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文藝與道德(一):曆史的回溯
關燈
小
中
大
和人以及人和上帝的團結”
耶稣教藝術,這就是說,我們時代的藝術,應該有普遍性,應該把人類團結起來。
隻有兩種情感可以團結人類:第一,認識神與人的親子關系,和人與人的兄弟關系所生的情感;其次,一切人都可感覺到的普通生活的情感,像嬉笑、哀憐、歡愉、靜穆等情感。
隻有這種情感可以做藝術的好材料。
藝術的目的在融合情感,不在設立界限,所以最簡樸的小百姓所能了解的藝術才是最高的藝術。
托爾斯泰拿這些标準衡量近代歐洲藝術,以為它腐化已達極點。
“藝術既成為職業的對象,它的命脈真誠就喪失殆盡了。
”一般人所公認為偉大的作家,像希臘三大悲劇家、但丁、莎士比亞、拉斐爾、米開朗琪羅、巴赫(Bach)、貝多芬之流,都被托爾斯泰所唾罵,因為他們缺乏宗教的深沉,偏重性欲及其他無價值的情感。
最後他說: 每個有理性有道德的人應該步柏拉圖以及耶教和回教的教師的後塵,把這個問題重新這樣地解決:甯可不要藝術,也莫再讓現在流行的腐化的虛僞的藝術繼續下去。
總之,藝術的目的在宣傳道德和宗教,并不在産生美感。
近代藝術隻求替有閑階級制造遣閑工具,滿足驕奢淫逸者的快感欲,對于社會是一種有罪的浪費。
托爾斯泰要把藝術從象牙之塔搬到十字街頭。
他和英國羅斯金和莫裡斯(WilliamMorris)諸人都是反對當時“為藝術而藝術”的風尚。
這種風尚,在他們看,最容易使藝術走到職業化和階級化的路,結果是由與人生隔絕而腐化。
這個思潮在現代很強盛。
法國一般從社會學觀點研究美學者,和俄國主張文藝大衆化者,大半直接地或間接地承受托爾斯泰的影響。
托爾斯泰是一位虔敬的耶教信徒,不免把宗教的成見應用到藝術理論上去。
但是近代科學家中也有些人深深地覺到文藝和道德的密切關系,雖然他們對于道德并沒有什麼成見。
英國心理學派批評家理查茲(Richards)就是如此。
在他看,談到究竟,藝術總須有價值。
“價值”起于事物對于人生的關系。
離開人生,便不能有所謂“價值”。
藝術家的任務就在保存和推廣人生中最有價值的經驗。
什麼是最有價值的經驗呢?人類生來有無數自然沖動(impulses)。
這些自然沖動如食欲、性欲、名欲、利欲、哀憐、恐懼、歡欣、愁苦之類往往互相沖突。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讓某一種沖動自由實現,便須把所有的相反的沖動一齊壓抑住或消滅去。
但是壓抑或消滅不是理想的辦法,它是一種可惜的損耗。
道德的問題就在如何使相反的沖動調和融洽,并行不悖;就在對于它們加以适宜的組織(organization)。
“對于人類可能性損耗最少的就是最好的組織”。
換句話說,在最有價值的經驗中,最多數的相反的沖動和興趣能得最大量的調和,遭最少量的損耗和壓抑。
活動愈多方,愈繁複,愈自由,愈不受阻礙,則生命亦愈豐富。
據理查茲說,藝術的經驗是最豐富的經驗,因為在想象的世界裡,實際生活的種種限制不存在,自然的沖動雖往往彼此互相沖突,我們卻可把它們同時放在一個調和的系統裡,不必借壓抑一部分沖動才可以給另一部分沖動以自由發展的機會。
舉一個例來說,哀憐和恐懼兩種情緒本來帶着兩種相反的沖動,哀憐的沖動是趨就,恐懼的沖動是避免。
悲劇可以同時引起哀憐和恐懼,所以同時給兩種相反的沖動以自由發展的機會。
藝術作品愈偉大,它所調和的沖動也就愈繁複;用尋常語言來說,就是想象愈豐富,意義愈深廣。
世間事有因都有果,一個人如果真正了解一部有價值的文藝作品,他的性情和思想必定經過若幹改變。
一個人如果在讀了一部書以後和在未讀它以前完全是一樣,氣質毫無變化,那隻有兩種可能的解釋,不是他自己有缺點,就是那一部書有缺點。
說文藝與道德應分開的人們,不但不了解道德,也并沒有了解文藝。
理查茲的學說一方面應用弗洛伊德派心理學,一方面也反映近代的人生觀。
弗洛伊德派心理學告訴我們,自然沖動是不能勉強壓抑下去的,如果把它們勉強壓抑下去,會釀成種種心理的變态。
被壓抑的欲望在繞彎子尋出路時,于是有文藝。
理查茲雖不附和文藝為欲望的升華說,卻承認壓抑自然沖動是一種生機的損耗。
其次,就人生哲學說,從柏拉圖到中世紀耶教的大師都主張用理智去節制本能和情感。
耶教的苦行主義簡直把本能和情感當作罪孽的根源,要把它們完全消滅去。
從文藝複興以後,人們才逐漸放棄苦行主義的壓抑政策,求人生多方面的盡量的自由發展。
歌德的《浮士德》是這種近代人生觀的結晶。
理查茲以為我們如果要盡量地發展人的可能性,須走文藝的路,因為在文藝中相反的沖動可以調和。
關于文藝與道德問題的學說甚多,本篇隻舉其荦荦大者。
從這個簡單的曆史的回溯看,我們可以見出這個問題雖然鬧了幾千年之久,到現在仍是沒有公認的結論。
留心這個問題的人們尚有精心探讨的必要,不是武斷或盲從所可了事的。
隻有兩種情感可以團結人類:第一,認識神與人的親子關系,和人與人的兄弟關系所生的情感;其次,一切人都可感覺到的普通生活的情感,像嬉笑、哀憐、歡愉、靜穆等情感。
隻有這種情感可以做藝術的好材料。
藝術的目的在融合情感,不在設立界限,所以最簡樸的小百姓所能了解的藝術才是最高的藝術。
托爾斯泰拿這些标準衡量近代歐洲藝術,以為它腐化已達極點。
“藝術既成為職業的對象,它的命脈真誠就喪失殆盡了。
”一般人所公認為偉大的作家,像希臘三大悲劇家、但丁、莎士比亞、拉斐爾、米開朗琪羅、巴赫(Bach)、貝多芬之流,都被托爾斯泰所唾罵,因為他們缺乏宗教的深沉,偏重性欲及其他無價值的情感。
最後他說: 每個有理性有道德的人應該步柏拉圖以及耶教和回教的教師的後塵,把這個問題重新這樣地解決:甯可不要藝術,也莫再讓現在流行的腐化的虛僞的藝術繼續下去。
總之,藝術的目的在宣傳道德和宗教,并不在産生美感。
近代藝術隻求替有閑階級制造遣閑工具,滿足驕奢淫逸者的快感欲,對于社會是一種有罪的浪費。
托爾斯泰要把藝術從象牙之塔搬到十字街頭。
他和英國羅斯金和莫裡斯(WilliamMorris)諸人都是反對當時“為藝術而藝術”的風尚。
這種風尚,在他們看,最容易使藝術走到職業化和階級化的路,結果是由與人生隔絕而腐化。
這個思潮在現代很強盛。
法國一般從社會學觀點研究美學者,和俄國主張文藝大衆化者,大半直接地或間接地承受托爾斯泰的影響。
托爾斯泰是一位虔敬的耶教信徒,不免把宗教的成見應用到藝術理論上去。
但是近代科學家中也有些人深深地覺到文藝和道德的密切關系,雖然他們對于道德并沒有什麼成見。
英國心理學派批評家理查茲(Richards)就是如此。
在他看,談到究竟,藝術總須有價值。
“價值”起于事物對于人生的關系。
離開人生,便不能有所謂“價值”。
藝術家的任務就在保存和推廣人生中最有價值的經驗。
什麼是最有價值的經驗呢?人類生來有無數自然沖動(impulses)。
這些自然沖動如食欲、性欲、名欲、利欲、哀憐、恐懼、歡欣、愁苦之類往往互相沖突。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讓某一種沖動自由實現,便須把所有的相反的沖動一齊壓抑住或消滅去。
但是壓抑或消滅不是理想的辦法,它是一種可惜的損耗。
道德的問題就在如何使相反的沖動調和融洽,并行不悖;就在對于它們加以适宜的組織(organization)。
“對于人類可能性損耗最少的就是最好的組織”。
換句話說,在最有價值的經驗中,最多數的相反的沖動和興趣能得最大量的調和,遭最少量的損耗和壓抑。
活動愈多方,愈繁複,愈自由,愈不受阻礙,則生命亦愈豐富。
據理查茲說,藝術的經驗是最豐富的經驗,因為在想象的世界裡,實際生活的種種限制不存在,自然的沖動雖往往彼此互相沖突,我們卻可把它們同時放在一個調和的系統裡,不必借壓抑一部分沖動才可以給另一部分沖動以自由發展的機會。
舉一個例來說,哀憐和恐懼兩種情緒本來帶着兩種相反的沖動,哀憐的沖動是趨就,恐懼的沖動是避免。
悲劇可以同時引起哀憐和恐懼,所以同時給兩種相反的沖動以自由發展的機會。
藝術作品愈偉大,它所調和的沖動也就愈繁複;用尋常語言來說,就是想象愈豐富,意義愈深廣。
世間事有因都有果,一個人如果真正了解一部有價值的文藝作品,他的性情和思想必定經過若幹改變。
一個人如果在讀了一部書以後和在未讀它以前完全是一樣,氣質毫無變化,那隻有兩種可能的解釋,不是他自己有缺點,就是那一部書有缺點。
說文藝與道德應分開的人們,不但不了解道德,也并沒有了解文藝。
理查茲的學說一方面應用弗洛伊德派心理學,一方面也反映近代的人生觀。
弗洛伊德派心理學告訴我們,自然沖動是不能勉強壓抑下去的,如果把它們勉強壓抑下去,會釀成種種心理的變态。
被壓抑的欲望在繞彎子尋出路時,于是有文藝。
理查茲雖不附和文藝為欲望的升華說,卻承認壓抑自然沖動是一種生機的損耗。
其次,就人生哲學說,從柏拉圖到中世紀耶教的大師都主張用理智去節制本能和情感。
耶教的苦行主義簡直把本能和情感當作罪孽的根源,要把它們完全消滅去。
從文藝複興以後,人們才逐漸放棄苦行主義的壓抑政策,求人生多方面的盡量的自由發展。
歌德的《浮士德》是這種近代人生觀的結晶。
理查茲以為我們如果要盡量地發展人的可能性,須走文藝的路,因為在文藝中相反的沖動可以調和。
關于文藝與道德問題的學說甚多,本篇隻舉其荦荦大者。
從這個簡單的曆史的回溯看,我們可以見出這個問題雖然鬧了幾千年之久,到現在仍是沒有公認的結論。
留心這個問題的人們尚有精心探讨的必要,不是武斷或盲從所可了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