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子六篇
關燈
小
中
大
起對曰:此謂谷戰,雖衆不用,募吾材士,與敵相當,輕足利兵,以為前行,分車列騎,隐于四方,相去數裡,無見其兵。
敵。
必堅陳,進退不敢。
于是出旌列旆,行出山外營之,敵人必懼,車騎挑之,勿令得休。
此谷戰之法也。
武侯問曰:吾與敵相遇大水之澤,傾輪沒轅,水薄車騎,舟楫不設,進退不得,為之奈何?起對曰:此謂水戰,無用車騎。
且留其傍,登高四望,必得水情,知其廣狹,盡其淺深,乃可為奇以勝之。
敵若絕水,半渡而薄之。
武侯問曰:天久連雨,馬陷車止,四面受敵,三軍驚駭,為之奈何?起對曰:凡用車者,陰濕則停,陽燥則起,經高賤下,馳其強車,若進若止,必從其道;敵人若起,必逐其迹。
武侯問曰:暴寇卒來,掠吾田野,取吾牛馬,則如之何?起對曰:暴寇之來,必慮其強,善守勿應,彼将暮去,其裝必重,其心必恐,還退務速,必有不屬,追而擊之,其兵可覆。
吳子曰:凡攻敵圍城之道,城邑既破,各入其宮,禦其祿秩,收其器物。
軍之所至,無刊其木,發其屋,取其粟,殺其六畜,燔其積聚,示民無殘心。
其有請降,許而安之。
張雎陽日:行兵如雲合鳥集,變态不常,即數步之問,勢有同異,臨機應卒,呼吸之際,蓋難言之矣。
觀起之數對,如示諸掌,各中窾會。
語雲: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諒哉! 勵士第六 北篇言明賞功以勵衆士。
武侯問曰:嚴刑明賞,足以勝乎?起對曰:嚴明之事,臣不能悉。
雖然,非所恃也。
夫發号布令而人樂聞,興師動衆而人樂戰,交兵接刃而人樂死。
此三者,人主之所恃也。
武侯曰:緻之奈何?對曰:君舉有功而進飨之,無功而勵之。
于是武侯設坐廟庭,為三行飨士大夫。
上功坐前行,肴席兼。
重器上牢,次功坐中行肴席,器差減,無功,坐後行肴席,無重器。
飨畢而出。
又頒賜有功者父母妻子于廟門外,亦以功為差。
有死事之家,歲使使者勞賜其父母,著不忘于心。
行之三年,秦人興師,臨于西河,魏士聞之,不待吏令,介胄而奮擊之者以數萬。
武侯召吳起而謂曰:子前日之教行矣。
起對曰:臣聞人有短長,氣有盛衰。
君試發無功者五萬人,臣請率以當之,脫其不勝,取笑于諸侯,失權于天下矣。
今使一死賊伏于曠野,千人追之,莫不枭視狼顧。
何者?恐其暴起害巳也,是以一人投命,足懼千夫。
今臣以五萬之衆,而為一死賊,率以讨之,固難敵矣。
于是武侯從之,兼車五百乘,騎三千匹,而破秦五十萬衆,此勵士之功也。
先戰一日,吳起令三軍曰:諸吏士當從受敵車騎與徒。
若車不得車,騎不得騎,徒不得徒,雖破軍,皆無功。
故戰之日,其令不煩,而威震天下。
大都兵之集也,多不逞之徒,其氣咆哮而難制,其心頑犷而弗馴。
苟非行賞以結其心,示罰以勵其氣,則百萬熊罴,铮铮狡狡,安能為我川命哉?信乎軍政之不可一日不講也。
兵垣跋 常觀用兵寔有機烏,機者之,天之秘也。
一淺于儈符,而黃帝有版泉之我;再淺于素書,而子房以之滅項誅秦氏婚譚兵策,奇制勝競,小在孫吳百始。
姜信儈約,素也之逗漏,天機神妙。
吳江也藿食山中,守支德寇,你抽架上,孫吳,時一展之,而子座森污,法制具備。
中間轉變出奇,法與陰符暗合,素書捺得。
噫!吾乃知兵機之妙。
會名今之治兵者,于兩家之書,人袖一編,食,相與頭頭磚徕究競投,未也,窺焉兮一矧火丁之也,玄雪七私,自非天控作轉以望之沉水入火之人引。
因手輯法徧,而付以舌海國治,量為六卷,存之逢中,以傳知兵者後。
兵機之為在告。
萬曆屠維恊治之歲正月朝 故郭臧憖循晉升後 跋語 嘗聞兵,兇器也,善為國者不師;戰,危事也,善師者不陣。
雖然,疆場有守禦之備,安能廢之?故夫矢揚刃飛,摧鋒陷陣,斷死于前者,不責之書生,而責之武士;知彼知已,策奇制勝,百不失一者,又不責之武士,而責之知兵。
一旦虜騎薄我城下,烽火相接,不遑甯處,乃始讨軍實而申警之,其又奚及?若乃疆場晏如,民不知兵,不惟文士僅曉篇章,且武臣盡弢戈戟,即胡虜無百年之運,而邊塞有旦夕之虞,其又誰咎?頃之,胡兒飲馬,遼大邊事,曰非欲求衛霍者流,深犁虜庭,封狼居胥,難其人矣。
小子不敏,不能請纓阙下,系單于頸,而目睹孔亟,每為中夜起舞,恨提刀躍馬,勢所不能也。
曾于先渭陽晉叔氏手受諸編,曰陰符素書,次之,兼輯孫吳,彙為四編。
憶昔軒轅氏擒蚩尤,甾侯輔赤帝,自非神人親授秘誠,洞悉兵機,吾未見其能也。
知兵如孫吳,司馬子長已詳言之,不多置喙。
從來治兵,每々援此策勝。
況今羽檄交馳,烽煙未熄,兜鍪家能鈎鋒鑄??,不一援枹鼓于軍門摩。
若夫許恭襄以世澤籌邊務,梅林公以雄才靖海氛。
數十年來,邀境無塵,海潮印月,至今閱邊海圖,論形勢,昭然利病具見,二公之為國謀,甯遜于為家謀、為身謀也。
遼陽以北,實可寒心,東南一帶,焉保其不蹑我後而狡焉啟疆哉?因附邊海圖論于後,使留心國事者,洞兵桡,曉兵法,矚兵形,以稍抒目前緩急之用,亦草茅之士所深願也。
謹以災木俟之知者。
天啟元年重光作噩之歲夏日。
苕上布衣闵聲謹跋。
兵垣四編九邊
敵。
必堅陳,進退不敢。
于是出旌列旆,行出山外營之,敵人必懼,車騎挑之,勿令得休。
此谷戰之法也。
武侯問曰:吾與敵相遇大水之澤,傾輪沒轅,水薄車騎,舟楫不設,進退不得,為之奈何?起對曰:此謂水戰,無用車騎。
且留其傍,登高四望,必得水情,知其廣狹,盡其淺深,乃可為奇以勝之。
敵若絕水,半渡而薄之。
武侯問曰:天久連雨,馬陷車止,四面受敵,三軍驚駭,為之奈何?起對曰:凡用車者,陰濕則停,陽燥則起,經高賤下,馳其強車,若進若止,必從其道;敵人若起,必逐其迹。
武侯問曰:暴寇卒來,掠吾田野,取吾牛馬,則如之何?起對曰:暴寇之來,必慮其強,善守勿應,彼将暮去,其裝必重,其心必恐,還退務速,必有不屬,追而擊之,其兵可覆。
吳子曰:凡攻敵圍城之道,城邑既破,各入其宮,禦其祿秩,收其器物。
軍之所至,無刊其木,發其屋,取其粟,殺其六畜,燔其積聚,示民無殘心。
其有請降,許而安之。
張雎陽日:行兵如雲合鳥集,變态不常,即數步之問,勢有同異,臨機應卒,呼吸之際,蓋難言之矣。
觀起之數對,如示諸掌,各中窾會。
語雲: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諒哉! 勵士第六 北篇言明賞功以勵衆士。
武侯問曰:嚴刑明賞,足以勝乎?起對曰:嚴明之事,臣不能悉。
雖然,非所恃也。
夫發号布令而人樂聞,興師動衆而人樂戰,交兵接刃而人樂死。
此三者,人主之所恃也。
武侯曰:緻之奈何?對曰:君舉有功而進飨之,無功而勵之。
于是武侯設坐廟庭,為三行飨士大夫。
上功坐前行,肴席兼。
重器上牢,次功坐中行肴席,器差減,無功,坐後行肴席,無重器。
飨畢而出。
又頒賜有功者父母妻子于廟門外,亦以功為差。
有死事之家,歲使使者勞賜其父母,著不忘于心。
行之三年,秦人興師,臨于西河,魏士聞之,不待吏令,介胄而奮擊之者以數萬。
武侯召吳起而謂曰:子前日之教行矣。
起對曰:臣聞人有短長,氣有盛衰。
君試發無功者五萬人,臣請率以當之,脫其不勝,取笑于諸侯,失權于天下矣。
今使一死賊伏于曠野,千人追之,莫不枭視狼顧。
何者?恐其暴起害巳也,是以一人投命,足懼千夫。
今臣以五萬之衆,而為一死賊,率以讨之,固難敵矣。
于是武侯從之,兼車五百乘,騎三千匹,而破秦五十萬衆,此勵士之功也。
先戰一日,吳起令三軍曰:諸吏士當從受敵車騎與徒。
若車不得車,騎不得騎,徒不得徒,雖破軍,皆無功。
故戰之日,其令不煩,而威震天下。
大都兵之集也,多不逞之徒,其氣咆哮而難制,其心頑犷而弗馴。
苟非行賞以結其心,示罰以勵其氣,則百萬熊罴,铮铮狡狡,安能為我川命哉?信乎軍政之不可一日不講也。
兵垣跋 常觀用兵寔有機烏,機者之,天之秘也。
一淺于儈符,而黃帝有版泉之我;再淺于素書,而子房以之滅項誅秦氏婚譚兵策,奇制勝競,小在孫吳百始。
姜信儈約,素也之逗漏,天機神妙。
吳江也藿食山中,守支德寇,你抽架上,孫吳,時一展之,而子座森污,法制具備。
中間轉變出奇,法與陰符暗合,素書捺得。
噫!吾乃知兵機之妙。
會名今之治兵者,于兩家之書,人袖一編,食,相與頭頭磚徕究競投,未也,窺焉兮一矧火丁之也,玄雪七私,自非天控作轉以望之沉水入火之人引。
因手輯法徧,而付以舌海國治,量為六卷,存之逢中,以傳知兵者後。
兵機之為在告。
萬曆屠維恊治之歲正月朝 故郭臧憖循晉升後 跋語 嘗聞兵,兇器也,善為國者不師;戰,危事也,善師者不陣。
雖然,疆場有守禦之備,安能廢之?故夫矢揚刃飛,摧鋒陷陣,斷死于前者,不責之書生,而責之武士;知彼知已,策奇制勝,百不失一者,又不責之武士,而責之知兵。
一旦虜騎薄我城下,烽火相接,不遑甯處,乃始讨軍實而申警之,其又奚及?若乃疆場晏如,民不知兵,不惟文士僅曉篇章,且武臣盡弢戈戟,即胡虜無百年之運,而邊塞有旦夕之虞,其又誰咎?頃之,胡兒飲馬,遼大邊事,曰非欲求衛霍者流,深犁虜庭,封狼居胥,難其人矣。
小子不敏,不能請纓阙下,系單于頸,而目睹孔亟,每為中夜起舞,恨提刀躍馬,勢所不能也。
曾于先渭陽晉叔氏手受諸編,曰陰符素書,次之,兼輯孫吳,彙為四編。
憶昔軒轅氏擒蚩尤,甾侯輔赤帝,自非神人親授秘誠,洞悉兵機,吾未見其能也。
知兵如孫吳,司馬子長已詳言之,不多置喙。
從來治兵,每々援此策勝。
況今羽檄交馳,烽煙未熄,兜鍪家能鈎鋒鑄??,不一援枹鼓于軍門摩。
若夫許恭襄以世澤籌邊務,梅林公以雄才靖海氛。
數十年來,邀境無塵,海潮印月,至今閱邊海圖,論形勢,昭然利病具見,二公之為國謀,甯遜于為家謀、為身謀也。
遼陽以北,實可寒心,東南一帶,焉保其不蹑我後而狡焉啟疆哉?因附邊海圖論于後,使留心國事者,洞兵桡,曉兵法,矚兵形,以稍抒目前緩急之用,亦草茅之士所深願也。
謹以災木俟之知者。
天啟元年重光作噩之歲夏日。
苕上布衣闵聲謹跋。
兵垣四編九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