知大同所終也。
雲中地平衍,三關勢單弱,并為套虜經由,從來難守,昆年撫之有素,得安輯焉,國家之福也。
榆林延綏二邊在此 榆林舊治綏德,而棄米脂、魚河等處于外,幾三百裡,虜輕騎入掠,舉鎮兵出禦之,每不及而返,虜得投隙焉。
成化九年,都禦史餘子俊建議徙鎮榆林堡。
襟吭既據内地,遂安邊牆。
東起黃甫川,西至定邊營,長亘凡千二百餘裡,連墩勾堡,橫截河套之口,内複塹山湮谷,是曰夾道,地利亦得矣。
彼時虜少過河,軍士得耕牧套内,益以樵采圍獵之利,地方豐庶,稱雄鎮焉。
自虜據套以來,邊禁漸嚴,我軍不敢擅入,諸利皆失。
而鎮城四望黃沙,不産五谷,不通貨賄,于是一切??糧,始仰給腹裡矣。
弘治中,布政文貴奏攺西、延、慶三府本鎮之稅為抛荒折色者二萬餘石。
正德中,侍郎馮清又攺三府本色,盡為折色,自是軍用始窘,遂有米珠草桂之謠。
況有節募新軍,而糧未增,尚在額内支給。
又邊邑凋敝,災傷所免及拖欠者複百有餘萬,焉得不窮,因至于今日之極也。
嘉靖七年,鎮城餓莩幾萬,言之痛心。
嗚呼!此鎮将士懷忠畏法,死無怨言,敢勇善戰,虜所素憚,乃令年年枵腹,不得一飽,傷哉!傷哉! 脫有黠虜窺知虛實,以重兵壓境,及客兵既集,曰費益廣,更以一軍駐魚河之地,即糧道阻絕,不兩三月,而榆林坐困矣。
今之司計者,不憂積薪之火,猶待燃眉之救,豈知此鎮迫于寇門,糧道險遠,無即刺手,臨時雖予金如山,不可食也。
況今鹽法已壞,飛挽之計失在官籴買,一費數倍。
戊子之歲,刺草價至二錢有餘,他可知矣。
愚故以為論榆林者急在??糧,他非所慮。
愚又以為本色不複,則榆林未可知也。
至于募軍之糧,及災傷所免,戶部處補,自是當然,何令邊臣乞哀之不巳乎?夫事有攺作而後善者,不可執一論也。
今三邊??糧至難處矣。
愚謂黃河自陜州而上,至綏德近境,春初時皆可舟行,若計沿河郡縣,攺征本色,水陸接運而上,則榆林其少蘇乎?再于延、甯、甘、固适中之地,另設倉塲,各以戶部官一員主之,每鎮每年予鹽銀十餘萬,令其籴買儲蓄,專備客兵之用,出入稽考,一歸戶部,邊官無得那移借貸。
倘客兵二年不至,則有一年之積,如是數年,或可少裕也。
視今日各邊有事,而後征兵請糧,及内帑至,則糧價正踴,锱為铢用,所省又當萬萬矣。
套地長幾二千裡,橫
即有重大虜患,征發旁午,緩急亦有所濟矣。
此誠今曰之急務,而司國計者所當講求雲。
上谷郡形勢完固,雖雲易守,弟各城積聚無存,則如之何?所論權宜之術,不可不亟??也。
大同三關附 大同,古雲中地,川原平衍,故多大舉之寇。
西則平虜、威遠,中則右衛、水口等處,皆稱要害,蓋虜南犯朔、應諸城,必窺之路也。
東則天城、陽和,為虜入順聖諸處之沖,而平虜西連老營堡,與偏頭關近,虜才出套,便涉其境,故大同稱難守焉。
先年邊政嚴明,警備差緩,自多故以來,大邊巳失,二邊之内,棄為王庭,墩軍驕惰,警報不明,至有與虜通貨,入而後報者,他可知矣。
以地利言,則議者曰:五堡決不可不複,高山聚落之戌,是宜當增。
以人事言,則正紀綱,明法令,今曰第一義也。
夫修五堡,有三利焉:藩屏外固,内地獲安,一也;沃土茂田,富庶可期,二也。
二邊既複,宣甯等縣,棄地亦可漸理,三也。
況高山、聚落二堡,在鎮城兩腋。
間,實為東西虜沖,募軍分駐,則按伏之費省,犄角之勢成,無容議矣。
顧募軍之糧,所宜亟補耳。
北虜貢路,例在大同,正德時三年三貢,各邊甯谧者數年。
往歲榆林款塞,說者謂似涉和議,拒而不納,豈典章未谙邪?夫北虜稱款,難也,反自疑阻,然則歲歲侵暴而勞費者,是當然邪?河南、山西歲運多不及額,而屯田又多逋負,是故足食之計,非例外發銀,專官籴買,吾無策矣。
若夫馬之衰耗,弊在各城搶兌,此在軍之言,當事者不可不知耳。
偏頭、甯武、鴈門、三關,各稱要害,而偏頭逼近黃河,焦家坪、娘娘灘、羊圈子等處,皆套虜渡口,往來蹂躏,歲無虛日,尤為難守。
今防守之兵,半是民壯,馬又小弱,非太仆寺所兌者,扶傷救死之不暇,而責以敵忾之氣,難哉?或謂巳巳之變,大同征山西之兵防禦者蓋幾七千。
今在鎮城,止供薪水門戶之役,而坐縻糧饷,分毫無益。
若攺戌三關,給以太仆寺之馬,民壯數千,盡為除革,此不惟邊防有賴,而所省亦且不赀矣。
夫魏尚、李廣皆守雲中,尚給士卒,飨軍吏,無所不至;廣遠斥堠,就水草頓止,人人自便,是以能用其衆以制匈奴。
今之邊臣,有能愛将士若此者乎?先襄毅巡撫之日,雖不敢拟之古人,至裁占役,禁掊克,恤調遣,優死傷,未嘗不誠心以求之,是以鎮人至今不能忘焉。
今平曰恩德,既無以結其心,臨時節制,又無以宣其威,不幸有變,遂因而為姑息之政。
姑息必疑,疑則阻。
威之不服,而恩之不感,是成驕悍之習,雖魏尚、李廣豈能馭之哉?由今之道,馭今之兵,厝火積薪,因以為安,吾不知大同所終也。
雲中地平衍,三關勢單弱,并為套虜經由,從來難守,昆年撫之有素,得安輯焉,國家之福也。
榆林延綏二邊在此 榆林舊治綏德,而棄米脂、魚河等處于外,幾三百裡,虜輕騎入掠,舉鎮兵出禦之,每不及而返,虜得投隙焉。
成化九年,都禦史餘子俊建議徙鎮榆林堡。
襟吭既據内地,遂安邊牆。
東起黃甫川,西至定邊營,長亘凡千二百餘裡,連墩勾堡,橫截河套之口,内複塹山湮谷,是曰夾道,地利亦得矣。
彼時虜少過河,軍士得耕牧套内,益以樵采圍獵之利,地方豐庶,稱雄鎮焉。
自虜據套以來,邊禁漸嚴,我軍不敢擅入,諸利皆失。
而鎮城四望黃沙,不産五谷,不通貨賄,于是一切??糧,始仰給腹裡矣。
弘治中,布政文貴奏攺西、延、慶三府本鎮之稅為抛荒折色者二萬餘石。
正德中,侍郎馮清又攺三府本色,盡為折色,自是軍用始窘,遂有米珠草桂之謠。
況有節募新軍,而糧未增,尚在額内支給。
又邊邑凋敝,災傷所免及拖欠者複百有餘萬,焉得不窮,因至于今日之極也。
嘉靖七年,鎮城餓莩幾萬,言之痛心。
嗚呼!此鎮将士懷忠畏法,死無怨言,敢勇善戰,虜所素憚,乃令年年枵腹,不得一飽,傷哉!傷哉! 脫有黠虜窺知虛實,以重兵壓境,及客兵既集,曰費益廣,更以一軍駐魚河之地,即糧道阻絕,不兩三月,而榆林坐困矣。
今之司計者,不憂積薪之火,猶待燃眉之救,豈知此鎮迫于寇門,糧道險遠,無即刺手,臨時雖予金如山,不可食也。
況今鹽法已壞,飛挽之計失在官籴買,一費數倍。
戊子之歲,刺草價至二錢有餘,他可知矣。
愚故以為論榆林者急在??糧,他非所慮。
愚又以為本色不複,則榆林未可知也。
至于募軍之糧,及災傷所免,戶部處補,自是當然,何令邊臣乞哀之不巳乎?夫事有攺作而後善者,不可執一論也。
今三邊??糧至難處矣。
愚謂黃河自陜州而上,至綏德近境,春初時皆可舟行,若計沿河郡縣,攺征本色,水陸接運而上,則榆林其少蘇乎?再于延、甯、甘、固适中之地,另設倉塲,各以戶部官一員主之,每鎮每年予鹽銀十餘萬,令其籴買儲蓄,專備客兵之用,出入稽考,一歸戶部,邊官無得那移借貸。
倘客兵二年不至,則有一年之積,如是數年,或可少裕也。
視今日各邊有事,而後征兵請糧,及内帑至,則糧價正踴,锱為铢用,所省又當萬萬矣。
套地長幾二千裡,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