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文藝與道德(二):理論的建設
關燈
小
中
大
在曆史上文藝與道德的問題鬧了二千餘年之久,許多偉大的思想家和藝術家都卷入戰團,到今天還沒有得到一個結局。
這件事實固然顯出問題的繁難,同時也引起我們懷疑從前人讨論這問題的态度和方法都有很大的缺陷。
就态度說,他們都先很武斷地堅持一種信仰而後找理由來擁護它。
就方法說,他們對于文藝和道德的關系,不是籠統地肯定其存在,就是籠統地否認其存在。
其實就某種觀點看,文藝與道德密切相關,是不成問題的;就另一種觀點看,文藝與道德應該分開,也是不成問題的。
從前人的錯誤在沒有認清文藝和道德在哪幾方面有關系,在哪幾方面沒有關系,于是“文藝與道德有關”和“為文藝而文藝”兩說便成為永遠不可調和的沖突。
在本篇裡我們想平心靜氣地把這兩說衡量一下,看它們的長短所在,然後參較事實,仔細分析文藝與道德的關系,求出一個較可滿意的結論。
文藝寓道德教訓說在曆史上占勢力最長久,而在近代也最為人所唾棄。
它在種種方面都叫人不滿意。
第一,從心理學方面說,它根本誤解美感經驗。
在創造或欣賞的一頃刻中,我們心中隻有一個獨立自足的完整意象。
這種意象完全是想象的,我們不能拿評判實事實物的标準來評判它。
天上的一片雲或是園中的一朵花,在我們無所為而為地觀賞時,便自成一世界,既不能教忠教孝,也不能誨奸誨淫。
凡是藝術作品所表現的意象都是如此,它和實際人生是隔着一個距離的。
藝術的任務在忠實地表現人生,不在對于人生加以評價。
評價是倫理範圍裡的事,與藝術無直接關系。
從道德觀點看,《紅樓夢》裡的賈政比賈赦、尤三姐比尤二姐都較易博得同情;但是從藝術觀點看,他們應該等量齊觀,作者把他們都寫得盡情盡理。
我們欣賞賈赦、尤二姐以及西門慶、潘金蓮之類的人物,并非因為在道德上同情他們,乃是因為他們在藝術上是成功的作品。
其次,從哲學方面看,文藝寓道德教訓說根據的人生觀太狹隘。
人性本來是多方的,需要也是多方的。
人性中本有飲食欲,渴而無所飲,饑而無所食,固然是一種缺乏;人性中本有求知欲而沒有科學和哲學活動,本有美的嗜好而沒有藝術的活動,也未始不是一種缺乏。
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一種饑渴,精神上的饑渴。
柏拉圖和耶教徒把想象和情感看成人性中的危險物,想用理智把它們壓制下去。
它們能否受壓制還是一個問題,縱或能受壓制,也還是肅削一部分天性去培養另一部分天性,究竟不是一種理想的辦法。
健康的人生觀應該能容許多方面的調和的發展。
壓抑、剝削、摧殘,最多隻能造成畸形的發展,最後總不免流于褊狹虛僞。
我們細看曆史,就可以發現在一種文化興旺的時候,健康的人生觀和自由的藝術總是并行不悖,古希臘史詩和悲劇時代、中國的西漢和盛唐時代以及英國莎士比亞時代可以為證;一種文化到衰敗的時候,才有狹隘的道德觀和狹隘的“為藝術而藝術”主義出現,道德和文藝才互相沖突,結果不但道德隻存空殼,文藝也走入頹廢的路,古希臘三世紀以後,中國齊梁時代以及歐洲十九世紀後半期可以為證。
道德上有訓練,有修養,藝術上也有訓練,有修養。
這兩種修養都可以使人達到孔子所說的“思無邪”的境界。
從道德觀點說,“思無邪”是胸有把握,不至為邪念所引誘。
從藝術觀點說,它是專心緻志地無所為而為地欣賞一個孤立絕緣的意象,注意力不旁遷他涉。
一個人如果因看見内容涉及淫穢事迹的作品(如《西廂記》《紅樓夢》《金瓶梅》之類)而動淫欲,他不但是道德的罪人,對于藝術也是孽蠹。
我們對于一般人所斥為淫穢的作品可以持兩種态度:一種是索性不看它或是把它毀去,免得它引動邪欲凡念;一種是盡管看它,它淫而我不淫。
前者是“風帆不動,賢者心自動”,後者是“風帆雖動,賢者心不動”。
請問道德家,這兩種态度哪一種較合于道德的理想呢?從前怕藝術傷風敗俗而主張把它消滅或加以道德化的人們都不免是“風帆不動,賢者心自動”。
他們的心地本來不純潔,愈易引誘所以愈怕引誘,以為把引誘的來源割斷,就可以一清百清。
其實心術不正,什麼地方不是引誘?一個人要保持貞潔,不一定要做太監,做了太監,也不一定就能保持貞潔。
孔子究竟是一個修行有素的人,所以他删詩定樂時,肯把桑間濮上之音和清廟明堂之葉并存不廢。
“才不才亦各言其子”,淫不淫亦各言其志。
詩既在言志,我們就隻能看它言得是否入情入理,不應問“志”的本身何如。
情感自由和思想自由一樣,是不應受壓迫而且也不能受壓迫的。
文藝是情感的自由發展的區域。
情感的勢力實在比理智的更強大,所以文藝對于人的影響非常深廣。
道德家看到這種影響,往往用兩種方法來駕馭它。
第一種方法是利用。
在曆史上道德、宗教和政治都利用過文藝做宣傳品。
中國唐宋以後的古文家要用文載道,西方假古典派作者要借詩歌、戲劇作教訓的工具,結果是文藝走上很褊狹、陳腐、膚淺的路。
歐洲中世紀耶教徒要利用文藝宣傳宗教,結果到文藝複興時代,文藝變成解放精神、打破宗教束縛的主要的原動力。
法國大革命時代當局要利用文藝宣傳平等、自由,結果是文藝衰落。
以近代最偉大的騷動和改革做背景而沒有産生一種偉大的文藝作品,實在是一件可詫異惋惜的事。
據布呂納介(Brunetiere)的研究,法國革命時帶宣傳性的戲劇極發達,但是在當時轟動一時的劇本大半都平凡幼稚,現在已沒有一部值得我們注意。
據曆史的教訓看,利用文藝為宣傳工具隻有兩種結果,不是像中世
這件事實固然顯出問題的繁難,同時也引起我們懷疑從前人讨論這問題的态度和方法都有很大的缺陷。
就态度說,他們都先很武斷地堅持一種信仰而後找理由來擁護它。
就方法說,他們對于文藝和道德的關系,不是籠統地肯定其存在,就是籠統地否認其存在。
其實就某種觀點看,文藝與道德密切相關,是不成問題的;就另一種觀點看,文藝與道德應該分開,也是不成問題的。
從前人的錯誤在沒有認清文藝和道德在哪幾方面有關系,在哪幾方面沒有關系,于是“文藝與道德有關”和“為文藝而文藝”兩說便成為永遠不可調和的沖突。
在本篇裡我們想平心靜氣地把這兩說衡量一下,看它們的長短所在,然後參較事實,仔細分析文藝與道德的關系,求出一個較可滿意的結論。
文藝寓道德教訓說在曆史上占勢力最長久,而在近代也最為人所唾棄。
它在種種方面都叫人不滿意。
第一,從心理學方面說,它根本誤解美感經驗。
在創造或欣賞的一頃刻中,我們心中隻有一個獨立自足的完整意象。
這種意象完全是想象的,我們不能拿評判實事實物的标準來評判它。
天上的一片雲或是園中的一朵花,在我們無所為而為地觀賞時,便自成一世界,既不能教忠教孝,也不能誨奸誨淫。
凡是藝術作品所表現的意象都是如此,它和實際人生是隔着一個距離的。
藝術的任務在忠實地表現人生,不在對于人生加以評價。
評價是倫理範圍裡的事,與藝術無直接關系。
從道德觀點看,《紅樓夢》裡的賈政比賈赦、尤三姐比尤二姐都較易博得同情;但是從藝術觀點看,他們應該等量齊觀,作者把他們都寫得盡情盡理。
我們欣賞賈赦、尤二姐以及西門慶、潘金蓮之類的人物,并非因為在道德上同情他們,乃是因為他們在藝術上是成功的作品。
其次,從哲學方面看,文藝寓道德教訓說根據的人生觀太狹隘。
人性本來是多方的,需要也是多方的。
人性中本有飲食欲,渴而無所飲,饑而無所食,固然是一種缺乏;人性中本有求知欲而沒有科學和哲學活動,本有美的嗜好而沒有藝術的活動,也未始不是一種缺乏。
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一種饑渴,精神上的饑渴。
柏拉圖和耶教徒把想象和情感看成人性中的危險物,想用理智把它們壓制下去。
它們能否受壓制還是一個問題,縱或能受壓制,也還是肅削一部分天性去培養另一部分天性,究竟不是一種理想的辦法。
健康的人生觀應該能容許多方面的調和的發展。
壓抑、剝削、摧殘,最多隻能造成畸形的發展,最後總不免流于褊狹虛僞。
我們細看曆史,就可以發現在一種文化興旺的時候,健康的人生觀和自由的藝術總是并行不悖,古希臘史詩和悲劇時代、中國的西漢和盛唐時代以及英國莎士比亞時代可以為證;一種文化到衰敗的時候,才有狹隘的道德觀和狹隘的“為藝術而藝術”主義出現,道德和文藝才互相沖突,結果不但道德隻存空殼,文藝也走入頹廢的路,古希臘三世紀以後,中國齊梁時代以及歐洲十九世紀後半期可以為證。
道德上有訓練,有修養,藝術上也有訓練,有修養。
這兩種修養都可以使人達到孔子所說的“思無邪”的境界。
從道德觀點說,“思無邪”是胸有把握,不至為邪念所引誘。
從藝術觀點說,它是專心緻志地無所為而為地欣賞一個孤立絕緣的意象,注意力不旁遷他涉。
一個人如果因看見内容涉及淫穢事迹的作品(如《西廂記》《紅樓夢》《金瓶梅》之類)而動淫欲,他不但是道德的罪人,對于藝術也是孽蠹。
我們對于一般人所斥為淫穢的作品可以持兩種态度:一種是索性不看它或是把它毀去,免得它引動邪欲凡念;一種是盡管看它,它淫而我不淫。
前者是“風帆不動,賢者心自動”,後者是“風帆雖動,賢者心不動”。
請問道德家,這兩種态度哪一種較合于道德的理想呢?從前怕藝術傷風敗俗而主張把它消滅或加以道德化的人們都不免是“風帆不動,賢者心自動”。
他們的心地本來不純潔,愈易引誘所以愈怕引誘,以為把引誘的來源割斷,就可以一清百清。
其實心術不正,什麼地方不是引誘?一個人要保持貞潔,不一定要做太監,做了太監,也不一定就能保持貞潔。
孔子究竟是一個修行有素的人,所以他删詩定樂時,肯把桑間濮上之音和清廟明堂之葉并存不廢。
“才不才亦各言其子”,淫不淫亦各言其志。
詩既在言志,我們就隻能看它言得是否入情入理,不應問“志”的本身何如。
情感自由和思想自由一樣,是不應受壓迫而且也不能受壓迫的。
文藝是情感的自由發展的區域。
情感的勢力實在比理智的更強大,所以文藝對于人的影響非常深廣。
道德家看到這種影響,往往用兩種方法來駕馭它。
第一種方法是利用。
在曆史上道德、宗教和政治都利用過文藝做宣傳品。
中國唐宋以後的古文家要用文載道,西方假古典派作者要借詩歌、戲劇作教訓的工具,結果是文藝走上很褊狹、陳腐、膚淺的路。
歐洲中世紀耶教徒要利用文藝宣傳宗教,結果到文藝複興時代,文藝變成解放精神、打破宗教束縛的主要的原動力。
法國大革命時代當局要利用文藝宣傳平等、自由,結果是文藝衰落。
以近代最偉大的騷動和改革做背景而沒有産生一種偉大的文藝作品,實在是一件可詫異惋惜的事。
據布呂納介(Brunetiere)的研究,法國革命時帶宣傳性的戲劇極發達,但是在當時轟動一時的劇本大半都平凡幼稚,現在已沒有一部值得我們注意。
據曆史的教訓看,利用文藝為宣傳工具隻有兩種結果,不是像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