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子六篇
關燈
小
中
大
吳子序
琅琊王士骐冏伯??
今談兵家稱孫、吳,又或以為孫谲而吳正,則兩家之書具在也。
而兩家之用兵,其戰勝攻取,書之史冊者具在也。
先司寇之序孫子詳矣,而不及吳子。
餘觀史冊所載吳子事,大都信賞必罰,與士卒同甘苦,故其為書亦崇仁主義,申禮明信。
初閱之似平平,究竟擁百萬之衆,臨不測之敵,有能師其說而行之,必無有不勝者,何也? 至奇者每伏于至平,至平者每釀乎至奇。
世之正吳子而谲孫子者,咫尺之見也。
有人于此,其叱咤風雲,呼吸雷雨,見之者目眩,聽之者耳怖,彼非不駭且異之,而中寔疑之,不以為幻,則以為妖耳。
夫其眩之、怖之、駭且異之,而卒不免于疑之,此正而呼之以谲也。
又有人于此,坐作由人,進止由人,而摧之不可破,搗之不可入,人非不望而靡之,而終不免于易之。
夫其望而靡之,而終焉易之,則以其坐作由人,進止由人,即谲而呼之以正也。
嗟乎,此世之所以論孫吳而正之谲之者也。
孫吳可作,豈爾爾哉!餘往者校士晉中,道三卿之故墟,吊列侯之遺事,蓋即吳子昔日用兵地雲。
其民悍而易親,其俗信而輕死,當時栾、郤、中行巳用之以取威定伯。
及吳子事文侯,而用之以西抗強秦。
餘蓋徘徊其地而不能去者久之。
且餘觀吳子,其識深,其才富,所微嫌者量隘耳。
而田文一言,能令心慴氣攝,而噤不發一語,則其受業大勇之門,得力褐夫之惴,豈可以尋常策士目之也哉? 夫其信義,至使癰卒之毋知之,則吳子誠知道者,而或謂其見擯于曾子,忍心于殺妻,則亦史氏點綴其急功名之狀,而重鳴鼓于大賢之門耳,是讵可信乎?至今憑吊西河之上,飄風落碛,敗竈陳墟,種種滿前,回睇當年,丸封函谷,羊叱嬴秦,不亦重可想哉! 其書不數篇,篇不數語,為正為谲,吾無暇深辨。
獨其置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則孫、吳兩家,若合一轍。
而乃知兵不厭詭,師出以律,聖人有言,袒其然乎? 易坎之象曰:天險,不可升也。
地險,山川丘陵也。
王公設險以守其國。
而吳子之言曰:在德不在險。
嗟乎!此深于習坎之旨者乎!而或謂吳子之才之識,而卒不終于魏,不免于楚。
嗟乎!象以齒而焚其身,蚌以珠而剖其腹。
古來豪傑之士,名聞諸侯,力雄一世,而七尺之不保者,豈一吳子也哉?今韬钤家毋不以孫、吳為高曾,而正谲之論,方聚訟而未巳。
嗟乎!吾第不得其言而用之,用之而有所試于世焉,孫也可,吳也可,正也可,谲也可,彼為是正與谲之論者,豈真能讀兩家之書者哉? 吳子之書,汪司馬伯玉常校刻于閩中,近餘同年焦太史弱侯取魏,武帝二子注刻于秣陵。
俱稱善本。
頃餘家食之暇,不惜效颦,重為參訂,一以踵先司寇之緒,一以合孫、吳之局雲爾。
若夫為正為谲,又奚辨焉? 吳子傳 龍門 司馬遷?? 吳起者,衛人也,好用兵,嘗學于曾子,事魯君。
齊人攻魯,魯欲将吳起,吳起取齊女為妻,而魯疑之。
吳起于是欲就名,遂殺其妻,以明不與齊也。
魯卒以為将,将而攻齊,大破之。
魯人或惡吳起,曰:起之為人,猜忍人也。
其少時家累千。
金遊仕,不遂,遂破其家。
鄉黨笑之。
吳起殺其謗巳者三十餘人,而東出衛郭門,與其母訣,齧臂而盟曰:起不為卿相,不複入衛。
遂事曾子,居頃之,其母死,起終不歸。
曾子薄之,而與起絕。
起乃之魯,學兵法,以事魯君,魯君疑之,起殺妻以求将。
夫魯小國,而有戰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
且魯、衛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
魯君疑之,謝吳起。
吳起于是聞魏文侯賢,欲事之。
文侯問李克曰:吳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貪而好色,然用兵,司馬穰苴不能過也。
于是魏文侯以為将,擊秦,拔五城。
起之為将,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赢糧,與士卒分勞苦。
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
卒母聞而哭之。
人曰:子卒也,而将軍自吮其疽,何哭為?母曰:非然也。
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不旋踵,遂衆于敵。
吳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文侯以吳起善用兵,廉平,盡能得士心,乃以為西河守,以拒秦、韓、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而謂吳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
起對曰:在德不在險。
昔三苖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禹滅之。
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阙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
殷纣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
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
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
武侯曰:善。
遂封吳起為西河守,甚有聲名。
魏置相,相田文。
吳起不悅,謂田文曰:請與子論功。
可乎?田文曰:可。
起曰:将三軍,使士卒樂死,敵國不敢謀,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
起曰:治百官,親萬民,實府庫,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
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東鄉,韓、趙賓從,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
起曰:此子三者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
方是之時,屬之于子乎?屬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屬之子矣。
文曰:此乃吾所
而兩家之用兵,其戰勝攻取,書之史冊者具在也。
先司寇之序孫子詳矣,而不及吳子。
餘觀史冊所載吳子事,大都信賞必罰,與士卒同甘苦,故其為書亦崇仁主義,申禮明信。
初閱之似平平,究竟擁百萬之衆,臨不測之敵,有能師其說而行之,必無有不勝者,何也? 至奇者每伏于至平,至平者每釀乎至奇。
世之正吳子而谲孫子者,咫尺之見也。
有人于此,其叱咤風雲,呼吸雷雨,見之者目眩,聽之者耳怖,彼非不駭且異之,而中寔疑之,不以為幻,則以為妖耳。
夫其眩之、怖之、駭且異之,而卒不免于疑之,此正而呼之以谲也。
又有人于此,坐作由人,進止由人,而摧之不可破,搗之不可入,人非不望而靡之,而終不免于易之。
夫其望而靡之,而終焉易之,則以其坐作由人,進止由人,即谲而呼之以正也。
嗟乎,此世之所以論孫吳而正之谲之者也。
孫吳可作,豈爾爾哉!餘往者校士晉中,道三卿之故墟,吊列侯之遺事,蓋即吳子昔日用兵地雲。
其民悍而易親,其俗信而輕死,當時栾、郤、中行巳用之以取威定伯。
及吳子事文侯,而用之以西抗強秦。
餘蓋徘徊其地而不能去者久之。
且餘觀吳子,其識深,其才富,所微嫌者量隘耳。
而田文一言,能令心慴氣攝,而噤不發一語,則其受業大勇之門,得力褐夫之惴,豈可以尋常策士目之也哉? 夫其信義,至使癰卒之毋知之,則吳子誠知道者,而或謂其見擯于曾子,忍心于殺妻,則亦史氏點綴其急功名之狀,而重鳴鼓于大賢之門耳,是讵可信乎?至今憑吊西河之上,飄風落碛,敗竈陳墟,種種滿前,回睇當年,丸封函谷,羊叱嬴秦,不亦重可想哉! 其書不數篇,篇不數語,為正為谲,吾無暇深辨。
獨其置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則孫、吳兩家,若合一轍。
而乃知兵不厭詭,師出以律,聖人有言,袒其然乎? 易坎之象曰:天險,不可升也。
地險,山川丘陵也。
王公設險以守其國。
而吳子之言曰:在德不在險。
嗟乎!此深于習坎之旨者乎!而或謂吳子之才之識,而卒不終于魏,不免于楚。
嗟乎!象以齒而焚其身,蚌以珠而剖其腹。
古來豪傑之士,名聞諸侯,力雄一世,而七尺之不保者,豈一吳子也哉?今韬钤家毋不以孫、吳為高曾,而正谲之論,方聚訟而未巳。
嗟乎!吾第不得其言而用之,用之而有所試于世焉,孫也可,吳也可,正也可,谲也可,彼為是正與谲之論者,豈真能讀兩家之書者哉? 吳子之書,汪司馬伯玉常校刻于閩中,近餘同年焦太史弱侯取魏,武帝二子注刻于秣陵。
俱稱善本。
頃餘家食之暇,不惜效颦,重為參訂,一以踵先司寇之緒,一以合孫、吳之局雲爾。
若夫為正為谲,又奚辨焉? 吳子傳 龍門 司馬遷?? 吳起者,衛人也,好用兵,嘗學于曾子,事魯君。
齊人攻魯,魯欲将吳起,吳起取齊女為妻,而魯疑之。
吳起于是欲就名,遂殺其妻,以明不與齊也。
魯卒以為将,将而攻齊,大破之。
魯人或惡吳起,曰:起之為人,猜忍人也。
其少時家累千。
金遊仕,不遂,遂破其家。
鄉黨笑之。
吳起殺其謗巳者三十餘人,而東出衛郭門,與其母訣,齧臂而盟曰:起不為卿相,不複入衛。
遂事曾子,居頃之,其母死,起終不歸。
曾子薄之,而與起絕。
起乃之魯,學兵法,以事魯君,魯君疑之,起殺妻以求将。
夫魯小國,而有戰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
且魯、衛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
魯君疑之,謝吳起。
吳起于是聞魏文侯賢,欲事之。
文侯問李克曰:吳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貪而好色,然用兵,司馬穰苴不能過也。
于是魏文侯以為将,擊秦,拔五城。
起之為将,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赢糧,與士卒分勞苦。
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
卒母聞而哭之。
人曰:子卒也,而将軍自吮其疽,何哭為?母曰:非然也。
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不旋踵,遂衆于敵。
吳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文侯以吳起善用兵,廉平,盡能得士心,乃以為西河守,以拒秦、韓、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而謂吳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
起對曰:在德不在險。
昔三苖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禹滅之。
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阙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
殷纣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
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
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
武侯曰:善。
遂封吳起為西河守,甚有聲名。
魏置相,相田文。
吳起不悅,謂田文曰:請與子論功。
可乎?田文曰:可。
起曰:将三軍,使士卒樂死,敵國不敢謀,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
起曰:治百官,親萬民,實府庫,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
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東鄉,韓、趙賓從,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
起曰:此子三者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
方是之時,屬之于子乎?屬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屬之子矣。
文曰:此乃吾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