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十三篇
關燈
小
中
大
行軍
地形
九地
火攻
用間
孫子
弇州山人王世貞評釋
始計第一此篇光論兵家之大兒,後乃次其事詳之。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
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嚴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聞。
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衆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将聽吾計,用之必勝。
留。
之,将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
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兵者,詭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筭勝者,得筭多也;未戰而廟筭不勝者,得筭少也。
多筭勝,少筭不勝,而況于無筭乎?吾以是觀之,勝負見矣。
篇中五事,巳盡兵家之勝,而權則專之将,故申言選将,蓋将之敗,君之過也。
其深謀行之間,外,而運籌,則斷之主裁,故言廟堂之上貴多筭。
總之以其為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而欲其君慎始之意。
此武子能以其術千闳閣,西破楚,北服齊、晉而霸諸侯,蓋亦阖閣之定計,而任将者審也。
作戰第二 言欲戰必先筭其賞,務因糧于敵。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驷,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裡饋糧,内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
夫鈍兵挫銳,屈力殚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
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盡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
國之貧于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師者赓賣,貴賣則百姓财竭。
财竭則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虛于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車罷馬,甲胄于矢,戟楯矛橹,丘牛大車,十去其六。
故智将務食于敵,食敵一鐘,當吾二十鐘;??杆一石,當吾二十石。
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
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故兵貴勝,不貴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篇中屢言久役之害,此周宣王時,六軍之士有呼祈父而怨者,蓋司馬之不知兵也。
謀攻第三 此言攻伐以謀取勝為上。
孫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為不得巳。
修橹??辒,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巳。
将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
此謀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夫将者,國之輔也。
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不知三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三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
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
則軍士惑矣。
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
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
引勝。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與戰,不可以與戰者勝,識衆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将能而君不禦者勝。
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巳,百戰不殆。
不知彼而知巳,一勝一負;不知巳,不知彼,每戰必敗。
篇中武言非戰非攻,非久,美矣。
至其伐楚,鞭平王屍,暴師露衆,卒不能取。
語曰: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諒哉! 軍形第四 兩軍之形,我動則彼。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不可勝在巳,可勝在敵。
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
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
守則不足,攻則有餘。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見勝不過衆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
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
古之所謂善戰者,勝于易勝者也。
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
不忒者,其所措勝,勝已敗者也。
故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
故勝兵若以镒稱铢,敗兵若以铢稱镒。
勝者之戰,若決積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軍形捷若轉圜,必及敵形之未成而勝之斯易。
孫子所謂力不足而守,力有餘而攻,則俱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一意,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
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嚴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聞。
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衆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将聽吾計,用之必勝。
留。
之,将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
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兵者,詭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筭勝者,得筭多也;未戰而廟筭不勝者,得筭少也。
多筭勝,少筭不勝,而況于無筭乎?吾以是觀之,勝負見矣。
篇中五事,巳盡兵家之勝,而權則專之将,故申言選将,蓋将之敗,君之過也。
其深謀行之間,外,而運籌,則斷之主裁,故言廟堂之上貴多筭。
總之以其為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而欲其君慎始之意。
此武子能以其術千闳閣,西破楚,北服齊、晉而霸諸侯,蓋亦阖閣之定計,而任将者審也。
作戰第二 言欲戰必先筭其賞,務因糧于敵。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驷,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裡饋糧,内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
夫鈍兵挫銳,屈力殚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
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盡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
國之貧于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師者赓賣,貴賣則百姓财竭。
财竭則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虛于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車罷馬,甲胄于矢,戟楯矛橹,丘牛大車,十去其六。
故智将務食于敵,食敵一鐘,當吾二十鐘;??杆一石,當吾二十石。
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
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故兵貴勝,不貴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篇中屢言久役之害,此周宣王時,六軍之士有呼祈父而怨者,蓋司馬之不知兵也。
謀攻第三 此言攻伐以謀取勝為上。
孫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為不得巳。
修橹??辒,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巳。
将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
此謀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夫将者,國之輔也。
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不知三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三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
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
則軍士惑矣。
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
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
引勝。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與戰,不可以與戰者勝,識衆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将能而君不禦者勝。
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巳,百戰不殆。
不知彼而知巳,一勝一負;不知巳,不知彼,每戰必敗。
篇中武言非戰非攻,非久,美矣。
至其伐楚,鞭平王屍,暴師露衆,卒不能取。
語曰: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諒哉! 軍形第四 兩軍之形,我動則彼。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不可勝在巳,可勝在敵。
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
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
守則不足,攻則有餘。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見勝不過衆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
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
古之所謂善戰者,勝于易勝者也。
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
不忒者,其所措勝,勝已敗者也。
故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
故勝兵若以镒稱铢,敗兵若以铢稱镒。
勝者之戰,若決積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軍形捷若轉圜,必及敵形之未成而勝之斯易。
孫子所謂力不足而守,力有餘而攻,則俱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一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