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藝術的創造(一):想象與靈感

關燈
就把全書綱要想好。

    他一口氣把它寫完,然後把稿子複閱一遍,自己覺得很詫異,因為他絲毫沒有費力。

    他說:“這部小冊子好像是一個患睡行症的人在無意識之中寫成的。

    ” 靈感之來往往出于作者自己的意料之外,作品已經創造成功了,他才發現自己又創造了一件作品。

    雕刻家羅丹作《流浪的猶太人》的經過便是如此。

    他在《回想錄》裡說:“有一天我整天都在工作,到傍晚時正寫完一章書,猛然間發現紙上畫了這麼一個猶太人,我自己也不知道他是怎樣畫成的,或是為什麼要去畫他。

    可是我的那件作品全體便已具形于此了。

    ” 有時苦心搜索而不能得的,在無意中得到靈感,頓時尋求許久的意象便湧上心頭。

    音樂家柏遼茲(Berlioz)替貝朗瑞(Beranger)的《五月五日》詩譜樂曲,譜到收尾的疊句:“可憐的兵士,我終于要再見法蘭西”時,猛然停住,再三思索,終于想不出一段樂調來傳這疊句的情思。

    過了兩年,他遊羅馬,有一天失足落下河去,遇救沒有淹死,爬出水時口裡所唱的一段樂調,就是兩年之前再三搜索而不能得的。

     從這幾個實例看,靈感有兩個重要的特征。

    第一,它是突如其來的。

    我們在表面尋不出預備的痕迹,它往往出于作者自己的意料之外。

    根據靈感的作品大半都成得極快。

    第二,它是不由自主的。

    希望它來時它偏不來,沒有期待它來時,它卻蓦然出現。

    作者在得靈感時常超過自己平素的能力。

    平素他所不能做到的在靈感中他可以輕易地做到。

    憑借靈感的作品往往比純恃藝術手腕的作品價值較高。

     因為靈感有這兩種特征,古時學者大半都把它看作神的啟示。

    在靈感之中仿佛有神憑附作者的軀體,暗中在醞釀他的情思,驅遣他的手腕。

    作者對于得自靈感的作品隻是坐享其成,這種信仰是很普遍的。

    古希臘人以為各種文藝都有一個女神(muse)主宰。

    在原始社會中,詩人大半就是預言者,他是代天傳旨的。

    西方詩人作史詩,在開章中往往有一段照例的招邀詩神的話。

    中國文學家也有“下筆如有神助”之說。

    相傳江淹有一夜夢見郭璞向他說:“吾有筆在卿處多年,可以見還”,他探懷中得一枝五色筆,便還給郭璞。

    他以後作詩,就絕無美句。

    這也是相信天才由于神鬼的憑借。

     但是在科學界中這種神秘的解釋已經不能成立了。

    依近代心理學家說,靈感大半是由于在潛意識中所醞釀成的東西猛然湧現于意識。

    我們最好擇幾種類似靈感的潛意識現象來研究一番,然後拿它們來比較靈感,就可以見出靈感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了(“潛意識”和弗洛伊德所說的“隐意識”不同,詳拙著《變态心理學》)。

     人于意識之外,還有潛意識,潛意識也可以作想象思考的活動,這是近代心理學上已成立的事實。

    最顯著的例子是“自動書寫”(automaticwriting)。

    有一種病人在專心做一件事或是和人談話時,你擺一管筆在他的手裡,同時用針刺他的麻木的部分,他意識中雖沒有痛感,而手則在描寫被針刺的經驗。

    催眠狀态也很相類似。

    受催眠者的言動和在醒時的言動往往不同。

    在醒時沒有膂力,在催眠中他可以舉起平時所不能舉起的重量。

    在催眠中他忘記催眠前的經驗,在催眠後他又忘記催眠中的經驗。

    “後催眠的暗示”更加奇怪。

    你吩咐受催眠者在醒後某時某刻做一件事,他醒後雖然記不起你所吩咐的話,到了時刻卻不由自主地無意地把你所吩咐的事做得一字不差。

    從這些事實看,可見一個人可以有兩重或多重人格。

    在意識中他呈現一種人格,在潛意識中他又呈現另一種人格。

    受催眠者和患睡行症者的潛意識往往可以湧上浮面來,把意識完全遮蔽住,于是有“人格的交替”。

    詹姆斯舉過一個例子:一個人跌下火車之後,把原來的經驗都忘記,在一個鎮市上做了幾個月的小生意。

    有一天他忽然醒過來,發現身旁事物都不是習見的,才自疑何以走到這麼一個地方。

    旁人告訴他說他在那裡做過幾個月的小生意,他絕對不肯相信。

    他在做小生意時,就專靠潛意識的活動。

     靈感和這種潛意識的活動是屬于一類的,所不同者在“人格的交替”中潛意識完全把意識遮蔽住,在靈感中潛意識所醞釀成的意象湧現于意識中,而意識仍舊存在。

    至于潛意識的活動是否與意識的活動相同,想象的進行在潛意識中和在意識中是否遵照同一原理,心理學家對于這種問題還沒有定見,弗洛伊德派學者的“壓抑說”和法國變态心理學者的“分裂說”都各有難點(詳見拙著《變态心理學》)。

    不過有兩點我們是可以斷定的。

    第一,潛意識的活動大半仍依聯想作用。

    在潛意識中聯想不受意識和理性的節制,活動更較自由,所以潛意識的想象比意識的想象更豐富,在意識中所搜索不得的往往可以在潛意識中醞釀成功。

    不過因為缺乏理性的節制,潛意識的想象也往往較錯亂無章。

    所以潛意識所醞釀成的須經過意識的潤飾,才能成為完美的作品。

    第二,在潛意識中,情感的支配力較在意識中更大,這也是因為理智弛懈的緣故。

    潛意識估定價值的标準也全是情感。

    意識所認為微細的東西如果帶有濃厚的情感,在潛意識中可以占極重要的地位。

    創作受情感的影響大半都在潛意識中。

    弗洛伊德以為文藝是慰情洩欲的東西,就潛意識說,這話頗近于真理。

     靈感既起于潛意識的醞釀,所以雖似突如其來,卻不是毫無預備。

    比如上文所說的歌德寫《少年維特之煩惱》的例子中就很容易見出預備的痕迹。

    他自己鐘愛夏綠蒂,久萌念自殺。

    他自己的經驗恰如他在書中所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