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子六篇
關燈
小
中
大
有憂色,何也?日:寡人聞之,世不絕聖,國不乏賢,能得其師者王,能得其友者霸。
今寡人不才,而群臣莫及者,楚國其殆矣。
此楚莊王之所憂,而君悅之,臣竊懼矣。
于是武侯有慚色。
凡制國治軍,其戰守之本,在乎和民。
是故虧矢不調,則羿不能中鴻;六馬不馭,則造父不能緻遠;士民不親附,則湯、武不能以制勝也。
是以造大事者,能料民而善用之,其内修外治,為兢兢雲。
料敵第二 此篇言料度敵情之事武侯謂吳起曰:今秦脅吾西,楚帶吾南,趙沖吾北,齊臨吾東,燕絕吾後,韓據吾前,六國之兵,四守。
勢甚不便,憂此奈何?起對曰:夫安國家之道,先戒為寶。
今君巳戒,禍其遠矣。
臣請論六國之俗。
夫齊陳重而不堅,秦陳散而自鬥,楚陳整而不久,燕陳守而不走,三晉陳治而不用。
夫齊性剛,其國富,君臣驕奢而簡于細民,其政寬而祿不均,一陳兩心,前重後輕,故重而不堅。
擊此之道,必三分之,獵其左右,脅而從之,其陳可壞。
秦性強,其地險,其政嚴,其賞罰信,其人不讓,皆有鬥心,故散而自戰。
擊此之道,必先示之以利而引去之,士貪于得而離其将,乘乖獵散,設伏投機,其将可取。
楚性弱,其地廣,其政騷,其民疲,故整而不久。
擊此之道,襲亂其屯,先奪其氣,輕進速退,弊而勞之,勿與争戰,其軍可敗。
燕性悫,其民。
慎好勇義寡詐謀,故守而不走,擊此之道,觸而迫之,陵而遠之,馳而後之,則上疑而下懼,謹我車。
騎必避之路,其将可虜。
三晉者中國。
也,其性和,其政平,其民疲于戰,習于兵,輕其将,薄其祿,士無死志,故治而不用。
擊此之道,阻陳而壓之,衆來則拒之,去則追之,以倦其師,此其勢也。
然則一。
軍之中必有虎贲之士,力輕扛鼎,足輕戎馬。
搴旗斬将,必有能者。
若此之等,選而别之,愛而貴之,是謂軍命。
其有工用五兵,材力健疾,志在吞敵者,必加其爵列,可以決勝。
厚其父母妻子,勸賞畏罰,此堅陳之士,可與持久。
能審料此,可以擊倍。
武侯曰:善。
吳子曰:凡料敵,有不蔔而與之戰者八:一曰、疾風大寒,早興寤遷,剖冰濟水,不憚艱難。
二曰、盛夏炎熱,晏興無間,行驅饑渴,務于取遠。
三曰,師既淹久,糧食無有,百姓怨怒,妖祥數起,上不能止。
四曰,軍資既竭,薪??既寡,天多陰雨,欲掠無所。
五曰,徒衆不多水地。
不利,人馬疾疫,四鄰不至;六曰,道遠日暮,士衆勞懼,倦而未食,解甲而息。
七曰,将薄吏輕,士卒不固,三軍數驚,師徒無助。
八曰,陣而未定,舍而未畢,行阪涉險,半隐半出。
敵如此者,擊之勿疑。
有不占而避之者六:一曰、土地廣大,人民富衆;二曰上愛其下,惠施流布。
三日賞信刑察,發必得時;四曰陳功居列,任賢使能。
五曰師徒之衆,兵甲之精;六曰四鄰之助,大國之援。
凡此不如敵人,避之勿疑,所謂見可而進,知難而退也。
武侯問曰:吾欲觀敵之外以知其内,察其進以知其止,以定勝負,可得聞乎?起對曰:敵人之來,蕩蕩無慮,旌旗煩亂,人馬數顧,一可擊十,必使無措。
諸侯未會,君臣未和,溝壘未成,禁令未施,三軍洶洶,欲前不能,欲止不敢,以半擊倍,百戰不殆。
武侯問敵必可擊之道,起對曰:用兵必須審敵虛實而趨其危。
敵人遠來新至,行列未定可擊;既食未設備可擊;奔走可擊,勤勞可擊;未得地利可擊,失時不從可擊;涉長道後行未息可擊;涉水半渡可擊;險道狹路可擊,旌旗亂動可擊,陳數移動可擊;将離士卒可擊,心怖可擊。
凡若此者,選銳沖之,分兵繼之,急擊勿疑。
夫川兵固有可以逆為數十年之計者,亦有朝不。
可以謀夕者。
攻守之方,戰關之術,一目且有百變。
起之所料,洞如觀火,弗逾尺寸,信乎胸中之有成竹也。
治兵第三 此篇專言治兵之道 武侯問曰:用兵之道何先?起對曰:先明四輕二重二信。
曰:何謂也?對曰:使地輕馬,馬輕車,車輕人,人輕戰,明知險易,則地輕馬,刍秣以時,則馬。
輕車膏锏有餘,則車輕;人鋒銳甲堅,則人輕戰。
進有重賞,退有重刑,行之以信,審能達此,勝之主也。
武侯問曰:兵何以為勝?起對曰:以治為勝。
又問曰:不在衆乎?對曰:法令不明,賞罰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進,雖有百萬,何益于用?所謂治者,居則有禮,動則有威,進不可當,退不可追,前卻有節,左右應麾,雖絕成陣,雖散成行,與之安,與之危,其衆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當。
名曰父子之兵。
吳子曰:凡行軍之道,無犯進止之節,無失飲食之适,無絕人馬之力,此三者,所以任其上令。
任其上令,則治之所由生也。
若進止不度,飲食不适,馬疲人倦而不解舍,所以不任其上令。
上令既廢,以居則亂,以戰則敗。
吳子曰:凡兵戰之塲,止屍之地,必死則生,幸生則死。
其善将者,如坐漏船之中,伏燒屋之下,使智者不及謀,勇者不及怒,受敵可也。
故曰:用兵之害,猶豫最大。
三軍之災,生于狐疑。
吳子曰:夫人常死其所不能,敗其所不便。
故用兵之法,教戒為先。
一人學戰,教成十人;十人學戰,教成百人;百人學戰,教成千人;千人學戰,教成萬人;萬人學戰,教成三軍。
以近待遠,以佚
今寡人不才,而群臣莫及者,楚國其殆矣。
此楚莊王之所憂,而君悅之,臣竊懼矣。
于是武侯有慚色。
凡制國治軍,其戰守之本,在乎和民。
是故虧矢不調,則羿不能中鴻;六馬不馭,則造父不能緻遠;士民不親附,則湯、武不能以制勝也。
是以造大事者,能料民而善用之,其内修外治,為兢兢雲。
料敵第二 此篇言料度敵情之事武侯謂吳起曰:今秦脅吾西,楚帶吾南,趙沖吾北,齊臨吾東,燕絕吾後,韓據吾前,六國之兵,四守。
勢甚不便,憂此奈何?起對曰:夫安國家之道,先戒為寶。
今君巳戒,禍其遠矣。
臣請論六國之俗。
夫齊陳重而不堅,秦陳散而自鬥,楚陳整而不久,燕陳守而不走,三晉陳治而不用。
夫齊性剛,其國富,君臣驕奢而簡于細民,其政寬而祿不均,一陳兩心,前重後輕,故重而不堅。
擊此之道,必三分之,獵其左右,脅而從之,其陳可壞。
秦性強,其地險,其政嚴,其賞罰信,其人不讓,皆有鬥心,故散而自戰。
擊此之道,必先示之以利而引去之,士貪于得而離其将,乘乖獵散,設伏投機,其将可取。
楚性弱,其地廣,其政騷,其民疲,故整而不久。
擊此之道,襲亂其屯,先奪其氣,輕進速退,弊而勞之,勿與争戰,其軍可敗。
燕性悫,其民。
慎好勇義寡詐謀,故守而不走,擊此之道,觸而迫之,陵而遠之,馳而後之,則上疑而下懼,謹我車。
騎必避之路,其将可虜。
三晉者中國。
也,其性和,其政平,其民疲于戰,習于兵,輕其将,薄其祿,士無死志,故治而不用。
擊此之道,阻陳而壓之,衆來則拒之,去則追之,以倦其師,此其勢也。
然則一。
軍之中必有虎贲之士,力輕扛鼎,足輕戎馬。
搴旗斬将,必有能者。
若此之等,選而别之,愛而貴之,是謂軍命。
其有工用五兵,材力健疾,志在吞敵者,必加其爵列,可以決勝。
厚其父母妻子,勸賞畏罰,此堅陳之士,可與持久。
能審料此,可以擊倍。
武侯曰:善。
吳子曰:凡料敵,有不蔔而與之戰者八:一曰、疾風大寒,早興寤遷,剖冰濟水,不憚艱難。
二曰、盛夏炎熱,晏興無間,行驅饑渴,務于取遠。
三曰,師既淹久,糧食無有,百姓怨怒,妖祥數起,上不能止。
四曰,軍資既竭,薪??既寡,天多陰雨,欲掠無所。
五曰,徒衆不多水地。
不利,人馬疾疫,四鄰不至;六曰,道遠日暮,士衆勞懼,倦而未食,解甲而息。
七曰,将薄吏輕,士卒不固,三軍數驚,師徒無助。
八曰,陣而未定,舍而未畢,行阪涉險,半隐半出。
敵如此者,擊之勿疑。
有不占而避之者六:一曰、土地廣大,人民富衆;二曰上愛其下,惠施流布。
三日賞信刑察,發必得時;四曰陳功居列,任賢使能。
五曰師徒之衆,兵甲之精;六曰四鄰之助,大國之援。
凡此不如敵人,避之勿疑,所謂見可而進,知難而退也。
武侯問曰:吾欲觀敵之外以知其内,察其進以知其止,以定勝負,可得聞乎?起對曰:敵人之來,蕩蕩無慮,旌旗煩亂,人馬數顧,一可擊十,必使無措。
諸侯未會,君臣未和,溝壘未成,禁令未施,三軍洶洶,欲前不能,欲止不敢,以半擊倍,百戰不殆。
武侯問敵必可擊之道,起對曰:用兵必須審敵虛實而趨其危。
敵人遠來新至,行列未定可擊;既食未設備可擊;奔走可擊,勤勞可擊;未得地利可擊,失時不從可擊;涉長道後行未息可擊;涉水半渡可擊;險道狹路可擊,旌旗亂動可擊,陳數移動可擊;将離士卒可擊,心怖可擊。
凡若此者,選銳沖之,分兵繼之,急擊勿疑。
夫川兵固有可以逆為數十年之計者,亦有朝不。
可以謀夕者。
攻守之方,戰關之術,一目且有百變。
起之所料,洞如觀火,弗逾尺寸,信乎胸中之有成竹也。
治兵第三 此篇專言治兵之道 武侯問曰:用兵之道何先?起對曰:先明四輕二重二信。
曰:何謂也?對曰:使地輕馬,馬輕車,車輕人,人輕戰,明知險易,則地輕馬,刍秣以時,則馬。
輕車膏锏有餘,則車輕;人鋒銳甲堅,則人輕戰。
進有重賞,退有重刑,行之以信,審能達此,勝之主也。
武侯問曰:兵何以為勝?起對曰:以治為勝。
又問曰:不在衆乎?對曰:法令不明,賞罰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進,雖有百萬,何益于用?所謂治者,居則有禮,動則有威,進不可當,退不可追,前卻有節,左右應麾,雖絕成陣,雖散成行,與之安,與之危,其衆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當。
名曰父子之兵。
吳子曰:凡行軍之道,無犯進止之節,無失飲食之适,無絕人馬之力,此三者,所以任其上令。
任其上令,則治之所由生也。
若進止不度,飲食不适,馬疲人倦而不解舍,所以不任其上令。
上令既廢,以居則亂,以戰則敗。
吳子曰:凡兵戰之塲,止屍之地,必死則生,幸生則死。
其善将者,如坐漏船之中,伏燒屋之下,使智者不及謀,勇者不及怒,受敵可也。
故曰:用兵之害,猶豫最大。
三軍之災,生于狐疑。
吳子曰:夫人常死其所不能,敗其所不便。
故用兵之法,教戒為先。
一人學戰,教成十人;十人學戰,教成百人;百人學戰,教成千人;千人學戰,教成萬人;萬人學戰,教成三軍。
以近待遠,以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