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邊圖論
關燈
小
中
大
九邊圖論小引
九邊圖論九篇,乃許恭襄公應。
诏條陳之石畫也,起自遼、薊、宣、大,以及延、甯、固原、甘肅等邊,于凡山川之險易,虜勢之盛衰,城堡之修廢,将領之賢否,糧饷之盈縮,一一得于聞見。
參于稽考,傳于父兄,八千餘裡之形勢,了然在目。
今曆數十年來,各邊地勢情弊,雖因革損益不同,然能依此究心,則自能知備禦之道,是在北鄙将師得人而巳,圖論具後。
世德堂主人識 九邊圖論引< 兵部尚書靈寶許論著 故鄣臧懋循參閱 先襄毅公白首邊陲勳在 王國贻謀緒論,論自髫年猶及聞之。
既刺發,頗厭章句,見大人遺于敝幕,則欣然有懷。
故疆場之事,多所讨論,當時氣盛,謂宣力國家,持戈建功名,無不可者。
日月不居,倏爾四十。
引弓試馬,精力頓減。
自分無聞久矣,不複言天下之事矣。
去歲移官職方,複涉戎務,每及利害可否之際,不容中默。
閑中乃摭拾舊聞,參以時宜。
著邊論九篇,雖不足以當經濟之業,亦可以廣機權之變。
卷而藏之,用纾壯年之志。
顧封疆延袤,山川險易。
道裡迂直,城堠疏密。
據形審勢,計利制勝,非圖莫見也。
于是乎複作九邊圖。
九邊圖論目錄 九邊圖略 九邊總論 九邊全圖遼東論 薊州論 宣府論大同論三關附 榆林論延綏二邊在此 甯夏論 甘肅論 固原論 九邊總論 國家驅逐胡元,混一寰宇,東至遼海,西盡酒泉,延袤萬裡,中間漁陽、上谷、雲中、朔、代,以至上郡、北地、靈武、臯蘭、河西,山川聯絡,列鎮屯兵,帶甲六十萬,據大險以制諸夷,全盛極矣。
初設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四鎮,繼設甯夏、甘肅、薊州三鎮,專命文武大臣鎮守提督之。
又以山西鎮巡統馭偏頭三關,陜西鎮巡統馭固原,亦稱二鎮,遂為九邊。
弘治間,設總制于固原,聯屬陜西諸鎮。
嘉靖初,設總督于偏同,聯屬山西諸鎮。
又設總督于薊州,聯屬遼東,鎮戍益嚴密焉。
然自大甯未棄,遼東、宣府、大同勢相連屬。
自偏頭關逾河,跨西北,大虜之警,守在東勝,河套之南,又有榆林,實相犄角。
後棄大甯,移置都司于保定,而宣府、遼東勢始分矣。
正統以來,有司又失守東勝,大虜仍得逾河,而偏頭關迤西,遂有河套之虞。
因循既久,有司又不肯以時巡套,東勝之鎮并近内地,形勢愈弱,于是所賴以衛。
京師防邊虜者,不過遼東、宣府、大同、榆林四鎮而巳。
夫四鎮所領各堡,亦有精壯,苟足其糧饷,守備等官勤加巡哨,為之牽連援救,自足以各守地方,督率耕牧,從古備邊之道也。
今則撫臣假調操以自固,将帥假按伏以為奸,攻守無策,而偷惰相襲,文法太密,而巧避益多,斥堠不立,而勇敢未倡,功賞不明,而激勸每爽,地方屢失,糧饷屢乏,實此之故矣。
今惟痛革其弊,堅壁固守,勤加巡哨,為耕牧長計,而無狃近利,乃可為也。
其治蠻夷之道,則在率土著良民,得以自相守望,一或不支,為之連屬附近地方策應之,如湖廣之永靖,廣西之狼兵,置之不複徵調,民足相死,兵不毒民,無貪功之文臣,無貪利之武将,則邊鄙晏然矣。
據形勢,審要害,究利病,通權變,幾希明見萬裡之外 九邊全圖 遼東 遼東禹貢青、冀二州之域。
舜分冀東北為幽州,即今廣甯以西之地。
青東北為營州,即廣甯以東之地。
三面瀕夷,一面阻海,特山海關一線之路,可以内通,亦形勝之區也。
曆代以來,地皆郡縣我。
朝盡攺置衛,而獨于遼陽、開元設安樂、自在二州,以處内附夷人。
其外附者,東北則建州、毛憐、女直等衛,西北則朵顔、福餘、泰甯三衛,分地世官,互市通貢,事雖羁縻,勢成藩蔽,是以疆場無迤北之患。
顧東北諸夷,屋居耕食,不專射獵,警備差緩,而西北則俗仍迤北,竊發頗多,若大舉入寇,則亦鮮矣。
故遼東夷情與諸鎮異,要在随勢安輯,處置得宜,先事申嚴,防守不堕,俾恩威并立,足制其心,斯計之上。
而俘斬論功,則第二義也。
開元、廣甯,茲據襟吭,金、複、海蓋,頗稱沃野海上。
自劉江之捷,倭寇絕迹,弘冶中曾一見之,未及岸而逝,若今則晏然久矣。
三岔河南北亘數百裡,遼陽舊城在焉。
木葉、白雲之間,即遼之北京、中京地也。
草木豐茂,更饒魚鮮。
自國家委以與虜,乃遂進據腹心,限隔東西,守望勞費,道裡迂遠,遼人每憤憤焉。
成化以來,論者率欲截取,而屢作屢辍,竟不可行。
無亦有識者為啟釁邊方之慮乎?他如革馬市之奸欺,科驗放之抑勒,塞請開之貢路,禁驿傳之騷繹,增台軍之月給,教百姓之儲蓄,專制一方者,不得不任其責矣。
三而受敵之地,處置極難,非恩威并用不可。
薊州 薊京師左輔也,我太祖既逐元君,乃即古會州之地,設大甯都司、營州等衛,而封甯王,與遼東、宣府東西并列。
以為外邊。
又命魏國公徐達,起古北口至山海關,增修關隘,以為内邊。
神謀逖哉遠矣
诏條陳之石畫也,起自遼、薊、宣、大,以及延、甯、固原、甘肅等邊,于凡山川之險易,虜勢之盛衰,城堡之修廢,将領之賢否,糧饷之盈縮,一一得于聞見。
參于稽考,傳于父兄,八千餘裡之形勢,了然在目。
今曆數十年來,各邊地勢情弊,雖因革損益不同,然能依此究心,則自能知備禦之道,是在北鄙将師得人而巳,圖論具後。
世德堂主人識 九邊圖論引< 兵部尚書靈寶許論著 故鄣臧懋循參閱 先襄毅公白首邊陲勳在 王國贻謀緒論,論自髫年猶及聞之。
既刺發,頗厭章句,見大人遺于敝幕,則欣然有懷。
故疆場之事,多所讨論,當時氣盛,謂宣力國家,持戈建功名,無不可者。
日月不居,倏爾四十。
引弓試馬,精力頓減。
自分無聞久矣,不複言天下之事矣。
去歲移官職方,複涉戎務,每及利害可否之際,不容中默。
閑中乃摭拾舊聞,參以時宜。
著邊論九篇,雖不足以當經濟之業,亦可以廣機權之變。
卷而藏之,用纾壯年之志。
顧封疆延袤,山川險易。
道裡迂直,城堠疏密。
據形審勢,計利制勝,非圖莫見也。
于是乎複作九邊圖。
九邊圖論目錄 九邊圖略 九邊總論 九邊全圖遼東論 薊州論 宣府論大同論三關附 榆林論延綏二邊在此 甯夏論 甘肅論 固原論 九邊總論 國家驅逐胡元,混一寰宇,東至遼海,西盡酒泉,延袤萬裡,中間漁陽、上谷、雲中、朔、代,以至上郡、北地、靈武、臯蘭、河西,山川聯絡,列鎮屯兵,帶甲六十萬,據大險以制諸夷,全盛極矣。
初設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四鎮,繼設甯夏、甘肅、薊州三鎮,專命文武大臣鎮守提督之。
又以山西鎮巡統馭偏頭三關,陜西鎮巡統馭固原,亦稱二鎮,遂為九邊。
弘治間,設總制于固原,聯屬陜西諸鎮。
嘉靖初,設總督于偏同,聯屬山西諸鎮。
又設總督于薊州,聯屬遼東,鎮戍益嚴密焉。
然自大甯未棄,遼東、宣府、大同勢相連屬。
自偏頭關逾河,跨西北,大虜之警,守在東勝,河套之南,又有榆林,實相犄角。
後棄大甯,移置都司于保定,而宣府、遼東勢始分矣。
正統以來,有司又失守東勝,大虜仍得逾河,而偏頭關迤西,遂有河套之虞。
因循既久,有司又不肯以時巡套,東勝之鎮并近内地,形勢愈弱,于是所賴以衛。
京師防邊虜者,不過遼東、宣府、大同、榆林四鎮而巳。
夫四鎮所領各堡,亦有精壯,苟足其糧饷,守備等官勤加巡哨,為之牽連援救,自足以各守地方,督率耕牧,從古備邊之道也。
今則撫臣假調操以自固,将帥假按伏以為奸,攻守無策,而偷惰相襲,文法太密,而巧避益多,斥堠不立,而勇敢未倡,功賞不明,而激勸每爽,地方屢失,糧饷屢乏,實此之故矣。
今惟痛革其弊,堅壁固守,勤加巡哨,為耕牧長計,而無狃近利,乃可為也。
其治蠻夷之道,則在率土著良民,得以自相守望,一或不支,為之連屬附近地方策應之,如湖廣之永靖,廣西之狼兵,置之不複徵調,民足相死,兵不毒民,無貪功之文臣,無貪利之武将,則邊鄙晏然矣。
據形勢,審要害,究利病,通權變,幾希明見萬裡之外 九邊全圖 遼東 遼東禹貢青、冀二州之域。
舜分冀東北為幽州,即今廣甯以西之地。
青東北為營州,即廣甯以東之地。
三面瀕夷,一面阻海,特山海關一線之路,可以内通,亦形勝之區也。
曆代以來,地皆郡縣我。
朝盡攺置衛,而獨于遼陽、開元設安樂、自在二州,以處内附夷人。
其外附者,東北則建州、毛憐、女直等衛,西北則朵顔、福餘、泰甯三衛,分地世官,互市通貢,事雖羁縻,勢成藩蔽,是以疆場無迤北之患。
顧東北諸夷,屋居耕食,不專射獵,警備差緩,而西北則俗仍迤北,竊發頗多,若大舉入寇,則亦鮮矣。
故遼東夷情與諸鎮異,要在随勢安輯,處置得宜,先事申嚴,防守不堕,俾恩威并立,足制其心,斯計之上。
而俘斬論功,則第二義也。
開元、廣甯,茲據襟吭,金、複、海蓋,頗稱沃野海上。
自劉江之捷,倭寇絕迹,弘冶中曾一見之,未及岸而逝,若今則晏然久矣。
三岔河南北亘數百裡,遼陽舊城在焉。
木葉、白雲之間,即遼之北京、中京地也。
草木豐茂,更饒魚鮮。
自國家委以與虜,乃遂進據腹心,限隔東西,守望勞費,道裡迂遠,遼人每憤憤焉。
成化以來,論者率欲截取,而屢作屢辍,竟不可行。
無亦有識者為啟釁邊方之慮乎?他如革馬市之奸欺,科驗放之抑勒,塞請開之貢路,禁驿傳之騷繹,增台軍之月給,教百姓之儲蓄,專制一方者,不得不任其責矣。
三而受敵之地,處置極難,非恩威并用不可。
薊州 薊京師左輔也,我太祖既逐元君,乃即古會州之地,設大甯都司、營州等衛,而封甯王,與遼東、宣府東西并列。
以為外邊。
又命魏國公徐達,起古北口至山海關,增修關隘,以為内邊。
神謀逖哉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