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美感與聯想

關燈
之前,就能用聲音像通電流似地直接地打動讀者或聽者的心靈。

    因此,詩的重要成分在聲音不在意義,這就是說,在形式不在内容。

    英國斯溫伯恩(Swinburne)和法國象征派詩人作詩,就是把聲音看得特别重要。

     在這種形式主義彌漫全世界的時代,聯想作用在美感經驗中的位置自然大受打擊。

    一般學者反對聯想與美感有關,理由不外四種: 一、在美感經驗中我們聚精會神于一個孤立絕緣的意象上面,不旁遷他涉,聯想則最易使精神渙散,注意力不專,使心思由美感的意象本身移到許多其他事物上面去。

    拿牛希濟的“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兩句詞為例來說,在審美時,我看到芳草,就一心一意地領略芳草的情趣;在聯想時,我看到芳草,就想到綠羅裙,又想到穿羅裙的美人,既想到穿羅裙的美人,心思就已不複在芳草了。

    康德所說的“有依賴的美”就是由形象本身聯想到它的價值效用所見到的美。

    凡是聯想都是“有依賴的” 二、聯想由甲到乙,由乙到丙,關系全是偶然的,沒有藝術的必然性。

    比如一幅畫以西湖秋月為題材,如果觀者不專注意畫的本身而信任聯想,則甲可因西湖而聯想到鯉魚,乙可以因夜月而聯想到從前在月夜中遊過的采石矶。

    鯉魚、采石矶和《西湖秋月》畫漫不相關,不能形成一個藝術的整體。

     三、注重聯想就是注重内容。

    許多人讀詩看畫,大半先問它的内容如何,所謂内容就是青節。

    他們以為有些情節可以喚起堂皇典麗的聯想,有些情節隻能喚起醜陋平凡的聯想,所以藝術應該慎擇題材。

    題材選得好,再裝上堂皇典麗的内容,人家一看,自然就聯想到一些很美的意象。

    但是内容并不能決定藝術的好壞。

    許多畫家同時畫一棵樹,許多小說家同時描寫一個社會,他們的成績并不能相提并論。

    如果你不是藝術家,縱有極好的内容,也不能創造好作品出來。

    反之,如果你是藝術家,極平凡的題材可以點鐵成金。

    印象派大師如莫奈、凡·高諸人不是往往在一張椅子、一個蘋果或是幾間破屋之中表現出情深意永的世界麼?以題材的聯想來打動觀衆,隻是取巧偷懶,并不是藝術家的勾當。

     四、從近代實驗美學的結果看,聯想最豐富的人大半欣賞力也最低。

    尤其在音樂方面,對于音樂有修養的人大半隻注意到聲音的起承轉合,不想到意義,也不發生視覺的幻象(參看本書《近代實驗美學》中所引的實驗報告)。

     這些攻擊聯想的話都很言之成理,但是終有不惬人心處。

    換一個觀點看,聯想對于藝術的重要實在不能一概抹殺,因為知覺和想象都以聯想為基礎,無論是創造或是欣賞,知覺和想象都必須活動,尤其在詩的方面。

    普列斯柯特在他的《詩的心理》(Prescott:ThePoeticMind)裡援引霍布斯的“有意旨的思想”和“聯想的思想”的分别,以為詩完全屬于“聯想的思想”,和夢極相似。

    詩境往往是一種夢境,在這種境界中,詩人愈能丢開日常“有意旨的思想”,愈信任聯想,則想象愈自由、愈豐富。

    柯爾律治(Coleridge)在吃鴉片煙之後睡眼朦胧之中,作成他的名詩《忽必烈汗》,是一個最好的例證。

    我們将來在講創造的想象時還要詳細說明這個道裡。

    詩人在做詩時,自己固然仿佛在夢境裡過活,還要設法“催眠”讀者,使讀者也走到夢境裡,欣賞他所創造的世界。

    “催眠”的方法不外兩種,一種是以低徊往複的音樂,一種是以迷離恍惚的意象。

    這個道理法國美學家蘇裡阿在《藝術中的暗示》(PaulSouriau:LaSuggestiondansl'Art)裡說得最清楚。

    如果丢開聯想,不但詩人無從創造詩,讀者也無從欣賞詩了。

     我們如果仔細研究法國象征派的理論,可以更加明了詩和聯想的關系。

    從一方面說,象征派提倡“純詩”,主張詩應該以音樂直接地打動感官,不借重于尋常理智的了解,所以把内容所引起的聯想減到最低限度。

    從另一方面說,他們又主張各種感官可以默契旁通,視覺意象可以暗示聽覺意象,嗅覺意象可以旁通觸覺意象,乃至于宇宙間萬事萬物無不是一片生靈貫注,息息相通,“香氣、顔色、聲音,都遙相呼應”(用波德萊爾的題為《感通》[Correspondances]中的詩句),所以詩人擇用一個适當的意象可以喚起全宇宙的形形色色來。

    蘭波(Rimbaud)也曾用《母音》為題作過一首十四行詩,渲染AEIOU五音所引起的視覺意象,例如寫I音的兩行: I,燦爛的深紅,淋漓的噴血, 盛怒或沉醉而忏悔時的朱唇的笑。

     由I音聯想到紅色、鮮血和美人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