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藝術的創造(一):想象與靈感
關燈
小
中
大
,“樹搖幽鳥夢,螢入定僧衣”,都是兩種不同的意象因情感的調協而形成整體的。
文藝作品都是把一種心情寄托在一個或數個意象裡,所以克羅齊以為凡是藝術都是抒情的。
意象要恰能傳出情感,才是上品。
意象可剽竊而情感則不能假托。
前人由真情感所發出的美意象,經過後人沿用,便變成俗濫浮靡,就是有意象而無情感的緣故。
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境界,便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情感,傳達情感的語言意象也就不能一緻。
嚴格地說,這個人所用的語言和意象沒有第二個人可以沿用,沿用便是偷懶說謊。
所以“拟古”“用典”“集句”“用陳語”在藝術上都是毛病。
江淹拟陶淵明《歸田園居》詩在拟詩中算是最上品,仍遠遜原作。
辛稼軒詞好用陳語,例如《秋水觀》一首長詞大半用莊子語,這種作品隻能說是文字的遊戲,決不是藝術。
“武帝植蜀柳于靈和殿前,常曰:‘此柳風流可愛,似張緒當年’”,幾句散文本極富詩意。
王漁洋在《秋柳》裡引用這個典故造成“靈和殿裡昔人稀”的句子,便索然無味。
江淹、辛稼軒和王漁洋都本是很大的詩人,尚且不免蹈這些毛病,下此書蠹詞匠的堆砌典故,更不足談了。
創造藝術是一件煞費心血的事,又不能裨益實用生活,許多藝術家都以窮困終身,何以追求藝術者仍絡繹不絕呢?這就由于藝術是一種情感的需要。
真正藝術家心中都有不得不說的苦楚。
如果可以不說而勉強尋話說,那就是無病呻吟。
音樂家貝多芬有一個時代以人世為苦,煩悶想自殺,因為胸中蘊藉沒有洩盡,所以隐忍不死。
司馬遷受腐刑後,也常說他所以忍辱不死者是為着完成他的《史記》。
饑寒可忍,垢辱可忍,煩惱可忍,一切可擺脫,獨有藝術不能擺脫。
藝術家的胸襟大半如此。
他所以不能放棄藝術者,就因為受情感的驅迫。
人有情感自然要發洩,歡喜必形諸笑,悲痛必形諸哭。
倘若心中有情感要勉強壓住隐起,那就是打斷生機的流露。
苦樂都是從生機的郁暢得來的。
“舒暢”就是快樂,“抑郁”就是痛苦。
文藝是表現情感的,就是幫助人得到舒暢而免除抑郁的一種方劑。
歌德在二十三歲時曾鐘愛一位已許過人的女子,煩悶無計排解,正謀自殺,忽然聽到耶路撒冷為失戀而自殺的消息,他拿自己的遭遇體驗那位少年的悲劇,就想象出一部作品出來了。
他自己說過:“這個消息對于我仿佛是黑暗中一線光明,我立刻就把《少年維特之煩惱》的綱要想好。
”他埋頭兩個星期,把書寫成,于是他的自殺的念頭才打消。
文藝發洩情感的功用在這個例子中最易見出了。
從亞理斯多德到 弗洛伊德,許多學者都以為文藝對于情感有“淨化”(catharsis)的效驗,就是說情感不發洩對于心身都有壞影響,一經發洩,這種壞影響便被“淨化”不複為祟。
歌德寫《少年維特之煩惱》的經過便是一個好例。
文藝是一種慰情的工具,所以都帶有幾分理想化。
藝術家不滿意于現實世界,才想象出一種理想世界來彌補現實世界的缺陷。
這個普遍的事實就是弗洛伊德派學說的根據,不過他們把缺陷和彌補都看成性欲的,未免過于偏狹。
依他們看,文藝都是欲望的“升華”(sublimation),把鼓動低等欲望的潛力(叫作“來比多”[libido],大半是屬于性欲的)移來鼓動較高尚的情緒。
文藝像夢一樣,用處在使欲望得到化裝的滿足。
它可以說是性欲的象征。
最早的文藝是神話,它就是原始社會的公共欲望的表現。
人類在潛意識中早有弑父娶母的欲望。
希臘俄狄浦斯的故事就是這種欲望的象征。
許多神話都與“俄狄浦斯情意綜”(Oedipuscomplex)有關系,所以其中主要人物大半都有母無父。
姜嫄履大人迹而生後稷,孔子之母禱于尼丘而生孔子,聖馬利亞禀神意而生耶稣,都是著例。
近代文藝中性欲的色彩尤其濃厚。
例如屠格涅夫曾迷戀一個很庸俗的歌女,在小說中于是寫出許多戀愛革命家的有理想和熱情的女子,就是在文藝中求缺陷的彌補。
弗洛伊德的這番話自然也有一番真理,不過缺陷和彌補都不必像他所說的全在性欲方面。
欲望升華說的最大缺點在隻能解釋文藝的動機,而不能解釋文藝的形式美。
我們在第二章已經說過,生糙的情感是無濟于事的。
藝術家之所以為藝術家不僅在有深厚的情感(因為隻有深厚的情感不一定能表現于藝術),而尤在能把情感表現出來。
他的創造要根據情感,而在創造的一頃刻中卻不能同時在這種情感中過活,一定要把它加以客觀化,使它成為一種意象。
他自己對于這個情感一定要變成一個站在客位的觀賞者,然後才可以得到形式的完美。
三 理智的和情感的兩種成分都是意識所能察覺的,但是創造的想象還有意識所不能察覺的成分,這就是通常所謂“靈感”(inspiration)。
藝術須賴靈感,這是古今中外的共同信仰。
柏拉圖在《斐德若篇》對話裡說: 有一種迷狂症是詩神激動起來的。
她憑附一個心靈純樸的人,鼓動他的狂熱,喚起詩的節奏,使他歌詠古英雄的豐功偉業來教導後人。
無論是誰,如果沒有這種詩人的狂熱而去敲詩神的門,他盡管有極高明的藝術手腕,詩神也永遠不讓他升堂入室。
柏拉圖所謂“詩人的狂熱”就是靈感。
依他說,靈感是神的啟示,比藝術手腕還更重要。
藝術家在得到靈感時,常不費心血,就可以寫出完美的作品。
歌德著《少年維特之煩惱》的經過,便是靈感的好例。
他自己說聽到耶路撒冷自殺的消息,仿佛突然見到一道光在眼前過,立刻
文藝作品都是把一種心情寄托在一個或數個意象裡,所以克羅齊以為凡是藝術都是抒情的。
意象要恰能傳出情感,才是上品。
意象可剽竊而情感則不能假托。
前人由真情感所發出的美意象,經過後人沿用,便變成俗濫浮靡,就是有意象而無情感的緣故。
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境界,便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情感,傳達情感的語言意象也就不能一緻。
嚴格地說,這個人所用的語言和意象沒有第二個人可以沿用,沿用便是偷懶說謊。
所以“拟古”“用典”“集句”“用陳語”在藝術上都是毛病。
江淹拟陶淵明《歸田園居》詩在拟詩中算是最上品,仍遠遜原作。
辛稼軒詞好用陳語,例如《秋水觀》一首長詞大半用莊子語,這種作品隻能說是文字的遊戲,決不是藝術。
“武帝植蜀柳于靈和殿前,常曰:‘此柳風流可愛,似張緒當年’”,幾句散文本極富詩意。
王漁洋在《秋柳》裡引用這個典故造成“靈和殿裡昔人稀”的句子,便索然無味。
江淹、辛稼軒和王漁洋都本是很大的詩人,尚且不免蹈這些毛病,下此書蠹詞匠的堆砌典故,更不足談了。
創造藝術是一件煞費心血的事,又不能裨益實用生活,許多藝術家都以窮困終身,何以追求藝術者仍絡繹不絕呢?這就由于藝術是一種情感的需要。
真正藝術家心中都有不得不說的苦楚。
如果可以不說而勉強尋話說,那就是無病呻吟。
音樂家貝多芬有一個時代以人世為苦,煩悶想自殺,因為胸中蘊藉沒有洩盡,所以隐忍不死。
司馬遷受腐刑後,也常說他所以忍辱不死者是為着完成他的《史記》。
饑寒可忍,垢辱可忍,煩惱可忍,一切可擺脫,獨有藝術不能擺脫。
藝術家的胸襟大半如此。
他所以不能放棄藝術者,就因為受情感的驅迫。
人有情感自然要發洩,歡喜必形諸笑,悲痛必形諸哭。
倘若心中有情感要勉強壓住隐起,那就是打斷生機的流露。
苦樂都是從生機的郁暢得來的。
“舒暢”就是快樂,“抑郁”就是痛苦。
文藝是表現情感的,就是幫助人得到舒暢而免除抑郁的一種方劑。
歌德在二十三歲時曾鐘愛一位已許過人的女子,煩悶無計排解,正謀自殺,忽然聽到耶路撒冷為失戀而自殺的消息,他拿自己的遭遇體驗那位少年的悲劇,就想象出一部作品出來了。
他自己說過:“這個消息對于我仿佛是黑暗中一線光明,我立刻就把《少年維特之煩惱》的綱要想好。
”他埋頭兩個星期,把書寫成,于是他的自殺的念頭才打消。
文藝發洩情感的功用在這個例子中最易見出了。
從亞理斯多德到 弗洛伊德,許多學者都以為文藝對于情感有“淨化”(catharsis)的效驗,就是說情感不發洩對于心身都有壞影響,一經發洩,這種壞影響便被“淨化”不複為祟。
歌德寫《少年維特之煩惱》的經過便是一個好例。
文藝是一種慰情的工具,所以都帶有幾分理想化。
藝術家不滿意于現實世界,才想象出一種理想世界來彌補現實世界的缺陷。
這個普遍的事實就是弗洛伊德派學說的根據,不過他們把缺陷和彌補都看成性欲的,未免過于偏狹。
依他們看,文藝都是欲望的“升華”(sublimation),把鼓動低等欲望的潛力(叫作“來比多”[libido],大半是屬于性欲的)移來鼓動較高尚的情緒。
文藝像夢一樣,用處在使欲望得到化裝的滿足。
它可以說是性欲的象征。
最早的文藝是神話,它就是原始社會的公共欲望的表現。
人類在潛意識中早有弑父娶母的欲望。
希臘俄狄浦斯的故事就是這種欲望的象征。
許多神話都與“俄狄浦斯情意綜”(Oedipuscomplex)有關系,所以其中主要人物大半都有母無父。
姜嫄履大人迹而生後稷,孔子之母禱于尼丘而生孔子,聖馬利亞禀神意而生耶稣,都是著例。
近代文藝中性欲的色彩尤其濃厚。
例如屠格涅夫曾迷戀一個很庸俗的歌女,在小說中于是寫出許多戀愛革命家的有理想和熱情的女子,就是在文藝中求缺陷的彌補。
弗洛伊德的這番話自然也有一番真理,不過缺陷和彌補都不必像他所說的全在性欲方面。
欲望升華說的最大缺點在隻能解釋文藝的動機,而不能解釋文藝的形式美。
我們在第二章已經說過,生糙的情感是無濟于事的。
藝術家之所以為藝術家不僅在有深厚的情感(因為隻有深厚的情感不一定能表現于藝術),而尤在能把情感表現出來。
他的創造要根據情感,而在創造的一頃刻中卻不能同時在這種情感中過活,一定要把它加以客觀化,使它成為一種意象。
他自己對于這個情感一定要變成一個站在客位的觀賞者,然後才可以得到形式的完美。
三 理智的和情感的兩種成分都是意識所能察覺的,但是創造的想象還有意識所不能察覺的成分,這就是通常所謂“靈感”(inspiration)。
藝術須賴靈感,這是古今中外的共同信仰。
柏拉圖在《斐德若篇》對話裡說: 有一種迷狂症是詩神激動起來的。
她憑附一個心靈純樸的人,鼓動他的狂熱,喚起詩的節奏,使他歌詠古英雄的豐功偉業來教導後人。
無論是誰,如果沒有這種詩人的狂熱而去敲詩神的門,他盡管有極高明的藝術手腕,詩神也永遠不讓他升堂入室。
柏拉圖所謂“詩人的狂熱”就是靈感。
依他說,靈感是神的啟示,比藝術手腕還更重要。
藝術家在得到靈感時,常不費心血,就可以寫出完美的作品。
歌德著《少年維特之煩惱》的經過,便是靈感的好例。
他自己說聽到耶路撒冷自殺的消息,仿佛突然見到一道光在眼前過,立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