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藝術的起源與遊戲
關燈
小
中
大
一
我們在分析美感經驗時,特别着重形象的直覺不帶實用目的一層道理。
欣賞和創造既都要和實際人生中保持一種“距離”,那麼藝術對于人生不是一種奢侈品麼?它的起源究應如何解釋呢? 第一個要點我們應先明白的就是藝術起源甚早,它并不是文化發達以後的産品。
據考古學者的研究,穴居野處的人便已經有藝術。
他們在洞壁所畫的獸像和他們日用的石器都是人類最古的藝術品。
兒童在個體生命史中和野蠻人在種族生命史中是相平行的。
在極幼稚的兒童中我們就可看出藝術的表現,例如抟土作像、架枝為屋、扮演成人以及歡喜聽故事等等,都常流露很豐富的想象和美感的情趣。
有一派學者并且進一步說,不但人類,就是冥頑的鳥獸便已有藝術的表現。
藝術就是語言,語言也就是藝術,它們都是表達情思的工具,所以鳥鳴獅吼就是詩歌和音樂的雛形,雀躍猴戲便是跳舞和戲劇的雛形。
從這些事實看,我們可以知道研究藝術的起源應該從研究野蠻人、兒童以及動物的活動入手。
近百年來學者對于這種研究頗費苦心,他們結論如何呢? 最流行的學說把藝術溯源到遊戲。
康德便已指出藝術和遊戲的類似。
詩人席勒在他的《美感教育書簡》裡把這個學說加以發揮。
在他看,藝術和遊戲同是不帶實用目的的自由活動,而這種活動則為過剩精力的表現。
造化的仁慈是無限的,它所賦予的精力不但可以使生物能應付生存競争的需要,還有餘裕使他們可以自由揮霍。
就生存競争的需要說,生物是受必然律支配的;就有過剩精力說,生物是自由的。
他說: 獅子在無饑餓之迫及、無敵獸可搏戰時,它的富裕的精力于是另尋出路,它于是在曠野中狂吼,把強悍的氣魄費在無所為而為的活動上面。
昆蟲在光天化日之中蠕蠕飛躍,隻是為着要表現生存的歡樂;鳥雀的和諧的歌聲也決不是饑寒的呼号。
這些現象中都顯然有自由的表現。
所謂自由雖非脫淨一切束縛,卻是脫淨固定的外來的束縛。
動物在工作時是迫于實際生活的需要,在遊戲時是過剩精力的流露,是洋溢的生命在驅遣它活動。
孔子所謂“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本是一句規範生活的格言。
席勒的主張頗相近,不過他的話是一種科學的解釋。
席勒的精力過剩說經過英國斯賓塞的發揮闡明,影響于是更大。
斯賓塞的新貢獻在拿生理學來解釋過剩精力的由來。
高等動物的營養物比較低等動物的豐富,它們無須費全副精力來保存生命,所以有過剩精力。
但是高等動物的過剩精力來源還不僅此。
它們要用多方的活動應付多方的需要,在某特殊活動進行時,其他活動就須休息,休息就是恢複和增長精力的機會。
因此,在高等動物中,精力常是供過于求。
這種過剩精力須求發洩,如果它沒有機會發洩于收實效的鄭重其事的活動,就發洩于無所為而為的模仿的活動。
例如兒童沒有建築的需要,可用于建築的精力無可發洩,才架枝抟土,作造屋的遊戲。
德國生物學家谷魯斯以為遊戲實在不能拿席勒、斯賓塞的精力過剩說來解釋。
如果遊戲完全由于過剩精力,則過剩精力發洩到無餘時,遊戲即應因之停止。
但是真正好遊戲的人和動物往往玩到精疲力竭時還不肯放手。
小貓抓住一個紙團就可以玩個幾點鐘。
終日埋頭苦費心思的學生到晚間對于一切事都沒有氣力去做,可是陪親友作牌戲,還是精神煥發。
從此可知過剩精力縱是遊戲的助力,也決不是它的主因。
遊戲的花樣随性别、年齡而差異,男孩的遊戲和女孩的遊戲不同,成年人的遊戲和幼童的遊戲不同,貓的遊戲和犬的遊戲又不同。
過剩精力說也無從解釋這些遊戲形式的差異。
把遊戲看作無目的的活動也是一種誤解,好遊戲者對于所作遊戲,都在想象中懸有固定的目的,許多遊戲如果不帶競争就沒有趣味,便是明證。
斯賓塞的遊戲模仿說也有毛病。
依他說,模仿建築就要根據在實際生活中所得的建築的經驗,這個意義的模仿雖是常見,但不能用來解釋兒童的遊戲。
兒童的遊戲活動都帶有幾分試驗性和創造性,很少根據自己的以往經驗。
因此,谷魯斯另提出一個學說來代替精力過剩說,它通常叫作“練習說”。
他以為遊戲并非無目的的活動,實在是生命工作的準備。
遊戲的目的就是把工作所要用的活動預先練習娴熟,所以遊戲的形式随動物種類而差異。
小貓戲紙團,是練習将來捕鼠;女孩抱木偶,是練習将來做母親。
遊戲就是學習,幼稚期是遊戲期也是學習期。
“動物并非因為幼稚才有遊戲,它實在因為要遊戲才有幼稚期。
”遊戲是根據一種普遍的本能而對于某種特殊的技藝預加練習。
生命的需要是多方的,應付需要的活動也應該是多方的。
如果每種活動都要有特殊本能做基礎,則有限的拘闆的本能難以應付無限的變動不居的環境。
有遊戲本能便可省去許多特殊本能,因為許多特殊活動都可以利用遊戲在幼稚期學習。
遊戲雖不像斯賓塞所說的全為模仿,卻與模仿相輔而行。
模仿也是一種普遍的本能,功用和遊戲也相似,都是利用普遍的本能預習特殊的技藝。
模仿必有榜樣,遊戲卻有時全憑沖動,貓戲捕鼠,犬戲搏擊,都不必有榜樣。
遊戲也有時利用模仿所得的活動,男孩戲營造,女孩戲育嬰,就帶有幾分模仿。
谷魯斯以為欣賞都帶有“内模仿”(詳見第四章)。
欣賞是以遊戲的态度暗地模仿所欣賞的事物,如果遊戲全為預習,何以在成年後遊戲仍不停止呢?遊戲是伴着快感的。
本能的滿足,激烈的活動,以及自覺能駕馭環境所生的自尊心,都是快感的來源。
兒童在遊戲中得到這許多快感,不肯放棄它們,所以到成年後仍然遊戲。
谷魯斯晚年又拿“發散說”(catharsis),來補充“練習說”。
本能的活動都帶有天然的情感。
本能可實現,附帶的情感便可自由發洩,否則情感淤積起來,就有礙身心的發展。
遊戲的功用就在使本能活動可實現,把可以為患的附帶的情緒發洩出,因而把它的壞影響加以“淨化”。
這一點頗值得注意,因為它和亞
欣賞和創造既都要和實際人生中保持一種“距離”,那麼藝術對于人生不是一種奢侈品麼?它的起源究應如何解釋呢? 第一個要點我們應先明白的就是藝術起源甚早,它并不是文化發達以後的産品。
據考古學者的研究,穴居野處的人便已經有藝術。
他們在洞壁所畫的獸像和他們日用的石器都是人類最古的藝術品。
兒童在個體生命史中和野蠻人在種族生命史中是相平行的。
在極幼稚的兒童中我們就可看出藝術的表現,例如抟土作像、架枝為屋、扮演成人以及歡喜聽故事等等,都常流露很豐富的想象和美感的情趣。
有一派學者并且進一步說,不但人類,就是冥頑的鳥獸便已有藝術的表現。
藝術就是語言,語言也就是藝術,它們都是表達情思的工具,所以鳥鳴獅吼就是詩歌和音樂的雛形,雀躍猴戲便是跳舞和戲劇的雛形。
從這些事實看,我們可以知道研究藝術的起源應該從研究野蠻人、兒童以及動物的活動入手。
近百年來學者對于這種研究頗費苦心,他們結論如何呢? 最流行的學說把藝術溯源到遊戲。
康德便已指出藝術和遊戲的類似。
詩人席勒在他的《美感教育書簡》裡把這個學說加以發揮。
在他看,藝術和遊戲同是不帶實用目的的自由活動,而這種活動則為過剩精力的表現。
造化的仁慈是無限的,它所賦予的精力不但可以使生物能應付生存競争的需要,還有餘裕使他們可以自由揮霍。
就生存競争的需要說,生物是受必然律支配的;就有過剩精力說,生物是自由的。
他說: 獅子在無饑餓之迫及、無敵獸可搏戰時,它的富裕的精力于是另尋出路,它于是在曠野中狂吼,把強悍的氣魄費在無所為而為的活動上面。
昆蟲在光天化日之中蠕蠕飛躍,隻是為着要表現生存的歡樂;鳥雀的和諧的歌聲也決不是饑寒的呼号。
這些現象中都顯然有自由的表現。
所謂自由雖非脫淨一切束縛,卻是脫淨固定的外來的束縛。
動物在工作時是迫于實際生活的需要,在遊戲時是過剩精力的流露,是洋溢的生命在驅遣它活動。
孔子所謂“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本是一句規範生活的格言。
席勒的主張頗相近,不過他的話是一種科學的解釋。
席勒的精力過剩說經過英國斯賓塞的發揮闡明,影響于是更大。
斯賓塞的新貢獻在拿生理學來解釋過剩精力的由來。
高等動物的營養物比較低等動物的豐富,它們無須費全副精力來保存生命,所以有過剩精力。
但是高等動物的過剩精力來源還不僅此。
它們要用多方的活動應付多方的需要,在某特殊活動進行時,其他活動就須休息,休息就是恢複和增長精力的機會。
因此,在高等動物中,精力常是供過于求。
這種過剩精力須求發洩,如果它沒有機會發洩于收實效的鄭重其事的活動,就發洩于無所為而為的模仿的活動。
例如兒童沒有建築的需要,可用于建築的精力無可發洩,才架枝抟土,作造屋的遊戲。
德國生物學家谷魯斯以為遊戲實在不能拿席勒、斯賓塞的精力過剩說來解釋。
如果遊戲完全由于過剩精力,則過剩精力發洩到無餘時,遊戲即應因之停止。
但是真正好遊戲的人和動物往往玩到精疲力竭時還不肯放手。
小貓抓住一個紙團就可以玩個幾點鐘。
終日埋頭苦費心思的學生到晚間對于一切事都沒有氣力去做,可是陪親友作牌戲,還是精神煥發。
從此可知過剩精力縱是遊戲的助力,也決不是它的主因。
遊戲的花樣随性别、年齡而差異,男孩的遊戲和女孩的遊戲不同,成年人的遊戲和幼童的遊戲不同,貓的遊戲和犬的遊戲又不同。
過剩精力說也無從解釋這些遊戲形式的差異。
把遊戲看作無目的的活動也是一種誤解,好遊戲者對于所作遊戲,都在想象中懸有固定的目的,許多遊戲如果不帶競争就沒有趣味,便是明證。
斯賓塞的遊戲模仿說也有毛病。
依他說,模仿建築就要根據在實際生活中所得的建築的經驗,這個意義的模仿雖是常見,但不能用來解釋兒童的遊戲。
兒童的遊戲活動都帶有幾分試驗性和創造性,很少根據自己的以往經驗。
因此,谷魯斯另提出一個學說來代替精力過剩說,它通常叫作“練習說”。
他以為遊戲并非無目的的活動,實在是生命工作的準備。
遊戲的目的就是把工作所要用的活動預先練習娴熟,所以遊戲的形式随動物種類而差異。
小貓戲紙團,是練習将來捕鼠;女孩抱木偶,是練習将來做母親。
遊戲就是學習,幼稚期是遊戲期也是學習期。
“動物并非因為幼稚才有遊戲,它實在因為要遊戲才有幼稚期。
”遊戲是根據一種普遍的本能而對于某種特殊的技藝預加練習。
生命的需要是多方的,應付需要的活動也應該是多方的。
如果每種活動都要有特殊本能做基礎,則有限的拘闆的本能難以應付無限的變動不居的環境。
有遊戲本能便可省去許多特殊本能,因為許多特殊活動都可以利用遊戲在幼稚期學習。
遊戲雖不像斯賓塞所說的全為模仿,卻與模仿相輔而行。
模仿也是一種普遍的本能,功用和遊戲也相似,都是利用普遍的本能預習特殊的技藝。
模仿必有榜樣,遊戲卻有時全憑沖動,貓戲捕鼠,犬戲搏擊,都不必有榜樣。
遊戲也有時利用模仿所得的活動,男孩戲營造,女孩戲育嬰,就帶有幾分模仿。
谷魯斯以為欣賞都帶有“内模仿”(詳見第四章)。
欣賞是以遊戲的态度暗地模仿所欣賞的事物,如果遊戲全為預習,何以在成年後遊戲仍不停止呢?遊戲是伴着快感的。
本能的滿足,激烈的活動,以及自覺能駕馭環境所生的自尊心,都是快感的來源。
兒童在遊戲中得到這許多快感,不肯放棄它們,所以到成年後仍然遊戲。
谷魯斯晚年又拿“發散說”(catharsis),來補充“練習說”。
本能的活動都帶有天然的情感。
本能可實現,附帶的情感便可自由發洩,否則情感淤積起來,就有礙身心的發展。
遊戲的功用就在使本能活動可實現,把可以為患的附帶的情緒發洩出,因而把它的壞影響加以“淨化”。
這一點頗值得注意,因為它和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