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文藝與道德(二):理論的建設
關燈
小
中
大
的想象的或狀物的作品都屬于這一類(這類文學在中國實在稀少);也有不能完全從文藝本身定價值的,如屈原的《離騷》,阮籍、杜甫、白居易、陸遊、元好問諸人的詩,大部分元曲,以及一般諷刺作品,在這些實例中,作者原來有意地或無意地滲透一種人生态度或道德信仰到作品裡去,我們批評它的價值時,就不能不兼顧到那種人生态度或道德信仰的價值。
比如我們批評屈原和杜甫的詩,不能把他們的人格和憂世忠君的熱忱看作與他們的藝術毫無關系。
所以一般“為文藝而文藝”的倡和者所反對的以道德的标準去評定文藝的價值,也還是有斟酌的餘地。
其次,文藝能發生道德的影響,連形式派美學家也并不否認,他們所着重的有兩件:一、作者不應該顧慮到這種影響;二、讀者不應該以這種影響去評判文藝的價值。
這兩條我們已經讨論過,現在回到道德的影響本身來研究。
文藝能産生怎樣的道德的影響呢? 第一,就個人說,藝術是人性中一種最原始、最普遍、最自然的需要。
人類在野居穴處時代便已有圖畫詩歌,兒童在剛離襁褓時便作帶有藝術性的遊戲。
嗜美是一種精神上的饑渴,它和口腹的饑渴至少有同樣的要求滿足權。
美的嗜好滿足,猶如真和善的要求得到滿足一樣,人性中的一部分便有自由伸展的可能性。
汩喪天性,無論是在真、善或美的方面,都是一種損耗,一種殘廢。
從前人論文藝的功能,不是說它在教訓,就是說它在娛樂,都是為接受藝術者着想,沒有顧到作者自己。
其實文藝有既不在給人教訓又不在供人娛樂的,作者自己的“表現”的需要有時比任何其他目的更重要。
情感抑郁在心裡不得發洩,近代心理學告訴過我們,最容易釀成性格的乖僻和精神的失常。
文藝是解放情感的工具,就是維持心理健康的一種良劑。
古代人說:?“為道德而藝術”?,近代人說:?“為藝術而藝術”?,英國小說家勞倫斯說:?“為我自己而藝術”?(artformyownsake)?。
真正的大藝術家大概都是贊同勞倫斯的。
藝術雖是“為我自己”?,倫理學家卻不應輕視它在道德上的價值。
人比其他動物高尚,就是在飲食男女之外,還有較高尚的營求,藝術就是其中之一。
?“生命”其實就是“活動”?。
活動愈自由,生命也就愈有意義,愈有價值。
實用的活動全是有所為而為,受環境需要的限制;藝術的活動全是無所為而為,是環境不需要人活動而人自己高興去活動。
在有所為而為時,人是環境需要的奴隸;在無所為而為時,人是自己心靈的主宰。
我們如果研究倫理思想史,就可以知道柏拉圖、亞理斯多德和中世紀耶教大師們,就學說派别論,彼此相差很遠,但是談到“最高的善”?,都以為它是“無所為而為的觀賞”?(disinterestedcontemplation)?。
這樣看,美不僅是一種善,而且是“最高的善”了。
第二,就社會說(讀者在内)?,藝術的功用,像托爾斯泰所說的,在傳染情感,打破人與人的界限。
我們一般人都囿在習慣所劃定的狹小世界裡,對于此外的世界都是癡聾盲啞,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藝術家比較常人優勝,就在他們的情感比較真摯,感覺比較銳敏,觀察比較深刻,想象比較豐富。
他們不但能見到比較廣大的世界,而且引導我們一般人到較廣大的世界裡去觀賞。
像一位英國學者所說的,藝術家“借他們的眼睛給我們去看”?(lendtheireyesforustosee)?。
希臘悲劇家和莎士比亞使我們學會在悲慘世界中見出燦爛華嚴,阿裡斯托芬和莫裡哀使我們學會在人生乖訛中見出谑浪笑傲,荷蘭畫家們使我們學會在平凡醜陋中見出情趣深永的世界。
在拜倫(Byron)以前,歐洲遊人沒有贊美過威尼斯,在透納(Turner)以前,英國人沒有注意到泰晤士河上有霧。
沒有謝靈運、陶潛、王維一班詩人,我們何曾知道自然中有許多妙境?沒有普魯斯特(Proust)?、勞倫斯一班小說家,我們何曾知道人心有許多曲折?藝術是啟發人生自然秘奧的靈鑰,在“山重水複疑無路”時,它指出“柳暗花明又一村”?。
這種啟發對于道德有什麼影響呢?它伸展同情,擴充想象,增加對于人情物理的深廣真确的認識。
這三件事是一切真正道德的基礎。
從曆史看,許多道德信條到缺乏這種基礎時,便為淺見和武斷所把持,變為狹隘、虛僞、酷毒的桎梏,它的目的原來說是在維護道德,而結果适得其反,儒家的禮教,耶教的苦行主義,日本的武士道,都可以為證。
雪萊在《詩的辯護》中說得最好: 道德的大原在仁愛,在脫離小我,與非我所有的思想行為和身體的美妙點相同一。
一個人如果要真是一個大好人,必須能深刻地廣闊地想象;他必須能設身處一個别人或許多别人的地位,人類的憂喜苦樂須變成他的憂喜苦樂。
達到道德上的善,頂大的津梁就是想象;詩從這種根本地方下手,所以能發生道德的影響。
總之,道德是應付人生的方法,這種方法合式不合式,自然要看對于人生了解的程度何如。
沒有其他東西比文藝能給我們更深廣的人生觀照和了解,所以沒有其他東西比文藝能幫助我們建設更完善的道德的基礎。
蘇格拉底的那句老話是多麼簡單,多麼惹人懷疑,同時,它又是多麼深永而真确! “知識就是德行!” 作者補注 讨論文藝與道德關系的七、八兩章,是在北洋軍閥和國民黨專制時代寫的,其中“道德”實際上就是指“政治”?。
1981年7月讀校樣時寫
比如我們批評屈原和杜甫的詩,不能把他們的人格和憂世忠君的熱忱看作與他們的藝術毫無關系。
所以一般“為文藝而文藝”的倡和者所反對的以道德的标準去評定文藝的價值,也還是有斟酌的餘地。
其次,文藝能發生道德的影響,連形式派美學家也并不否認,他們所着重的有兩件:一、作者不應該顧慮到這種影響;二、讀者不應該以這種影響去評判文藝的價值。
這兩條我們已經讨論過,現在回到道德的影響本身來研究。
文藝能産生怎樣的道德的影響呢? 第一,就個人說,藝術是人性中一種最原始、最普遍、最自然的需要。
人類在野居穴處時代便已有圖畫詩歌,兒童在剛離襁褓時便作帶有藝術性的遊戲。
嗜美是一種精神上的饑渴,它和口腹的饑渴至少有同樣的要求滿足權。
美的嗜好滿足,猶如真和善的要求得到滿足一樣,人性中的一部分便有自由伸展的可能性。
汩喪天性,無論是在真、善或美的方面,都是一種損耗,一種殘廢。
從前人論文藝的功能,不是說它在教訓,就是說它在娛樂,都是為接受藝術者着想,沒有顧到作者自己。
其實文藝有既不在給人教訓又不在供人娛樂的,作者自己的“表現”的需要有時比任何其他目的更重要。
情感抑郁在心裡不得發洩,近代心理學告訴過我們,最容易釀成性格的乖僻和精神的失常。
文藝是解放情感的工具,就是維持心理健康的一種良劑。
古代人說:?“為道德而藝術”?,近代人說:?“為藝術而藝術”?,英國小說家勞倫斯說:?“為我自己而藝術”?(artformyownsake)?。
真正的大藝術家大概都是贊同勞倫斯的。
藝術雖是“為我自己”?,倫理學家卻不應輕視它在道德上的價值。
人比其他動物高尚,就是在飲食男女之外,還有較高尚的營求,藝術就是其中之一。
?“生命”其實就是“活動”?。
活動愈自由,生命也就愈有意義,愈有價值。
實用的活動全是有所為而為,受環境需要的限制;藝術的活動全是無所為而為,是環境不需要人活動而人自己高興去活動。
在有所為而為時,人是環境需要的奴隸;在無所為而為時,人是自己心靈的主宰。
我們如果研究倫理思想史,就可以知道柏拉圖、亞理斯多德和中世紀耶教大師們,就學說派别論,彼此相差很遠,但是談到“最高的善”?,都以為它是“無所為而為的觀賞”?(disinterestedcontemplation)?。
這樣看,美不僅是一種善,而且是“最高的善”了。
第二,就社會說(讀者在内)?,藝術的功用,像托爾斯泰所說的,在傳染情感,打破人與人的界限。
我們一般人都囿在習慣所劃定的狹小世界裡,對于此外的世界都是癡聾盲啞,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藝術家比較常人優勝,就在他們的情感比較真摯,感覺比較銳敏,觀察比較深刻,想象比較豐富。
他們不但能見到比較廣大的世界,而且引導我們一般人到較廣大的世界裡去觀賞。
像一位英國學者所說的,藝術家“借他們的眼睛給我們去看”?(lendtheireyesforustosee)?。
希臘悲劇家和莎士比亞使我們學會在悲慘世界中見出燦爛華嚴,阿裡斯托芬和莫裡哀使我們學會在人生乖訛中見出谑浪笑傲,荷蘭畫家們使我們學會在平凡醜陋中見出情趣深永的世界。
在拜倫(Byron)以前,歐洲遊人沒有贊美過威尼斯,在透納(Turner)以前,英國人沒有注意到泰晤士河上有霧。
沒有謝靈運、陶潛、王維一班詩人,我們何曾知道自然中有許多妙境?沒有普魯斯特(Proust)?、勞倫斯一班小說家,我們何曾知道人心有許多曲折?藝術是啟發人生自然秘奧的靈鑰,在“山重水複疑無路”時,它指出“柳暗花明又一村”?。
這種啟發對于道德有什麼影響呢?它伸展同情,擴充想象,增加對于人情物理的深廣真确的認識。
這三件事是一切真正道德的基礎。
從曆史看,許多道德信條到缺乏這種基礎時,便為淺見和武斷所把持,變為狹隘、虛僞、酷毒的桎梏,它的目的原來說是在維護道德,而結果适得其反,儒家的禮教,耶教的苦行主義,日本的武士道,都可以為證。
雪萊在《詩的辯護》中說得最好: 道德的大原在仁愛,在脫離小我,與非我所有的思想行為和身體的美妙點相同一。
一個人如果要真是一個大好人,必須能深刻地廣闊地想象;他必須能設身處一個别人或許多别人的地位,人類的憂喜苦樂須變成他的憂喜苦樂。
達到道德上的善,頂大的津梁就是想象;詩從這種根本地方下手,所以能發生道德的影響。
總之,道德是應付人生的方法,這種方法合式不合式,自然要看對于人生了解的程度何如。
沒有其他東西比文藝能給我們更深廣的人生觀照和了解,所以沒有其他東西比文藝能幫助我們建設更完善的道德的基礎。
蘇格拉底的那句老話是多麼簡單,多麼惹人懷疑,同時,它又是多麼深永而真确! “知識就是德行!” 作者補注 讨論文藝與道德關系的七、八兩章,是在北洋軍閥和國民黨專制時代寫的,其中“道德”實際上就是指“政治”?。
1981年7月讀校樣時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