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文藝與道德(二):理論的建設

關燈
點。

    喊這個口号的人們不但要把藝術活動和其他活動完全分開,還要把藝術家和社會人生絕緣,獨辟一個階級,自封在象牙之塔裡,禮贊他們的唯一尊神美。

    這種人和狹隘的清教徒恰走兩極端,但是都要摧殘一部分人性去發展另一部分人性。

    這種畸形的性格發展決不能産生真正偉大的藝術,因為從曆史看,偉大的藝術都是整個人生和社會的返照,來源豐富,所以意蘊深廣,能引起多數人發生共鳴。

    “為文藝而文藝”的倡和者把藝術和人生的關系斬斷,專在形式上做功夫,結果總不免流于空虛纖巧。

    戈蒂耶和王爾德的成就我們是看得見的。

     三 在以上兩節中我們發現“為道德而藝術”和“藝術獨立自主”兩個相反的主張各有各的真理,也各有各的毛病。

    為在事實中求理論的佐證起見,我們最好朝另一個方向去研究,就是拿以往藝術作品來分析,看它們和道德的關系究竟如何。

    以文藝與道德關系為标準,作品可以分為三類:(一)有道德目的者,(二)一般人所認為不道德者,(三)有道德影響者。

     一、所謂有道德目的,就是作者有意要在作品中寓道德教訓。

    這類作品中有具極大藝術價值的,如《新舊約》、中世紀的耶教藝術、但丁的《神曲》、班揚的《天路曆程》、彌爾頓的《失樂園》、雨果的《悲慘世界》、托爾斯泰的小說以及易蔔生、蕭伯納諸人的戲劇都是顯著的例;也有沒有藝術價值的,如華茲華斯的宣傳教義的十四行詩(ecclesiasticalsonnet)、假古典時代的教訓詩(didacticpoem)、法國革命時代帶宣傳性的戲劇、中國的無數的“善書”和“陰骘文”都是最顯著的例。

    從這些證據看,我們不能因為作者有道德目的,就斷定他的作品好或壞。

     二、一般人所謂不道德的作品定義非常難下。

    通常大半指材料或内容中有不道德的事迹。

    像《金瓶梅》《九尾龜》、法國皮耶路易的《愛神》、英國勞倫斯的《虹》和《恰特裡夫人的情人》之類都被人稱為“淫書”。

    照柏拉圖看,荷馬的史詩和希臘的悲劇,都是不道德的,因為它們把神和英雄描寫得像平常人一樣可以犯罪作惡,破壞國民的中心信仰。

    瓊森常不滿意于莎士比亞,因為他的悲劇裡沒有道德目的,使善惡同歸于盡。

    法國政府禁止波德萊爾的《罪惡之花》第一版,因為“裡面有些題材最好是丢去不寫”,如死屍惡臭裸體美之類。

    德國政府禁止《西線平靜無戰事》影片,因為它會教青年厭惡戰争,妨礙國家主義。

    從這些實例看,我們可見從題材内容斷定作品的道德或不道德,很少有作品可以宣告無罪。

    人生本來有許多不道德的事情,自然難免不反映到藝術作品裡去。

    人世不是天堂,所以藝術品不盡是潔白無瑕的仙子的行贊。

    其次,以上所舉的作品在藝術上大半都有很高的價值,一般人或是一部分人雖然以為它們是不道德的,作者們自己卻否認有什麼不道德的目的。

    材料内容的道德與不道德并不足以決定作品的藝術的價值。

    但丁在《神曲·地獄》部何嘗沒有描寫奸盜邪淫?歌德在《浮士德》裡何嘗沒有描寫惡魔大逆?但是原來醜劣的材料都經藝術熔鑄成為美妙的形象。

    藝術的功用就在征服醜劣的自然,世間固然有些不道德的作品,如坊間流行的許多淫書,宣傳狹義的愛國主義和揶揄外國人的影片,甚至于提倡狹義的英雄主義的小說,都應該以輿論的力量去淘汰。

    作者們大半有意迎合群衆的心理弱點,借藝術的旗幟,幹市儈的勾當,不僅在道德上是罪人,從藝術觀點看,他們尤應受譴責。

    他們的作品根本不是藝術,所以不能作道德與藝術問題的論證。

     三、有道德影響與有道德目的應該分清。

    有道德目的是指作者有意宣傳一種主義,拿文藝來做工具。

    有道德影響是指讀者讀過一種藝術作品之後在氣質或思想方面生較好的變化。

    有道德目的的作品固然有時可生道德影響。

    一切喜劇和諷刺小說都不免有幾分道德目的,都要使人知道個人言動笑貌和社會制度習慣的缺點可笑,應該設法避免。

    這類作品如果在藝術上成功,無形中都可以産生道德影響。

    法國如果沒有拉伯雷(Rabelais)、莫裡哀(Molière)和伏爾泰(Voltaire)諸諷刺作家,人情風俗的變遷也許另是一樣。

    有道德目的的作品不一定就生道德影響,很少有人因為讀善書、陰骘文而變成真正的君子。

    有時狹隘的道德目的反而産生不道德的影響,《水浒》的作者何嘗不說要教人忠孝節義,但是許多強盜流氓都是要模仿梁山泊的好漢。

    最可注意的是沒有道德目的的作品往往可以發生最高的道德影響。

    莎士比亞的悲劇是最好的例。

    就目的說,莎士比亞絕對沒有什麼道德主張要宣傳;就内容說,悲劇的事迹如女逐父,夫殺妻,臣叛君,弟弑兄之類大半是不道德的。

    但是在真正了解一部悲劇之後,我們并不頹喪,反而覺得感發興起,一方面情感仿佛經過一番淨化和尊嚴化,一方面對于人生世相也得一種深刻的觀照。

    粗略地說,凡是第一流藝術作品大半都沒有道德目的而有道德影響,荷馬史詩、希臘悲劇以及中國第一流的抒情詩都可以為證。

    它們或是安慰情感,或是啟發性靈,或是洗滌胸襟,或是表現對于人生的深廣的觀照。

    一個人在真正欣賞過它們以後,與在未讀它們以前,思想氣質不能是完全一樣的。

     四 我們關于文藝與道德問題的主張大要在上文已可見出,現在把紛亂的線索理清楚,作一個總結束。

     關于任何學問,答案的誤謬往往由于問題的暧昧。

    從前許多學者對于文藝與道德的關系發出許多錯誤議論,就因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