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自然美與自然醜

關燈
一 自然主義與理想主義的錯誤 在日常語言中“美”“醜”兩個字用來形容自然和用來形容藝術,簡直沒有分别。

    其實“自然美”和“自然醜”與“藝術美”和“藝術醜”應該分開來說。

    這種看法雖然與常識相沖突,但是要真正了解美的本質,我們必須把藝術的美醜和自然的美醜分清。

    本章先說自然美與自然醜的意義。

     “自然”(nature)的意義本來很混。

    假古典派學者以為自然就是“真理”或“人性”,蒲柏(Pope)說:“研究古人就是研究自然”,因為古人在他們的作品中已經把真理和人性表現得透辟無餘了。

    現在一般人把“自然”看成與“人”相對的,人以外的事物,如天地星辰、山川草木、鳥獸蟲魚之類,統稱為“自然”。

    有時“自然”與“人為”相對,人也歸在“自然”裡,人工所造作的就不是“自然”。

    但是這種意義也不十分精當,一片自然風景裡也可以包括城郭樓台在内。

    我們現在姑且用一個最概括的意義,說自然就是現實世界,凡是感官所接觸的實在的人和物都屬于自然。

     從來學者對于自然的态度可略分為兩種,“自然主義”(naturalism)和“理想主義”(idealism)(注意:這專就對于自然的态度而言,不是指藝術的作風,所以這裡所說的“自然主義”和法國小說家左拉所倡的“自然主義”是兩回事。

    我們這種用法的根據是法國美學家拉羅〔Lalo〕的《美學導言》)。

     自然主義起源比較近。

    各民族在原始時代對于自然都不很能欣賞。

    應用自然景物于藝術,似以中國為最早,不過真正愛好自然的風氣到陶潛、謝靈運的時代才逐漸普遍。

    《詩經》應用自然,和古代圖畫應用自然一樣,隻把它當背景或陪襯,所以大半屬于“興”,“興”就是從觀察自然而觸動關于人事的情感。

    從晉唐以後,因為詩人、畫家和僧侶的影響,贊美自然才變成一種風尚。

    在西方古代文藝作品中描寫自然景物的非常稀罕。

    西方人愛好自然,可以說從盧梭起,浪漫派作家又加以推波助瀾,于是“回到自然”的呼聲便日高一日。

     中國藝術家欣賞自然,和西方人欣賞自然似乎有一個重要的異點。

    中國人的“神”的觀念很淡薄,“自然”的觀念中雖偶雜有道家的神秘主義,但不甚濃厚。

    中國人對待自然是用樂天知足的态度,把自己放在自然裡面,覺得彼此尚能默契相安,所以引以為快。

    陶潛的“衆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諸句最能代表這種态度。

    西方人因為一千餘年的耶稣教的浸潤,“自然”和“神”兩種觀念常相混合。

    他們欣賞自然,都帶有幾分泛神主義的色彩。

    人和自然仿佛是對立的。

    自然帶着一種神秘性橫在人的眼前,人捧着一片宗教的虔誠向它頂禮。

    神是無處不在的,整個自然都是神的表現,所以它不會有什麼醜惡。

    在盧梭看,自然本來盡善盡美,有人于是有社會,有文化;有了社會和文化,醜惡就跟着來了。

    詩人華茲華斯也是這樣想。

    他在一首詩裡向書呆子們勸告:“站到光明裡來,讓自然做你的師保”,“自然所賦予的智慧是甜蜜的,好事的理智把事物意義弄得面目全非,我們用解剖去殘殺。

    ”這種泛神主義的自然觀決定了藝術家對于自然的态度。

    自然既是盡美盡善,最聰明的辦法就是模仿自然。

    “模仿自然”本是西方藝術史中一個很古老的理想,古希臘人的藝術的定義就是“模仿”,柏拉圖反對藝術,就因為它隻模仿感官世界。

    這種藝術觀在曆代都有攻擊者和擁護者。

    近代作家中擁護“藝術模仿自然”說者以羅斯金為最力。

    依他看,人工造作的東西無論如何精巧,都不能比得上自然。

    他說:“我從來沒有見過一座希臘女神的雕像,有一個血色鮮麗的英國姑娘的一半美。

    ”最自然的就是最常見的,最常見的就是最美的。

    “凡是美的線形都是從自然中最常見的線形抄襲來的。

    ”例如希臘有柱無牆平頂式的建築是模仿剪去枝葉的樹林,“哥特式”尖頂多雕飾的建築是模仿連枝帶葉的樹林,羅馬圓頂式的建築是模仿天空和地平線。

    因此,羅斯金勸建築家們到樹林裡去從自然研究建築原理。

    自然既已盡美,所以藝術家模仿自然,最忌以己意加以選擇。

    他說:“人在這個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