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關于美感經驗的幾種誤解
關燈
小
中
大
快感是不能回憶起來的,而藝術的快感則可以回憶起來。
其實尋常快感和美感在複現于記憶時,是否像實際所經驗的一般活躍,随人而異,不能定為标準饕餮者回想起一種美味,津津樂道,不亞于實在嘗它。
這裡我們可以引一段法國美學家顧約(I.MGuyau)在《現代美學問題》第一卷第六章中的一段話來證明: 我們每個人大概都可以回想起一些享受美味的經驗,與美感的享受無殊。
有一年夏天,在比利牛斯山遊行大倦之後,我碰見一個牧羊人,向他索乳,他就跑到屋裡取了一瓶來。
屋旁有一小溪流過,乳瓶就浸在那溪裡,浸得透涼像冰一樣。
我飲這鮮乳時好像全山峰的香氣都放在裡面,每口味道都好,使我如起死回生,我當時所感到那一串感覺,不是“愉快”兩字可以形容的。
這好像是一部田園交響曲,不從耳裡聽來而從舌頭嘗來。
...味感實在帶有美感性,所以也産生一種較低級的藝術,烹調的藝術。
柏拉圖拿烹調和修辭學相比,實在不僅是一種開玩笑的話。
顧約說這番話,原來要證明格蘭:亞倫的高等感官與低等感官說的錯誤,他自己雖然也還是錯誤,因為他還是把快感和美感混在一起。
不過他的話很可以證明尋常快感不能回憶說的錯誤。
如果說尋常快感到再現于記憶時每每變成美感,倒有幾分真理。
顧約在比利牛斯山飲乳時所享受的隻是快感,到他著書時回憶那種風味,便雜有幾分美感在裡了。
如果把美感經驗看成形象的直覺,它和尋常快感的分别就不難尋出了。
第一,美感是不沾實用,無所為而為的,尋常快感則起于實用要求的滿足。
例如喝美酒所得的快感由于味感得到所需要的刺激,和飽食暖衣的感覺同為實用的,與觀賞形象無關。
有時喝酒自然也可以成為一種藝術,但是藝術的滋味不在飲酒所得的口腹方面的快感,而在飲酒使人忘去現實而另辟一天地,陶潛、劉伶、李白之流都是用酒來把實際人生的距離推遠,酒對于他們隻是造成美感經驗的工具。
至于看美人所生的快感可以為美感,也可以不為美感。
如果你覺得她是一個可希求的配偶,你所謂“美”就隻是說滿足性欲的條件。
如果你能超脫本能的沖動,隻把她當作線紋勻稱的形象看,絲毫不動欲念,那就和欣賞雕像或畫像一樣了。
美感的态度不帶意志,所以不帶占有欲。
許多收藏書畫古董的人往往把占有某人的墨迹或某朝的銅器為誇口的事,這種人大半隻有滿足占有欲所生的快感而不能有美感。
第二,美感是性格的返照,是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複回流,是被動的也是主動的。
尋常快感完全受外來的刺激支配,我的情趣和物的姿态并不能融成一氣,所以隻能說是被動的。
美感經驗同時是主動的和被動的,蘭格斐爾德有一個很好的比喻:“美感的态度好比順水行舟,随流曲折。
就随着水流動移說,我們是主動的;就對于移舟的水力不加抵抗說,我們是被動的。
如果我們要逆流行駛,或是故意要轉一個彎,那就失其為美感态度了。
“ 第三,我們在享受尋常快感時,意識中很明顯地覺到自己是在享受快感。
在美感經驗中意識中隻有一個孤立絕緣的意象,如果同時想到“我現在覺得愉快”,注意力就由意象本身轉到意象所生的影響心中便有兩件事,一是所欣賞的意象,一是它使我愉快一件事實,所欣賞的意象便不複孤立絕緣,而我的活動也不複是直覺的而是名理的了。
我們對于一件藝術品或是一幅自然風景,欣賞的濃度愈大,就愈不覺得自己在欣賞它,愈不覺得它所生的感覺是愉快的。
如果自己覺到快感,就好比提燈尋影,燈到影滅,美感的态度便已消失了。
美感所伴的快感在當時都不覺得,到過後才回憶起來。
比如讀一首詩或是看一幕戲,當時我們隻是心領神會,如魚得水,無暇他及,後來回想,才覺得這一番經驗很愉快。
這種分别本來淺而易見,但是現代有兩派從心理學觀點研究美學的人們卻因為不明白這種很淺易的分别而走入迷途。
第一就是弗洛伊德派學者。
他們把文藝看作欲望的化裝的滿足。
比如嬰兒生來對于母親有性愛,被道德觀念壓抑下去,仍設法要求滿足。
希臘的俄狄浦斯(Oedipus)弑父娶母的神話和索福克勒斯根據這神話所寫的悲劇,就是這種性愛的化裝的表現。
我們并不否認原始的欲望是文藝的一個很大的原動力,但是我們否認原始欲望的滿足就是藝術所給我們的特殊感覺。
弗洛伊德派的文藝觀還是要納到“享樂派美學”裡去,它的錯誤在把欲望滿足的快感看成美感,或是于這種快感以外,在文藝中沒有見出所謂“美感”是怎麼一回事。
文藝的内容盡管有關性欲,可是我們在創造或欣賞時,卻不能同時意識到性欲的驅遣以及它的滿足,必須把弗洛伊德派所稱的“化裝
其實尋常快感和美感在複現于記憶時,是否像實際所經驗的一般活躍,随人而異,不能定為标準饕餮者回想起一種美味,津津樂道,不亞于實在嘗它。
這裡我們可以引一段法國美學家顧約(I.MGuyau)在《現代美學問題》第一卷第六章中的一段話來證明: 我們每個人大概都可以回想起一些享受美味的經驗,與美感的享受無殊。
有一年夏天,在比利牛斯山遊行大倦之後,我碰見一個牧羊人,向他索乳,他就跑到屋裡取了一瓶來。
屋旁有一小溪流過,乳瓶就浸在那溪裡,浸得透涼像冰一樣。
我飲這鮮乳時好像全山峰的香氣都放在裡面,每口味道都好,使我如起死回生,我當時所感到那一串感覺,不是“愉快”兩字可以形容的。
這好像是一部田園交響曲,不從耳裡聽來而從舌頭嘗來。
...味感實在帶有美感性,所以也産生一種較低級的藝術,烹調的藝術。
柏拉圖拿烹調和修辭學相比,實在不僅是一種開玩笑的話。
顧約說這番話,原來要證明格蘭:亞倫的高等感官與低等感官說的錯誤,他自己雖然也還是錯誤,因為他還是把快感和美感混在一起。
不過他的話很可以證明尋常快感不能回憶說的錯誤。
如果說尋常快感到再現于記憶時每每變成美感,倒有幾分真理。
顧約在比利牛斯山飲乳時所享受的隻是快感,到他著書時回憶那種風味,便雜有幾分美感在裡了。
如果把美感經驗看成形象的直覺,它和尋常快感的分别就不難尋出了。
第一,美感是不沾實用,無所為而為的,尋常快感則起于實用要求的滿足。
例如喝美酒所得的快感由于味感得到所需要的刺激,和飽食暖衣的感覺同為實用的,與觀賞形象無關。
有時喝酒自然也可以成為一種藝術,但是藝術的滋味不在飲酒所得的口腹方面的快感,而在飲酒使人忘去現實而另辟一天地,陶潛、劉伶、李白之流都是用酒來把實際人生的距離推遠,酒對于他們隻是造成美感經驗的工具。
至于看美人所生的快感可以為美感,也可以不為美感。
如果你覺得她是一個可希求的配偶,你所謂“美”就隻是說滿足性欲的條件。
如果你能超脫本能的沖動,隻把她當作線紋勻稱的形象看,絲毫不動欲念,那就和欣賞雕像或畫像一樣了。
美感的态度不帶意志,所以不帶占有欲。
許多收藏書畫古董的人往往把占有某人的墨迹或某朝的銅器為誇口的事,這種人大半隻有滿足占有欲所生的快感而不能有美感。
第二,美感是性格的返照,是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複回流,是被動的也是主動的。
尋常快感完全受外來的刺激支配,我的情趣和物的姿态并不能融成一氣,所以隻能說是被動的。
美感經驗同時是主動的和被動的,蘭格斐爾德有一個很好的比喻:“美感的态度好比順水行舟,随流曲折。
就随着水流動移說,我們是主動的;就對于移舟的水力不加抵抗說,我們是被動的。
如果我們要逆流行駛,或是故意要轉一個彎,那就失其為美感态度了。
“ 第三,我們在享受尋常快感時,意識中很明顯地覺到自己是在享受快感。
在美感經驗中意識中隻有一個孤立絕緣的意象,如果同時想到“我現在覺得愉快”,注意力就由意象本身轉到意象所生的影響心中便有兩件事,一是所欣賞的意象,一是它使我愉快一件事實,所欣賞的意象便不複孤立絕緣,而我的活動也不複是直覺的而是名理的了。
我們對于一件藝術品或是一幅自然風景,欣賞的濃度愈大,就愈不覺得自己在欣賞它,愈不覺得它所生的感覺是愉快的。
如果自己覺到快感,就好比提燈尋影,燈到影滅,美感的态度便已消失了。
美感所伴的快感在當時都不覺得,到過後才回憶起來。
比如讀一首詩或是看一幕戲,當時我們隻是心領神會,如魚得水,無暇他及,後來回想,才覺得這一番經驗很愉快。
這種分别本來淺而易見,但是現代有兩派從心理學觀點研究美學的人們卻因為不明白這種很淺易的分别而走入迷途。
第一就是弗洛伊德派學者。
他們把文藝看作欲望的化裝的滿足。
比如嬰兒生來對于母親有性愛,被道德觀念壓抑下去,仍設法要求滿足。
希臘的俄狄浦斯(Oedipus)弑父娶母的神話和索福克勒斯根據這神話所寫的悲劇,就是這種性愛的化裝的表現。
我們并不否認原始的欲望是文藝的一個很大的原動力,但是我們否認原始欲望的滿足就是藝術所給我們的特殊感覺。
弗洛伊德派的文藝觀還是要納到“享樂派美學”裡去,它的錯誤在把欲望滿足的快感看成美感,或是于這種快感以外,在文藝中沒有見出所謂“美感”是怎麼一回事。
文藝的内容盡管有關性欲,可是我們在創造或欣賞時,卻不能同時意識到性欲的驅遣以及它的滿足,必須把弗洛伊德派所稱的“化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