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美感與聯想
關燈
小
中
大
齊丢開。
這種辦法實無異于丢開藝術的靈魂而專研究它的形體。
羅馬時代避難的教徒在地窟的壁上畫一隻羊,中世紀雕刻家在“哥特式”大教寺的門上雕一幕《創世紀》?,或是文藝複興時代意大利畫家在僧院牆壁上畫一幅《最後的晚餐》?,他們動一刀一筆,都有宗教的熱忱在驅遣。
我們如果能聯想起許多曆史和宗教的知識,把當時産生那種藝術的背景和心理在想象裡再造出來,對于那種藝術的了解不更深刻麼?所得的美感不更濃厚麼?不比隻顧到一眼就看到的顔色、線紋的配合較進一層麼?欣賞不能不借助于聯想,因為它不能不借助于了解。
我們在前章已經說過,了解是欣賞的必有的預備,但不就是欣賞。
聯想也是如此。
所以聯想有助美感,與美感為形象的直覺兩說并不沖突。
在美感經驗之中,精神須專注于孤立絕緣的意象,不容有聯想,有聯想則離開欣賞對象而旁遷他涉。
但是這個意象的産生不能不借助于聯想,聯想愈豐富則意象愈深廣,愈明晰。
一言以蔽之,聯想雖不能與美感經驗同時并存,但是可以來在美感經驗之前,使美感經驗愈加充實。
來在美感經驗之前的聯想也不可以一概論,有些可以幫助美感,有些可以擾亂美感。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來說明,比如林逋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詠梅詩,把梅花的神理風韻都傳出來了。
它每個字都表現一個意象,每個意象都可以引起種種聯想。
如果單看“疏”字,我們可以聯想到五服之外的親屬,或是“禹疏九河”?,或是上皇帝的奏疏,其他仿此。
在看這兩句詩時,我們如果因“疏”字而起這些紛亂的聯想,自然離詩太遠。
實際上我們并不起這些聯想,因為“疏”字不是獨立的,它與“影”字相聯。
這個“影”字引導我們對于“疏”字的聯想隻朝一個指定的方向走,就是“稀疏”的“疏”?。
?“疏影”也可以引起無數的聯想,如幾株楊柳的疏影或是幾個行人的疏影。
在實際上我們也不這樣聯想,因為“疏影”也不是獨立的,它是嵌在一首詠梅花詩裡面,全詩字句語氣都引導我們對于“疏影”的聯想隻朝一個指定的方向走,就是梅花的疏影。
從此可知藝術作品中些微部分都與全體息息相通,都受全體的限制。
全體有一個生命一氣貫注,内容盡管複雜,都被這一氣貫注的生命化成單整。
這就是藝術上的“寓雜多于整一”?(varietyinunity)這條基本原理,也就是批評學家和心理學家所常争論的想象(imagination)和“幻想”?(fancy)的分别。
?“幻想”是雜亂的,飄忽無定的,有雜多而無整一的聯想,例如因“疏”字聯想到“禹疏九河”?“今年黃河水災”?“水災捐”等等。
?“想象”是受全體生命支配的有一定方向和必然性的聯想,例如上文林逋的梅花詩所喚起的整個境界。
聯想在為幻想時有礙美感,在為想象時有助美感。
這個道理可以拿近代實驗美學的結果來證明。
英國心理學家布洛(即倡“心理的距離”說者)試驗各種人對于顔色的反應,發現有一類人偏好某種顔色,大半因為它所引起的聯想。
聯想又有分别,比如同是青色,甲聯想到草木,乙聯想到他曾經喝過的青色藥水。
甲的聯想帶有幾分客觀性,因為多數人見到青色都聯想到草木,乙的聯想卻全是主觀的偶然的;所以甲比乙對于青色的反應較近于美感經驗。
但是隻是客觀性一個條件還不夠。
如果甲真正對于青色得到美感,他的從聯想内容(草木)得來的情感須能和從顔色本身(青色)得來的情感相融化,使顔色恰能表現聯想内容的神髓。
依布洛看,聯想有“融化的”?(fused)和“不融化的”?(non-fused)兩種。
?“融化的聯想”就是上文所說的“想象”?,可助美感;?“不融化的聯想”就是“幻想”?,與美感無關。
據劍橋大學馬堯斯教授的實驗,音樂也是如此。
如果音樂所聯想起的情景與音樂本身能融化成一氣,它就能增大音樂所引起的美感,不比偶然的散漫的聯想有破壞美感意象孤立的毛病。
我們在第三章裡講過移情作用和聯想的關系。
比如姜白石的“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兩句詞是把山看成人,把人的情感移到山身上去,這實在還是一種類似聯想,不過我們的意識不察覺到這種聯想的進行而已。
立普斯要說明移情作用不僅是類似聯想,提出能“表現”和不能“表現”的分别。
比如一座房子如果因為是亡友的住所,使你覺得它凄慘,那隻是聯想;如果它因為線紋、顔色的配合而使你覺得它凄慘,它就算是能“表現”凄慘的情感,就能起移情作用。
立普斯所謂“表現”就是布洛所謂“融化”?,甲物能“表現”乙物情感,就因為甲和乙能相“融化”成一整體,也就是因為由甲到乙的聯想有必然關系,不僅出于幻想。
這種辦法實無異于丢開藝術的靈魂而專研究它的形體。
羅馬時代避難的教徒在地窟的壁上畫一隻羊,中世紀雕刻家在“哥特式”大教寺的門上雕一幕《創世紀》?,或是文藝複興時代意大利畫家在僧院牆壁上畫一幅《最後的晚餐》?,他們動一刀一筆,都有宗教的熱忱在驅遣。
我們如果能聯想起許多曆史和宗教的知識,把當時産生那種藝術的背景和心理在想象裡再造出來,對于那種藝術的了解不更深刻麼?所得的美感不更濃厚麼?不比隻顧到一眼就看到的顔色、線紋的配合較進一層麼?欣賞不能不借助于聯想,因為它不能不借助于了解。
我們在前章已經說過,了解是欣賞的必有的預備,但不就是欣賞。
聯想也是如此。
所以聯想有助美感,與美感為形象的直覺兩說并不沖突。
在美感經驗之中,精神須專注于孤立絕緣的意象,不容有聯想,有聯想則離開欣賞對象而旁遷他涉。
但是這個意象的産生不能不借助于聯想,聯想愈豐富則意象愈深廣,愈明晰。
一言以蔽之,聯想雖不能與美感經驗同時并存,但是可以來在美感經驗之前,使美感經驗愈加充實。
來在美感經驗之前的聯想也不可以一概論,有些可以幫助美感,有些可以擾亂美感。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來說明,比如林逋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詠梅詩,把梅花的神理風韻都傳出來了。
它每個字都表現一個意象,每個意象都可以引起種種聯想。
如果單看“疏”字,我們可以聯想到五服之外的親屬,或是“禹疏九河”?,或是上皇帝的奏疏,其他仿此。
在看這兩句詩時,我們如果因“疏”字而起這些紛亂的聯想,自然離詩太遠。
實際上我們并不起這些聯想,因為“疏”字不是獨立的,它與“影”字相聯。
這個“影”字引導我們對于“疏”字的聯想隻朝一個指定的方向走,就是“稀疏”的“疏”?。
?“疏影”也可以引起無數的聯想,如幾株楊柳的疏影或是幾個行人的疏影。
在實際上我們也不這樣聯想,因為“疏影”也不是獨立的,它是嵌在一首詠梅花詩裡面,全詩字句語氣都引導我們對于“疏影”的聯想隻朝一個指定的方向走,就是梅花的疏影。
從此可知藝術作品中些微部分都與全體息息相通,都受全體的限制。
全體有一個生命一氣貫注,内容盡管複雜,都被這一氣貫注的生命化成單整。
這就是藝術上的“寓雜多于整一”?(varietyinunity)這條基本原理,也就是批評學家和心理學家所常争論的想象(imagination)和“幻想”?(fancy)的分别。
?“幻想”是雜亂的,飄忽無定的,有雜多而無整一的聯想,例如因“疏”字聯想到“禹疏九河”?“今年黃河水災”?“水災捐”等等。
?“想象”是受全體生命支配的有一定方向和必然性的聯想,例如上文林逋的梅花詩所喚起的整個境界。
聯想在為幻想時有礙美感,在為想象時有助美感。
這個道理可以拿近代實驗美學的結果來證明。
英國心理學家布洛(即倡“心理的距離”說者)試驗各種人對于顔色的反應,發現有一類人偏好某種顔色,大半因為它所引起的聯想。
聯想又有分别,比如同是青色,甲聯想到草木,乙聯想到他曾經喝過的青色藥水。
甲的聯想帶有幾分客觀性,因為多數人見到青色都聯想到草木,乙的聯想卻全是主觀的偶然的;所以甲比乙對于青色的反應較近于美感經驗。
但是隻是客觀性一個條件還不夠。
如果甲真正對于青色得到美感,他的從聯想内容(草木)得來的情感須能和從顔色本身(青色)得來的情感相融化,使顔色恰能表現聯想内容的神髓。
依布洛看,聯想有“融化的”?(fused)和“不融化的”?(non-fused)兩種。
?“融化的聯想”就是上文所說的“想象”?,可助美感;?“不融化的聯想”就是“幻想”?,與美感無關。
據劍橋大學馬堯斯教授的實驗,音樂也是如此。
如果音樂所聯想起的情景與音樂本身能融化成一氣,它就能增大音樂所引起的美感,不比偶然的散漫的聯想有破壞美感意象孤立的毛病。
我們在第三章裡講過移情作用和聯想的關系。
比如姜白石的“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兩句詞是把山看成人,把人的情感移到山身上去,這實在還是一種類似聯想,不過我們的意識不察覺到這種聯想的進行而已。
立普斯要說明移情作用不僅是類似聯想,提出能“表現”和不能“表現”的分别。
比如一座房子如果因為是亡友的住所,使你覺得它凄慘,那隻是聯想;如果它因為線紋、顔色的配合而使你覺得它凄慘,它就算是能“表現”凄慘的情感,就能起移情作用。
立普斯所謂“表現”就是布洛所謂“融化”?,甲物能“表現”乙物情感,就因為甲和乙能相“融化”成一整體,也就是因為由甲到乙的聯想有必然關系,不僅出于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