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子六篇
關燈
小
中
大
以居子之上也。
吳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為相,尚魏公主,而害吳起。
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
公叔曰:奈何?其仆曰:吳起為人節廉而自喜名也。
君因先與武侯言曰:夫吳起,賢人也,而侯之國小,又與強秦壤界,臣竊恐起之無留心也。
武侯即曰:奈何?君因謂武侯曰:試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則必受之,無留心,則必辭矣。
以此蔔之,君因召吳起而與歸,即令公主怒而輕君,吳起見公主之賤君也,則必辭。
于是吳起見公主之賤,魏相果辭魏武侯。
武侯疑之而弗信也。
吳起懼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聞起賢,至則相楚,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鬥之士,要在強兵,破馳說之言從橫者。
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陳、蔡,卻三晉,西伐秦。
諸侯患楚之強,故楚之貴戚盡欲害吳起。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亂而攻吳起。
吳起走之王屍而衆之。
擊起之徒,因射刺吳起,并中悼王。
悼王既蕣,太子立,乃使令尹盡誅射吳起而并中王屍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餘家。
孫吳贊 太史公曰: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孫子十三篇。
吳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論。
論其行事所施設者。
語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孫子籌策龐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
吳起說武侯以形勢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軀。
悲夫! 索隐述贊曰:孫子兵法一十三篇,美人既斬,良将得焉。
刖孫膑腳,籌策龐涓。
吳起相魏,西河稱賢。
慘?事楚,死後留權。
按:吳子所著,皆兵家機權法制之說。
然所言圖國以和,教民以禮,治兵以信,較之孫子區區逞智尚謀者不同。
高氏子略曰:起之書幾于正,武之書一于奇,亦有低昂之意。
豈起嘗學于曾子,故其立言亦有自欤? 吳子目錄 圖國 料敵 治兵 論将 應變 勵士 吳子 琅琊王士骐評釋 圖國第一 此篇言圖謀治國之事吳起儒服,以兵機見魏文侯,文侯曰:寡人不好軍旅之事。
起日:臣以見占隐,以往察來,主君何言與心違?今君四時使斬離皮革,掩以朱漆,畫以丹青,爍以犀象,冬曰衣之則不溫,夏曰衣之則不涼。
為長戟二丈四尺,短戟一丈二尺,革車掩戶,缦輪籠毂,觀之于目則不麗,乘之于田則不輕,不識主君安用此也?若以備進戰退守而不求能用者,譬猶伏雞之搏狸,乳犬之犯虎,雖有鬥心,随之死矣。
昔承桑氏之君,修德廢武,以滅其家國;有扈氏之君,恃衆好勇,以喪其社稷。
明主鑒茲,必内修文德,外治武備,故當敵而不進,無逮于義矣;僵屍而哀之,無逮于仁矣。
于是文侯身自布席,夫人捧觞,醮吳起于廟,立為大将,守西河。
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餘則均解辟土。
四面拓地千裡,皆起之功也。
吳子曰:昔之圖謀國家者,必先教百姓而親萬民。
有四不和:不和于國,不可以出軍;不和于軍,不可以出陳;不和于陳,不可以進戰;不和于戰,不可以決勝。
是以有道之主,将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不敢信其私謀,必告于祖廟,啟于元龜,參之天時,吉乃後舉。
民知君之愛其命,惜其死,若此之至,而與之臨難,則士以進死為榮,退生為辱矣。
吳子曰:夫道者,所以反本複始;義者,所以行事立功;謀者所以違害就利,要者所以保業守成。
若行不合道,舉不合義,而處大居貴,患必及之。
是以聖人綏之以道,理之以義,動之以禮,撫之以仁。
此四德者,修之則興,廢之則衰。
故成湯放桀,而夏民喜悅;周武伐纣,而殷民不非,舉順天人,故能然矣。
吳子曰:凡制國治軍,必教之以禮,勵之以義,使有恥也。
夫人有恥,在大足以戰,在小足以守矣。
然戰勝易,守勝難。
故曰天下戰國,五勝者禍,四勝者弊,三勝者霸,二勝者王,一勝者帝。
是以數勝得天下者稀,以亡者衆。
吳子曰:凡兵之所起者有五:一曰争名,二日争利,三曰積惡,四曰内亂,五曰因饑。
其名又有五:一曰義兵,二曰、強兵,三曰、剛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
禁暴救亂曰義,恃衆以伐曰強,因怒興師曰剛,棄禮貪利曰暴,國亂人疲,舉事動衆曰逆。
五者之服,各有其道。
義必以禮服,強必以謙服,剛必以辭服,暴必以詐服,逆必以權服。
武侯問曰:願聞治兵料人固國之道。
起對曰:古之明王,必謹君臣之禮,飾上下之儀,安集吏民。
順俗而教,簡募良材,以備不虞。
昔齊桓募士五萬以霸諸侯;晉文召為前行四萬以獲其志;秦穆置陷陳三萬以服鄰敵。
故強國之君,必料其民。
民有膽勇氣力者,聚為一卒,樂以進戰,效力以顯其忠勇者,聚為一卒;能逾高超遠,輕足善走者,聚為一卒;王臣失位而欲見功于上者,聚為一卒;棄其城守,欲除其醜者,聚為一卒。
此五者,軍之練銳也。
有此三千人,内出可以決圍,外入可以屠城矣。
武侯問曰:願聞陳必定,守必固,戰必勝之道。
起對曰:立見且可,豈直聞乎?君能使賢者居上,不肖者處下,則陳巳定矣;民安其田宅,親其有司,則守巳固矣;百姓皆是吾君,而非鄰國,則戰巳勝矣。
武侯嘗謀事,群臣莫能及,罷朝而有喜色。
起進曰:昔楚莊王嘗謀事,群臣莫能及,罷朝而有憂色。
申公問曰:君
吳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為相,尚魏公主,而害吳起。
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
公叔曰:奈何?其仆曰:吳起為人節廉而自喜名也。
君因先與武侯言曰:夫吳起,賢人也,而侯之國小,又與強秦壤界,臣竊恐起之無留心也。
武侯即曰:奈何?君因謂武侯曰:試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則必受之,無留心,則必辭矣。
以此蔔之,君因召吳起而與歸,即令公主怒而輕君,吳起見公主之賤君也,則必辭。
于是吳起見公主之賤,魏相果辭魏武侯。
武侯疑之而弗信也。
吳起懼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聞起賢,至則相楚,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鬥之士,要在強兵,破馳說之言從橫者。
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陳、蔡,卻三晉,西伐秦。
諸侯患楚之強,故楚之貴戚盡欲害吳起。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亂而攻吳起。
吳起走之王屍而衆之。
擊起之徒,因射刺吳起,并中悼王。
悼王既蕣,太子立,乃使令尹盡誅射吳起而并中王屍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餘家。
孫吳贊 太史公曰: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孫子十三篇。
吳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論。
論其行事所施設者。
語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孫子籌策龐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
吳起說武侯以形勢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軀。
悲夫! 索隐述贊曰:孫子兵法一十三篇,美人既斬,良将得焉。
刖孫膑腳,籌策龐涓。
吳起相魏,西河稱賢。
慘?事楚,死後留權。
按:吳子所著,皆兵家機權法制之說。
然所言圖國以和,教民以禮,治兵以信,較之孫子區區逞智尚謀者不同。
高氏子略曰:起之書幾于正,武之書一于奇,亦有低昂之意。
豈起嘗學于曾子,故其立言亦有自欤? 吳子目錄 圖國 料敵 治兵 論将 應變 勵士 吳子 琅琊王士骐評釋 圖國第一 此篇言圖謀治國之事吳起儒服,以兵機見魏文侯,文侯曰:寡人不好軍旅之事。
起日:臣以見占隐,以往察來,主君何言與心違?今君四時使斬離皮革,掩以朱漆,畫以丹青,爍以犀象,冬曰衣之則不溫,夏曰衣之則不涼。
為長戟二丈四尺,短戟一丈二尺,革車掩戶,缦輪籠毂,觀之于目則不麗,乘之于田則不輕,不識主君安用此也?若以備進戰退守而不求能用者,譬猶伏雞之搏狸,乳犬之犯虎,雖有鬥心,随之死矣。
昔承桑氏之君,修德廢武,以滅其家國;有扈氏之君,恃衆好勇,以喪其社稷。
明主鑒茲,必内修文德,外治武備,故當敵而不進,無逮于義矣;僵屍而哀之,無逮于仁矣。
于是文侯身自布席,夫人捧觞,醮吳起于廟,立為大将,守西河。
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餘則均解辟土。
四面拓地千裡,皆起之功也。
吳子曰:昔之圖謀國家者,必先教百姓而親萬民。
有四不和:不和于國,不可以出軍;不和于軍,不可以出陳;不和于陳,不可以進戰;不和于戰,不可以決勝。
是以有道之主,将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不敢信其私謀,必告于祖廟,啟于元龜,參之天時,吉乃後舉。
民知君之愛其命,惜其死,若此之至,而與之臨難,則士以進死為榮,退生為辱矣。
吳子曰:夫道者,所以反本複始;義者,所以行事立功;謀者所以違害就利,要者所以保業守成。
若行不合道,舉不合義,而處大居貴,患必及之。
是以聖人綏之以道,理之以義,動之以禮,撫之以仁。
此四德者,修之則興,廢之則衰。
故成湯放桀,而夏民喜悅;周武伐纣,而殷民不非,舉順天人,故能然矣。
吳子曰:凡制國治軍,必教之以禮,勵之以義,使有恥也。
夫人有恥,在大足以戰,在小足以守矣。
然戰勝易,守勝難。
故曰天下戰國,五勝者禍,四勝者弊,三勝者霸,二勝者王,一勝者帝。
是以數勝得天下者稀,以亡者衆。
吳子曰:凡兵之所起者有五:一曰争名,二日争利,三曰積惡,四曰内亂,五曰因饑。
其名又有五:一曰義兵,二曰、強兵,三曰、剛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
禁暴救亂曰義,恃衆以伐曰強,因怒興師曰剛,棄禮貪利曰暴,國亂人疲,舉事動衆曰逆。
五者之服,各有其道。
義必以禮服,強必以謙服,剛必以辭服,暴必以詐服,逆必以權服。
武侯問曰:願聞治兵料人固國之道。
起對曰:古之明王,必謹君臣之禮,飾上下之儀,安集吏民。
順俗而教,簡募良材,以備不虞。
昔齊桓募士五萬以霸諸侯;晉文召為前行四萬以獲其志;秦穆置陷陳三萬以服鄰敵。
故強國之君,必料其民。
民有膽勇氣力者,聚為一卒,樂以進戰,效力以顯其忠勇者,聚為一卒;能逾高超遠,輕足善走者,聚為一卒;王臣失位而欲見功于上者,聚為一卒;棄其城守,欲除其醜者,聚為一卒。
此五者,軍之練銳也。
有此三千人,内出可以決圍,外入可以屠城矣。
武侯問曰:願聞陳必定,守必固,戰必勝之道。
起對曰:立見且可,豈直聞乎?君能使賢者居上,不肖者處下,則陳巳定矣;民安其田宅,親其有司,則守巳固矣;百姓皆是吾君,而非鄰國,則戰巳勝矣。
武侯嘗謀事,群臣莫能及,罷朝而有喜色。
起進曰:昔楚莊王嘗謀事,群臣莫能及,罷朝而有憂色。
申公問曰: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