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美感經驗的分析(四):美感與生理
關燈
小
中
大
一
尼采說過,美學隻是一種應用生理學。
我們在上章說過,立普斯竭力反對雜用生理學的解釋于美學。
究竟美學和生理學有無關系呢?近代多數美學家的答複都是肯定的。
立普斯講移情作用雖絕口不說它的生理的基礎,但是繼起的學者所讨論最烈的卻恰在這一點。
對于這個問題貢獻最多的要推谷魯斯、闵斯特堡和浮龍·李三個人。
闵斯特堡的學說可以說是替立普斯的移情說尋出了一個生理的基礎,我們先來介紹它。
闵斯特堡的美感對象“孤立說”?,我們在第一章已經介紹過。
他的移情說就從孤立說出發。
他平生對于心理學偏重“動”的方面,想力矯前人偏重“知”的方面的積習。
?“知覺”和“運動”是相依為命的,運動都要伴有知覺,知覺也都要伴有運動。
知覺所伴着的運動往往不僅限于某感覺器官,而廣播到全身去。
單拿視覺來說,物體在空中時,不但眼球要向上翻轉,即全身筋肉也要向上運動,取仰視的姿勢。
物體偏左偏右或偏下時,全身也要作“适應”的運動。
适應運動的目的在把被感覺的事物放在最适宜的視阈裡面,使它發生最明顯的印象。
在運動時,運動神經流先須經過激動,由神經中樞放散到運動器官上去。
這種運動神經流的激動和放散,通常叫作“運動的沖動”?(motorimpulse)?。
?(這個名詞應該譯為“動機”?,因為“動機”用來指有意識的行為原動力已成習慣,所以這裡用“運動的沖動”?。
?)運動就是運動的沖動實現于動作。
但是運動的沖動不必盡實現于動作,它總共有三種可能。
最普通的是“遏止”(inhibition),心無二裡,體也無二用,筋肉已伸張時就不能同時做彎屈的運動,全體器官都是如此。
某運動的沖動開始時,如果運動器官已在做另一種動作,它就不免被遏止。
比如我坐在房子裡讀書,聽到外面路上有聲音,想起來出去看看,這就是一種運動的沖動。
如果我專心讀書,這種去看的沖動就要被遏止;如果好奇心勝利,我終于起來出去看,讀書的沖動也就被遏止了。
我們平時感官所受的刺激甚多,引起沖動的甚少,沖動實現于運動的更少,都是被遏止的緣故。
沖動的第二種可能就是實現于動作。
比如我看到一件東西,随即伸手去捉它,或是提腳去逃免它,或是做其他有益實用的動作。
這種動作都有實用的目的。
目的都在将來,都在事物本身以外。
所以在通常的動作中,我不過把目前事物做達到目的的橋梁,我心裡想到這事物以外的目的,又想到自己在發生動作,并不聚精會神地看這事物本身。
但是此外還有第三種可能,便是美感經驗中的移情。
在美感經驗中所觀賞的形體在意識中完全“孤立”,意識中除它以外便沒有任何觀念和它同時并存。
因為沒有第二個觀念可以遏止它,所以運動的沖動被形象激動之後,便自由向運動器官發散。
但是沖動平時在放散到運動器官時都引起動作,在美感經驗中沖動雖放散到運動器官而卻不至引起動作,因為動作都有實用的目的,意識全為形象所占住時,便想不到實用的目的。
這種未受遏止而卻亦未實現于動作的沖動是美感中一個要素,它發生一種運動感覺,我們仿佛覺得緊張,覺得力量的流動,覺得做運動的準備,并且覺到運動所拟取的方向。
我們覺得所睹的形象中有氣力流轉,覺得它在運動,便是這種運動感覺的外射。
形象在意識中既完全孤立,我除它以外便不想到任何事物,自己的運動和運動感覺自然也被遺忘。
如果念頭一轉到自己或自己的運動感覺,形象在意識中便失其為孤立了,因此,我不把運動感覺歸原到己體而把它們外射到形象上去。
這就是移情作用的由來。
闵斯特堡在《藝術教育原理》裡說:“形象仿佛有氣魄和力量,都起于沖動所生的感覺。
實在是我們自己在伸縮筋肉,我們卻以為是線在伸屈,在聳立騰起,在向下壓或是向上沖。
總而言之,如果目睹的形象真是孤立,意識中真沒有其他觀念,運動的沖動就不會引起使我們明知其出于己體的動作,本來在我心中的力量感覺便被認為線的力量了。
這番話隻解釋移情作用,而沒有解釋移情作用所伴着的美感。
何以有些形象使我們歡喜,有些形象使我們嫌惡呢?依闵斯特堡說,形象能否引起美感,就看它在意識中能否孤立;它在意識中能否孤立,就看它是否适合我們的身體組織。
他在《藝術教育原理》裡又說: 凡是線形都應該配得恰合身體的天然的力量,應該能表現我們的筋肉機能的和諧。
身體中神經流的貫注本有天然的節奏,如果線形逆着這天然的節奏來感動我們,我們的注意就不免被引到自己的身體,形象在意識中就不能孤立,我們就覺得運動感覺系屬于自己了。
舉一個例來說,身體是左右對稱的,天然的運動傾向也是左右平衡;因此我們也要線形配得左右相對,不偏不倚。
但是身體上下是不對稱的,我們對于筋肉力量的分配,覺得下半身應穩定,上半身應輕便;因此我們不要線形上下對稱,它的下部也要現出穩定的樣子,上部也要現出輕巧靈活的樣子。
在我們意識中引起的運動的沖動愈豐富繁複,線形的美感的價值也愈高。
不過最簡單的對稱的圖形也就很美,因為它的線紋所表現的力量完全和身體中天然的力量相吻合。
從心理學觀點看,凡是單線或複合線的形式美都可以拿配稱身體中天然的運動力量這個道理來說明。
不過我們應該不要忘記,隻有線形在意識中完全孤立時,這番話才真确;如果它一旦和其他事物的觀念夾雜在一起,運動的反應就被認為自己的活動而不複是線形的力量了。
二 闵斯特堡的形象吻合身體組織說在近代美學思想中影響頗
我們在上章說過,立普斯竭力反對雜用生理學的解釋于美學。
究竟美學和生理學有無關系呢?近代多數美學家的答複都是肯定的。
立普斯講移情作用雖絕口不說它的生理的基礎,但是繼起的學者所讨論最烈的卻恰在這一點。
對于這個問題貢獻最多的要推谷魯斯、闵斯特堡和浮龍·李三個人。
闵斯特堡的學說可以說是替立普斯的移情說尋出了一個生理的基礎,我們先來介紹它。
闵斯特堡的美感對象“孤立說”?,我們在第一章已經介紹過。
他的移情說就從孤立說出發。
他平生對于心理學偏重“動”的方面,想力矯前人偏重“知”的方面的積習。
?“知覺”和“運動”是相依為命的,運動都要伴有知覺,知覺也都要伴有運動。
知覺所伴着的運動往往不僅限于某感覺器官,而廣播到全身去。
單拿視覺來說,物體在空中時,不但眼球要向上翻轉,即全身筋肉也要向上運動,取仰視的姿勢。
物體偏左偏右或偏下時,全身也要作“适應”的運動。
适應運動的目的在把被感覺的事物放在最适宜的視阈裡面,使它發生最明顯的印象。
在運動時,運動神經流先須經過激動,由神經中樞放散到運動器官上去。
這種運動神經流的激動和放散,通常叫作“運動的沖動”?(motorimpulse)?。
?(這個名詞應該譯為“動機”?,因為“動機”用來指有意識的行為原動力已成習慣,所以這裡用“運動的沖動”?。
?)運動就是運動的沖動實現于動作。
但是運動的沖動不必盡實現于動作,它總共有三種可能。
最普通的是“遏止”(inhibition),心無二裡,體也無二用,筋肉已伸張時就不能同時做彎屈的運動,全體器官都是如此。
某運動的沖動開始時,如果運動器官已在做另一種動作,它就不免被遏止。
比如我坐在房子裡讀書,聽到外面路上有聲音,想起來出去看看,這就是一種運動的沖動。
如果我專心讀書,這種去看的沖動就要被遏止;如果好奇心勝利,我終于起來出去看,讀書的沖動也就被遏止了。
我們平時感官所受的刺激甚多,引起沖動的甚少,沖動實現于運動的更少,都是被遏止的緣故。
沖動的第二種可能就是實現于動作。
比如我看到一件東西,随即伸手去捉它,或是提腳去逃免它,或是做其他有益實用的動作。
這種動作都有實用的目的。
目的都在将來,都在事物本身以外。
所以在通常的動作中,我不過把目前事物做達到目的的橋梁,我心裡想到這事物以外的目的,又想到自己在發生動作,并不聚精會神地看這事物本身。
但是此外還有第三種可能,便是美感經驗中的移情。
在美感經驗中所觀賞的形體在意識中完全“孤立”,意識中除它以外便沒有任何觀念和它同時并存。
因為沒有第二個觀念可以遏止它,所以運動的沖動被形象激動之後,便自由向運動器官發散。
但是沖動平時在放散到運動器官時都引起動作,在美感經驗中沖動雖放散到運動器官而卻不至引起動作,因為動作都有實用的目的,意識全為形象所占住時,便想不到實用的目的。
這種未受遏止而卻亦未實現于動作的沖動是美感中一個要素,它發生一種運動感覺,我們仿佛覺得緊張,覺得力量的流動,覺得做運動的準備,并且覺到運動所拟取的方向。
我們覺得所睹的形象中有氣力流轉,覺得它在運動,便是這種運動感覺的外射。
形象在意識中既完全孤立,我除它以外便不想到任何事物,自己的運動和運動感覺自然也被遺忘。
如果念頭一轉到自己或自己的運動感覺,形象在意識中便失其為孤立了,因此,我不把運動感覺歸原到己體而把它們外射到形象上去。
這就是移情作用的由來。
闵斯特堡在《藝術教育原理》裡說:“形象仿佛有氣魄和力量,都起于沖動所生的感覺。
實在是我們自己在伸縮筋肉,我們卻以為是線在伸屈,在聳立騰起,在向下壓或是向上沖。
總而言之,如果目睹的形象真是孤立,意識中真沒有其他觀念,運動的沖動就不會引起使我們明知其出于己體的動作,本來在我心中的力量感覺便被認為線的力量了。
這番話隻解釋移情作用,而沒有解釋移情作用所伴着的美感。
何以有些形象使我們歡喜,有些形象使我們嫌惡呢?依闵斯特堡說,形象能否引起美感,就看它在意識中能否孤立;它在意識中能否孤立,就看它是否适合我們的身體組織。
他在《藝術教育原理》裡又說: 凡是線形都應該配得恰合身體的天然的力量,應該能表現我們的筋肉機能的和諧。
身體中神經流的貫注本有天然的節奏,如果線形逆着這天然的節奏來感動我們,我們的注意就不免被引到自己的身體,形象在意識中就不能孤立,我們就覺得運動感覺系屬于自己了。
舉一個例來說,身體是左右對稱的,天然的運動傾向也是左右平衡;因此我們也要線形配得左右相對,不偏不倚。
但是身體上下是不對稱的,我們對于筋肉力量的分配,覺得下半身應穩定,上半身應輕便;因此我們不要線形上下對稱,它的下部也要現出穩定的樣子,上部也要現出輕巧靈活的樣子。
在我們意識中引起的運動的沖動愈豐富繁複,線形的美感的價值也愈高。
不過最簡單的對稱的圖形也就很美,因為它的線紋所表現的力量完全和身體中天然的力量相吻合。
從心理學觀點看,凡是單線或複合線的形式美都可以拿配稱身體中天然的運動力量這個道理來說明。
不過我們應該不要忘記,隻有線形在意識中完全孤立時,這番話才真确;如果它一旦和其他事物的觀念夾雜在一起,運動的反應就被認為自己的活動而不複是線形的力量了。
二 闵斯特堡的形象吻合身體組織說在近代美學思想中影響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