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關于美感經驗的幾種誤解

關燈
的表現”當作一種獨立自足的意象看。

     此外德國和美國近來有許多研究“實驗美學”的心理學家,也犯着同樣的毛病。

    他們把造形藝術分剖為零碎的顔色及線形,把音樂分剖為零碎的音調,然後拿這些零碎的顔色線形和音調來測驗觀者或聽者,問他們歡喜哪一種,讨厭哪一種,哪一種所生的心理和生理變化何如。

    測驗過幾十人或幾萬人後,他們于是把結果造成統計,說某種顔色對于某種人、某種年齡是最美的,某種線形對于某種人、某種年齡是最醜的。

    他們忘記藝術品美在全體的整一與和諧,這種全體并不等于部分之和。

    拿拆開來的顔色線形和音調來論定整個藝術作品的美醜,也無異于從斬碎的肢體中尋求活人的生命。

    其次,他們忘記一種顔色線形或音調使人愉快或不愉快,大半由于生理作用。

    對于生理最愉快的東西雖然容易引起美感,而它本身不一定就是美的。

    他們的錯誤在把快感混為美感。

     二 在凝神觀照中,我們不但無暇察覺到經驗是否愉快,并且也無暇去判斷對象的美醜,所以美感态度與批評态度有别。

    康德把讨論美學的一部分哲學叫作《判斷力批判》?(CritiqueofJudgment)?,又鑄了“美感的判斷”?(AestheticJudgment)一個名詞來稱呼美感觀照,釀成後來學者的許多誤會。

    美感觀照是一種極單純的直覺活動,對于所觀照的對象并不加肯定或否定,所以不用判斷。

    判斷或批評是名理的活動,是以理智去判别是非美醜,與直覺有别。

    在批評時我是我而作品是作品,我不能沉醉在作品裡面。

    批評的态度要冷靜,要脫離沉醉的狀态,對于所觀照事物加以公平正直的估價。

    本來“批評”兩個字的意義向來沒有定準,?“判别是非美醜”一個意義至少是多數人所采取的。

    一般人所謂批評就是“司法式”的批評。

    這種批評和美感态度絕對不能同時存在,因為它所根據的标準大半是一些陳腐的格律,而不是自己的切身的經驗。

    一個人隻要記得“悲劇不宜摻雜喜劇”?“劇情宜單整不宜繁複”?“悲劇的主角應該是有微瑕的善人”之類的條文,便可以去批評莎士比亞,不必問他自己在莎士比亞的作品中是否得到什麼好處。

    一般人所謂“批評的态度”須用理智,真正的美感的态度則全憑直覺;批評的态度須預存美醜的标準,美感的态度則忌雜有任何成見;批評的态度把我放在作品之外去評判它的美惡,美感的态度則把我放在作品中間去分享它的生命。

    這兩種活動根本不同,所以克羅齊說“詩人在為批評家時便失其為詩人”?。

     在文藝方面,理想的批評必有欣賞作基礎。

    欣賞就是美感的态度。

    一個人必先自有藝術的經驗然後才可以批評藝術。

    十六世紀英國詩人瓊森(BenJonson)說得好:“隻有詩人,而且并非一切詩人,隻有第一流詩人,才有批評詩人的本領。

    ”近人艾略特(T.S.Eliot)也說:“理想的批評家就是作者自己。

    ”如果自己沒有藝術的經驗,不了解創作的甘苦,隻根據幾條死闆的規律來說是說非,總不免是隔靴搔癢。

    因此,近代美學家如克羅齊、斯賓幹(Spingarn)等主張所謂“創造的批評”。

    照他們看,在整個的藝術活動之中,創造和欣賞與批評是一氣貫串的。

    創造和欣賞根本隻是一回事,都是突間心中直覺到一種形象或意象,批評則是創造和欣賞的回光返照,見到意象之後反省這種意象是否完美。

    《舊約》的《創世記》開端說上帝已創造了世界,放眼一看,見着它很完美,這是一個最好的批評實例。

    真正的批評家都應該像創造世界的上帝一樣,看見自己的作品而察覺它美或不美。

    如果批評者不是著作者自己,他也必須先把所批評的作品變成自己的。

    做到這步,他才能從作品裡層窺透它的脈搏氣息,才能尋出它的内在的價值,不隻是拿外來的标準和義法去測量它。

    創造是造成一個美的境界,欣賞是領略這種美的境界,批評則是領略之後加以反省。

    領略時美而不覺其美,批評時則覺美之所以為美。

    不能領略美的人談不到批評,不能創造美的人也談不到領略。

    批評有創造欣賞做基礎,才不懸空;創造欣賞有批評做終結,才底于完成。

    就批評為“創造的批評”而言,它和美感的态度雖然有直覺和反省的分别,卻彼此互相補充。

     三 我們分析美感經驗時,再三說明它是單純的直覺,不帶任何名理的思考。

    這一點最易引起誤會。

    有人會問:要欣賞一件文藝作品,決不能不先了解它的意義,如果要了解它的意義,我們如何能不用名理的思考呢?比如讀一首詩,我們決不能馬上就把它當作一個意象懸在心眼前,必定先懂得每字每句的意義,分析它的音韻方面的技巧,知道詩人在某種情境之下做成這首詩,這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