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十三篇
關燈
小
中
大
孫子序
琅琊王世貞元美??
故鄣臧懋循晉叔閱
世傳孫子十三篇,其言或不盡傳,大要與管子、六韬、越語相出入。
太史遷載孫武,齊人,而用于吳阖闾時,破楚入郢,為大将。
武稱雄于言兵,其書自始計至用間,率多權谲叵測,輔之以仁為言,縱橫焱忽,莫可端倪。
故梅聖俞評其書為戰國相傾之說,而鄭厚則以詞約而缛,易而深,暢而可用論語、易大傳之流。
蓋唐杜牧之喜論兵,其論武,大略用仁義,使機權,因備注之,以發其意。
自聖俞與杜、鄭代為軒輕,而宋初四庫書目所撰孫子注二十餘家,人辄雌黃,未有以折也。
夫以聖俞之自背于杜、鄭,殆故創為異,求湔前說而空之耳。
卒亦愛其文略而意深。
其行師用兵,料敵制勝,亦皆有法。
顧諸家所雌黃者,蓋其言曰:三代王者之師,司馬九伐之法,昭如兩曜,安所取詭道用之?是不然也。
孔子嘗相其君,會夾谷矣,逆揣齊變,而具左右司馬兵菜夷,萬世而下,慕為神武。
夫孔子而賤陰螫如季友、孟勞之抟則可,然曷以善桓公犄角江、黃,悼公還師敝楚哉?雖吳用兵時,荊王屍分處君大夫之室,亦伍員之挾撼而倒行而逆施之,非武志也。
令武及孔子時,所謂十三篇者,縱不敢方三代,行師,讵不與桓、悼方軌而出哉?孔子于兵,自雲:我戰則必克,以此取孫子可知也。
是故孔子而不當孫子巳耳,孔子而當孫子,則必引而附之。
敬仲知??使亞旅其間,當不至賤之如于郦也。
蓋梅聖俞涉孫氏之谲者也,而遺于仁,則诋以傾險。
鄭厚亟取其仁者也,而略于谲,遂拟以論語、易大傳之流。
夫妄為诋,且拟而罔中其窾,等過耳。
然則數世而下,評武子者,牧之其知言哉!孫子外管子、六韬、越語,不佞各有序指,亦稱是。
十三篇為世所雌黃,其微言妙旨,政是隐躍弇州先生。
剔發之,非唯使人情開滌,亦覺日月清朗。
行文在有意無意之問,多得之司馬子長。
孫子傳 龍門 司馬遷?? 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于吳王阖廬。
阖廬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可以小試勒兵乎?對曰:可。
阖廬曰:可。
試以婦人乎?曰:可。
于是許之。
出宮中美女,得百八十人。
孫子分為二隊,以王之寵姬二人,各為隊長,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與左右手背乎?婦人曰:知之。
孫子曰:前則視心,左視左手,右視右手,後即視背。
婦人曰:諾。
約刺既布,乃設??钺,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婦人大笑。
孫子曰:約刺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
複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婦人複大笑。
孫子曰:約刺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
既巳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
乃欲斬左右隊長。
吳王從台上觀,見且斬愛姬,大駭,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巳知将軍能用兵矣。
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願勿斬也。
孫子曰:臣既巳受命為将,将在軍,君命有所不受。
遂斬隊長二人,以狥用其次為隊長。
于是複鼓之。
婦人左右前後跪起,皆中規矩繩墨,無敢出聲。
于是孫子使使報王曰:兵既整齊,王可試下觀之,唯王所欲用之,雖赴水火猶可也。
吳王曰:将軍罷休就舍,寡人不願下觀。
孫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實。
于是阖廬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為将,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孫武既死,後百餘歲,有孫膑,膑生阿、鄄之間,膑亦孫武之後世子孫也。
孫膑嘗與龐涓俱學兵法。
龐涓既事魏,得為惠王将軍,而自以為能不及孫膑,乃陰使召孫膑。
膑至,龐涓恐其賢于巳,疾之,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欲隐勿見。
齊使者如梁,孫膑以刑徒陰見說齊使。
齊使以為奇,竊載與之齊。
齊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數與齊諸公子馳逐重射,孫子見其馬足不甚相遠,馬有上中下輩,于是孫子謂田忌曰:君第重射,臣能令君勝。
田忌信然之,與王及諸公子逐射,千金。
及臨質,孫子曰:今以君之下驷與彼上驷,取君上驷,與彼中驷,取君中驷,與彼下驷。
既馳三輩畢,而田忌一不勝而再勝,卒得王千金。
于是忌進孫子于威王,威王問兵法,遂以為師。
其後,魏伐趙,趙急,請救于齊。
齊威王欲将孫膑,膑辭謝曰:刑餘之人,不可。
于是乃以田忌為将,而孫子為師,居辎車中,坐為計謀。
田忌欲引兵之趙,孫子曰:夫解雜亂紛紏者不控卷,救鬥者不抟戟,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
今梁、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于外,老弱罷于内。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據其街路,沖其方虛,彼必釋趙而自救,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币于魏也。
田忌從之,魏果去邯鄲,與齊戰于桂陵,大破梁軍。
後十五年,魏與趙攻韓,韓告急于齊,齊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
魏将龐涓聞之,去韓而歸,齊軍既巳過而西矣。
孫子謂田忌曰: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号為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兵法:百裡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裡而趣利者,軍半至。
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竈,明曰為五萬竈,又明日為三萬竈。
龐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
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并行逐之。
孫子度其行暮,當至馬陵。
馬陵道狹,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于此樹之下。
于是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期曰暮見火舉而俱發。
龐涓果夜至斫木下,見白書,乃鑽火燭之,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魏軍大亂,相失。
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到曰:遂成豎子之名。
齊因乘勝盡破其軍,虜魏太子申以歸。
孫膑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孫子目錄 始計 作戰 謀攻 軍形 兵勢 虛實 軍争 九變
太史遷載孫武,齊人,而用于吳阖闾時,破楚入郢,為大将。
武稱雄于言兵,其書自始計至用間,率多權谲叵測,輔之以仁為言,縱橫焱忽,莫可端倪。
故梅聖俞評其書為戰國相傾之說,而鄭厚則以詞約而缛,易而深,暢而可用論語、易大傳之流。
蓋唐杜牧之喜論兵,其論武,大略用仁義,使機權,因備注之,以發其意。
自聖俞與杜、鄭代為軒輕,而宋初四庫書目所撰孫子注二十餘家,人辄雌黃,未有以折也。
夫以聖俞之自背于杜、鄭,殆故創為異,求湔前說而空之耳。
卒亦愛其文略而意深。
其行師用兵,料敵制勝,亦皆有法。
顧諸家所雌黃者,蓋其言曰:三代王者之師,司馬九伐之法,昭如兩曜,安所取詭道用之?是不然也。
孔子嘗相其君,會夾谷矣,逆揣齊變,而具左右司馬兵菜夷,萬世而下,慕為神武。
夫孔子而賤陰螫如季友、孟勞之抟則可,然曷以善桓公犄角江、黃,悼公還師敝楚哉?雖吳用兵時,荊王屍分處君大夫之室,亦伍員之挾撼而倒行而逆施之,非武志也。
令武及孔子時,所謂十三篇者,縱不敢方三代,行師,讵不與桓、悼方軌而出哉?孔子于兵,自雲:我戰則必克,以此取孫子可知也。
是故孔子而不當孫子巳耳,孔子而當孫子,則必引而附之。
敬仲知??使亞旅其間,當不至賤之如于郦也。
蓋梅聖俞涉孫氏之谲者也,而遺于仁,則诋以傾險。
鄭厚亟取其仁者也,而略于谲,遂拟以論語、易大傳之流。
夫妄為诋,且拟而罔中其窾,等過耳。
然則數世而下,評武子者,牧之其知言哉!孫子外管子、六韬、越語,不佞各有序指,亦稱是。
十三篇為世所雌黃,其微言妙旨,政是隐躍弇州先生。
剔發之,非唯使人情開滌,亦覺日月清朗。
行文在有意無意之問,多得之司馬子長。
孫子傳 龍門 司馬遷?? 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于吳王阖廬。
阖廬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可以小試勒兵乎?對曰:可。
阖廬曰:可。
試以婦人乎?曰:可。
于是許之。
出宮中美女,得百八十人。
孫子分為二隊,以王之寵姬二人,各為隊長,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與左右手背乎?婦人曰:知之。
孫子曰:前則視心,左視左手,右視右手,後即視背。
婦人曰:諾。
約刺既布,乃設??钺,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婦人大笑。
孫子曰:約刺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
複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婦人複大笑。
孫子曰:約刺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
既巳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
乃欲斬左右隊長。
吳王從台上觀,見且斬愛姬,大駭,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巳知将軍能用兵矣。
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願勿斬也。
孫子曰:臣既巳受命為将,将在軍,君命有所不受。
遂斬隊長二人,以狥用其次為隊長。
于是複鼓之。
婦人左右前後跪起,皆中規矩繩墨,無敢出聲。
于是孫子使使報王曰:兵既整齊,王可試下觀之,唯王所欲用之,雖赴水火猶可也。
吳王曰:将軍罷休就舍,寡人不願下觀。
孫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實。
于是阖廬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為将,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孫武既死,後百餘歲,有孫膑,膑生阿、鄄之間,膑亦孫武之後世子孫也。
孫膑嘗與龐涓俱學兵法。
龐涓既事魏,得為惠王将軍,而自以為能不及孫膑,乃陰使召孫膑。
膑至,龐涓恐其賢于巳,疾之,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欲隐勿見。
齊使者如梁,孫膑以刑徒陰見說齊使。
齊使以為奇,竊載與之齊。
齊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數與齊諸公子馳逐重射,孫子見其馬足不甚相遠,馬有上中下輩,于是孫子謂田忌曰:君第重射,臣能令君勝。
田忌信然之,與王及諸公子逐射,千金。
及臨質,孫子曰:今以君之下驷與彼上驷,取君上驷,與彼中驷,取君中驷,與彼下驷。
既馳三輩畢,而田忌一不勝而再勝,卒得王千金。
于是忌進孫子于威王,威王問兵法,遂以為師。
其後,魏伐趙,趙急,請救于齊。
齊威王欲将孫膑,膑辭謝曰:刑餘之人,不可。
于是乃以田忌為将,而孫子為師,居辎車中,坐為計謀。
田忌欲引兵之趙,孫子曰:夫解雜亂紛紏者不控卷,救鬥者不抟戟,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
今梁、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于外,老弱罷于内。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據其街路,沖其方虛,彼必釋趙而自救,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币于魏也。
田忌從之,魏果去邯鄲,與齊戰于桂陵,大破梁軍。
後十五年,魏與趙攻韓,韓告急于齊,齊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
魏将龐涓聞之,去韓而歸,齊軍既巳過而西矣。
孫子謂田忌曰: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号為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兵法:百裡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裡而趣利者,軍半至。
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竈,明曰為五萬竈,又明日為三萬竈。
龐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
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并行逐之。
孫子度其行暮,當至馬陵。
馬陵道狹,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于此樹之下。
于是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期曰暮見火舉而俱發。
龐涓果夜至斫木下,見白書,乃鑽火燭之,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魏軍大亂,相失。
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到曰:遂成豎子之名。
齊因乘勝盡破其軍,虜魏太子申以歸。
孫膑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孫子目錄 始計 作戰 謀攻 軍形 兵勢 虛實 軍争 九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