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邊圖論
關燈
小
中
大
。
太宗文皇帝靖難後,兀良哈部落内附,乃改封甯王于江西,徙大甯都司于保定,散置營州等衛于順天之境,而以大甯全地與之,授官置衛,令其每年朝貢二次,每次衛各百人,往來互市,永為藩籬。
即朵顔、泰甯、福餘三衛是也。
遼東、宣府自此隔涉,聲援絕矣。
正統以前,夷心畏服,地方甯谧,但令都指揮或都督于喜峰口、密雲等處鎮守驗放,别無多官。
土木之變,頗聞三衛為也先向道,乃命都禦史鄒來學經略之。
此後因而添設太監、參将等官,而夷情亦變詐不同,然尚未敢顯言為寇也。
弘治中,守臣楊友、張瓊因燒荒掩殺無辜,邊釁遂起。
正德以來,部落既蕃,朵顔獨盛,陽順陰逆,累肆侵噬。
花當則脅求添貢,把兒孫深入虜掠,動稱結親迤北,恐赫中國。
參将陳乾、魏祥俱以重兵前後陷沒,他可知矣。
故三衛夷情,難與往日例論,禍機所伏,不待知者而知。
黃花鎮擁護陵寝,京師後門,今本兵逃亡,止餘二百,河間等衛之戍,空名無實,此其單弱極矣。
議者謂更當增戍,而關外閑田可募為兵,此亦一策也。
古北口、潮河川俱稱要害,而潮河川殘元避暑故道,尤為虜沖,作橋則浮沙難立,為塹則漲水易淤。
都禦史洪鐘,雖曾設有關城,勢孤難守,今須塞川,大建石墩數十,令其錯綜宛轉,不礙水路,庶幾可以久乎。
喜峰口三衛入貢之路,撫賞諸費,父累軍丁,近取諸馬塲子粒似矣。
建昌營自裁革内臣之後,以其兵多。
于燕河營乃複添設遊擊,甚為纰缪。
夫遊擊之名,謂居中乘便,四面馳擊也。
今偏在東隅,其謂之何?矧東去燕河營參将止五十裡,西去太平寨參将止六十裡,不為贅員,且掣肘乎?愚嘗謂薊鎮在今當重其事權,總兵須與挂印同巡撫駐薊,其遊擊駐三屯營。
若燕河、馬蘭、密雲三參将則仍舊,而以太平寨并入建昌為一參将,則庶乎體統正而緩急有濟矣。
且設關于外,所以防守,立營于内,所以應援。
今關營提調既分為二,則關獨當其害,營但肆為觀望耳。
假令營之提調,即司所直之關,責有攸歸,其複将誰诿?又本鎮額兵原少,隘口甚多,除分戍之外,消耗之餘,所在單弱,言之寒心。
是故存留京操之士,益募土著之兵,設險修關,嚴烽遠諜,選将練兵,足食明法,曲突徙薪之計,不可一曰不講也。
左輔要地,即重兵分鎮,尚是可虞。
若外邊零落,而扼要處更單弱,則京師不得高枕矣。
末叚京操等十事,言言石畫,當事者遵而行之可也。
甘肅、甯夏,則邊境可永無事矣。
後大甯既以與虜,興和亦廢,而開平失援難守。
宣德中,乃徙衛于獨石,棄地蓋三百裡。
土木之變,獨石八城皆破,雖旋收複,而宣府特重矣。
宣府山川糾紛,地險而狹,分屯建将,倍于他鎮,是以氣勢完固,号稱易守。
然去京師不四百裡,鎖鑰所寄,要害可知。
北路獨石、馬營一帶,地雖懸遠,然勢阻長安嶺,虜難徑下。
中路之葛峪、大白陽、青邊諸堡,西路之柴溝、洗馬林、萬全諸城,南路之東西、順聖,皆稱虜沖,警屢至焉。
東路永甯、四海冶及龍門所,則三衛窺伺之地,而四海冶上通開平大路,下連橫嶺兒,又要地矣。
易曰:王公設險,以守其國。
今考塞垣所據,險亦幾盡,第時異勢殊,有不可不為之經畫者。
若曰補長峪城、鎮邊城之幕軍,重浮圖峪、插箭嶺之防守,留茂山衛京操之士,以益紫荊,築李信屯交界之堡,以固兩鎮,此豈容巳乎?且宣府軍士素稱敢戰矣,乃近年參将都勳出境燒荒,遇虜二十騎而潰,關山、王經前後陷沒,此猶可诿也。
若滴水厓、郭舉之叛,及諸軍告糧而噪,此則漸不可長,況伊迩大同,耳目習染,可不慮哉?是故有撫綏之将,而後有節制之兵;有節制之兵,而後有疆圉之固。
籌宣府者,此其大計矣。
至于邊儲一節,則員外楊守謙所論,蓋得權宜之術,附見于後,以備一時參考雲。
守謙曰:嘗聞弘治中,宣府各城粟茭之積,多至有六七年者,少亦不下三四年,今則止數月耳。
倉廒僅存,瓦礫塲地,鞠為茂草,或勢家佃以為業,然則飽歌騰槽之勢,安得而複見哉?邊鎮敝壞,乃至此極,賴國威靈,僥幸無事,使遇也先、火篩之變,将何以待之?司國計者,不可不深長思也。
宣府至京師僅三百餘裡,有必不得巳之事,則即運之策可行也。
此蓋先朝所巳試者,亦一時拯溺救焚之方雲。
又按邊軍月饷法曰:折色者六月,本色者六月,在邊者折銀七錢,在内者折銀六錢。
又曰:本折間支。
此諸邊之通例也。
然春夏之月,禾稼未登,粟價騰踴,邊臣苦于蓄積之未多也,則固與之折銀。
秋冬之月,粟價稍平,倉廪稍積,則始與之本色。
當其騰踴也,銀一錢或止易粟六七升或四五升,是一月折銀,猶不及半月之粟,如之何其不饑而疲且至死也?欲責其死綏之節,不亦難哉!說者謂宜于歲例之外,每鎮發銀十餘萬兩,遇大熟之歲,則于歲例招買之外,籴粟六七萬兩,中熟亦籴三四萬兩,俱别儲之。
每春夏粟價騰踴,若歲例之粟尚足支持者勿動,惟騰踴之甚不可支持者,借支二三月。
秋熟之後,即于歲例内招買者補償,仍别儲之。
如此,則士得實惠,而所
太宗文皇帝靖難後,兀良哈部落内附,乃改封甯王于江西,徙大甯都司于保定,散置營州等衛于順天之境,而以大甯全地與之,授官置衛,令其每年朝貢二次,每次衛各百人,往來互市,永為藩籬。
即朵顔、泰甯、福餘三衛是也。
遼東、宣府自此隔涉,聲援絕矣。
正統以前,夷心畏服,地方甯谧,但令都指揮或都督于喜峰口、密雲等處鎮守驗放,别無多官。
土木之變,頗聞三衛為也先向道,乃命都禦史鄒來學經略之。
此後因而添設太監、參将等官,而夷情亦變詐不同,然尚未敢顯言為寇也。
弘治中,守臣楊友、張瓊因燒荒掩殺無辜,邊釁遂起。
正德以來,部落既蕃,朵顔獨盛,陽順陰逆,累肆侵噬。
花當則脅求添貢,把兒孫深入虜掠,動稱結親迤北,恐赫中國。
參将陳乾、魏祥俱以重兵前後陷沒,他可知矣。
故三衛夷情,難與往日例論,禍機所伏,不待知者而知。
黃花鎮擁護陵寝,京師後門,今本兵逃亡,止餘二百,河間等衛之戍,空名無實,此其單弱極矣。
議者謂更當增戍,而關外閑田可募為兵,此亦一策也。
古北口、潮河川俱稱要害,而潮河川殘元避暑故道,尤為虜沖,作橋則浮沙難立,為塹則漲水易淤。
都禦史洪鐘,雖曾設有關城,勢孤難守,今須塞川,大建石墩數十,令其錯綜宛轉,不礙水路,庶幾可以久乎。
喜峰口三衛入貢之路,撫賞諸費,父累軍丁,近取諸馬塲子粒似矣。
建昌營自裁革内臣之後,以其兵多。
于燕河營乃複添設遊擊,甚為纰缪。
夫遊擊之名,謂居中乘便,四面馳擊也。
今偏在東隅,其謂之何?矧東去燕河營參将止五十裡,西去太平寨參将止六十裡,不為贅員,且掣肘乎?愚嘗謂薊鎮在今當重其事權,總兵須與挂印同巡撫駐薊,其遊擊駐三屯營。
若燕河、馬蘭、密雲三參将則仍舊,而以太平寨并入建昌為一參将,則庶乎體統正而緩急有濟矣。
且設關于外,所以防守,立營于内,所以應援。
今關營提調既分為二,則關獨當其害,營但肆為觀望耳。
假令營之提調,即司所直之關,責有攸歸,其複将誰诿?又本鎮額兵原少,隘口甚多,除分戍之外,消耗之餘,所在單弱,言之寒心。
是故存留京操之士,益募土著之兵,設險修關,嚴烽遠諜,選将練兵,足食明法,曲突徙薪之計,不可一曰不講也。
左輔要地,即重兵分鎮,尚是可虞。
若外邊零落,而扼要處更單弱,則京師不得高枕矣。
末叚京操等十事,言言石畫,當事者遵而行之可也。
甘肅、甯夏,則邊境可永無事矣。
後大甯既以與虜,興和亦廢,而開平失援難守。
宣德中,乃徙衛于獨石,棄地蓋三百裡。
土木之變,獨石八城皆破,雖旋收複,而宣府特重矣。
宣府山川糾紛,地險而狹,分屯建将,倍于他鎮,是以氣勢完固,号稱易守。
然去京師不四百裡,鎖鑰所寄,要害可知。
北路獨石、馬營一帶,地雖懸遠,然勢阻長安嶺,虜難徑下。
中路之葛峪、大白陽、青邊諸堡,西路之柴溝、洗馬林、萬全諸城,南路之東西、順聖,皆稱虜沖,警屢至焉。
東路永甯、四海冶及龍門所,則三衛窺伺之地,而四海冶上通開平大路,下連橫嶺兒,又要地矣。
易曰:王公設險,以守其國。
今考塞垣所據,險亦幾盡,第時異勢殊,有不可不為之經畫者。
若曰補長峪城、鎮邊城之幕軍,重浮圖峪、插箭嶺之防守,留茂山衛京操之士,以益紫荊,築李信屯交界之堡,以固兩鎮,此豈容巳乎?且宣府軍士素稱敢戰矣,乃近年參将都勳出境燒荒,遇虜二十騎而潰,關山、王經前後陷沒,此猶可诿也。
若滴水厓、郭舉之叛,及諸軍告糧而噪,此則漸不可長,況伊迩大同,耳目習染,可不慮哉?是故有撫綏之将,而後有節制之兵;有節制之兵,而後有疆圉之固。
籌宣府者,此其大計矣。
至于邊儲一節,則員外楊守謙所論,蓋得權宜之術,附見于後,以備一時參考雲。
守謙曰:嘗聞弘治中,宣府各城粟茭之積,多至有六七年者,少亦不下三四年,今則止數月耳。
倉廒僅存,瓦礫塲地,鞠為茂草,或勢家佃以為業,然則飽歌騰槽之勢,安得而複見哉?邊鎮敝壞,乃至此極,賴國威靈,僥幸無事,使遇也先、火篩之變,将何以待之?司國計者,不可不深長思也。
宣府至京師僅三百餘裡,有必不得巳之事,則即運之策可行也。
此蓋先朝所巳試者,亦一時拯溺救焚之方雲。
又按邊軍月饷法曰:折色者六月,本色者六月,在邊者折銀七錢,在内者折銀六錢。
又曰:本折間支。
此諸邊之通例也。
然春夏之月,禾稼未登,粟價騰踴,邊臣苦于蓄積之未多也,則固與之折銀。
秋冬之月,粟價稍平,倉廪稍積,則始與之本色。
當其騰踴也,銀一錢或止易粟六七升或四五升,是一月折銀,猶不及半月之粟,如之何其不饑而疲且至死也?欲責其死綏之節,不亦難哉!說者謂宜于歲例之外,每鎮發銀十餘萬兩,遇大熟之歲,則于歲例招買之外,籴粟六七萬兩,中熟亦籴三四萬兩,俱别儲之。
每春夏粟價騰踴,若歲例之粟尚足支持者勿動,惟騰踴之甚不可支持者,借支二三月。
秋熟之後,即于歲例内招買者補償,仍别儲之。
如此,則士得實惠,而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