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美感經驗的分析(四):美感與生理
關燈
小
中
大
大,浮龍·李、蘭格斐爾德以及帕弗爾的學說都與它很相近,卻都沒有它清楚。
他所謂運動系專指為求知覺更加明了的器官适應運動。
谷魯斯教授也着重移情作用所伴着的運動,不過他所說的運動是指對于形象運動的模仿。
我們在上章已提及立普斯攻擊模仿說,模仿說的倡導者便是谷魯斯。
模仿是動物的最普遍的沖動,看見旁人發笑,自己也随之發笑;看見旁人踢球,自己的腳也随之躍躍欲動;看見瓦匠彎腰像要堕地的樣子,自己也覺得戰戰兢兢,這是日常的經驗。
凡是知覺都要以模仿為基礎。
看見圓形物體時,眼睛就模仿它,做一個圓形的運動。
電車移動時我們說它“走”?,筋肉方面也感受到類似行走的沖動。
寺鐘響時我們的筋肉也似一松一緊,模仿它的節奏。
尋常知覺都要伴着若幹模仿,不過谷魯斯以為美感的模仿和尋常知覺的模仿微有不同。
尋常知覺的模仿大半實現于筋肉動作,美感的模仿大半隐在内而不發出來。
谷魯斯把它稱為“内模仿”?(innerimitation)?。
“内模仿”可以說是“象征的模仿”?。
象征作用是一切記憶的基礎。
以往經驗凝結為記憶之後,再現于意識時便無須和盤托出,其中一個微細的節目就可以代替它、象征它。
比如我在西湖住過些日子,在那裡增加許多經驗,對于它發生一種特殊的情趣,都在記憶裡結集成一個整體。
後來我隻聽到西湖的名字或是隻吃到西湖産的莼菜,便在這種特殊情趣裡再生活一次,西湖的名字或莼菜便成為全部西湖經驗的象征。
?“内模仿”也是以局部活動象征全體活動。
比如說模仿石柱的騰起,我們并不必伸腰聳肩作上騰的姿勢,隻要筋肉略一蠕動,甚至于隻起一種運動的沖動,就可以引起上騰的情感了。
有人反對“内模仿”說,以為我們觀察事物所發的運動往往不是模仿的。
谷魯斯說知覺圓形就是用眼睛模仿圓形,據斯屈拉東(Stratton)的實驗,我們觀察曲線時眼球運動是起伏無常的,并不循曲線的軌道。
反對模仿說者往往拿這個實驗做論證。
其實這個實驗并不能推翻“内模仿”說。
因為“内模仿”原來不是全部模仿,眼球的起伏斷續的運動未嘗不可象征曲線的運動。
蘭格斐爾德的意見就是如此。
谷魯斯以為“内模仿”是美感經驗的精髓,其實就是“移情作用”。
我們可以說,立普斯所說的“移情作用”偏重由我及物的一方面,谷魯斯所說的“内模仿”偏重由物及我的一方面。
要明了它的意義,我們最好把他的名著《動物的遊戲》中所舉的實例移譯在這裡: 一個小孩子在路上看見許多小孩子在戲逐一個同伴,站住旁觀了幾分鐘,越看越高興,最後也跟着他們追逐。
在我看來,這幾分鐘的旁觀就是對于那運動現象的最初步的美感的觀賞。
這裡已經有“内模仿”?,不過它隻是真的外模仿的準備。
再如一個小孩子參加一個複雜的遊戲,假扮囚虜,須站在那裡不動,一直等到同黨的人來營救他。
在等待時他對于旁人行動的注意的谛視就是一種較純粹的美感的觀賞,因為模仿的傾向被遊戲規則所遏止,不能實現于動作。
但是他一旦恢複行動的自由,就馬上跟着他們一齊玩了。
再如一個人在看跑馬,真正的模仿當然不能實現,他不但不願離開他的座位,而且他有許多理由不能去跟着馬跑,所以他隻心領神會地在模仿馬的跑動,在享受這種内模仿所生的快感。
這就是一種最簡單、最基本、最純粹的美感的觀賞了。
再比如說看戲。
扮演的動作和聲調原來不過使我們明了劇中所表現的心理的變遷,但是我們的體膚卻有若幹模仿演員的姿态。
我們在聽故事時,故事所用的字不過是一種符号,但是我們卻能感到它們所表現的情感,像詩人席勒所說的:?“英雄正流盼,美人亦低眉。
?”有時我們在書上讀到一個故事也能發生内模仿。
唐璜(DonJuan)的例就可以證明這種模仿本能的強烈,他要把書本子中的理想實現于事實。
此外像好讀描寫海上生活的書籍的少年們常想當水手,讀《少年維特之煩惱》的人們想自殺,都是模仿的好例。
像這後面幾個例子已經是“超過美感以外”?(extraaesthetic)的移情作用了,和宗教上對于聖徒奇迹的模仿,以及狂熱者從自暗示得來的“聖迹”一類現象都是根本相同的。
它們是“超過美感以外的”?,因為模仿的沖動既實現于動作,注意力就不免離開形象而返觀自我。
谷魯斯把移情作用分為三級。
在第一級中觀賞形象所生的運動沖動和感覺沒有定所,我們不覺得它們屬于自我,仿佛它們原來就在形象裡面。
在第二級中這些感覺雖然很弱,對于意識卻發生若幹影響,我們依稀隐約地覺到形象的活動和情感是由我外射出去的。
在第三級中運動沖動過于強烈,我們明知它們出于自我,所以外射的活動不複發生。
第一級就是通常所說的美感的移情作用,第三級已不複有移情作用,至于第二級是否存在頗可置疑,因為我們既意識到自我的外射,在我的情感就很難認為物有了。
據一般心理學家的研究,就知覺時所起的意象說,人可以分為兩類。
一種人知覺事物時立刻就起運動意象。
比如看打網球,眼睛還沒有看出球場中的形樣,手足的筋肉便已感到打網球的運動感覺。
這種人屬于“運動類”?(motor-type)?。
另有一種人知覺事物時立刻就起視覺或聽覺的意象。
比如聽說打網球,目中就現出一幅打網球的畫景來,筋肉卻不起若何變化。
這種人屬于“知覺類”?(sensorial-type)?。
谷魯斯自己屬于“運動類”?,所以在早年著作中以為無論何人在美感經驗中都必帶“内模仿”?,而“内模仿”也都必帶筋肉活動。
後來
他所謂運動系專指為求知覺更加明了的器官适應運動。
谷魯斯教授也着重移情作用所伴着的運動,不過他所說的運動是指對于形象運動的模仿。
我們在上章已提及立普斯攻擊模仿說,模仿說的倡導者便是谷魯斯。
模仿是動物的最普遍的沖動,看見旁人發笑,自己也随之發笑;看見旁人踢球,自己的腳也随之躍躍欲動;看見瓦匠彎腰像要堕地的樣子,自己也覺得戰戰兢兢,這是日常的經驗。
凡是知覺都要以模仿為基礎。
看見圓形物體時,眼睛就模仿它,做一個圓形的運動。
電車移動時我們說它“走”?,筋肉方面也感受到類似行走的沖動。
寺鐘響時我們的筋肉也似一松一緊,模仿它的節奏。
尋常知覺都要伴着若幹模仿,不過谷魯斯以為美感的模仿和尋常知覺的模仿微有不同。
尋常知覺的模仿大半實現于筋肉動作,美感的模仿大半隐在内而不發出來。
谷魯斯把它稱為“内模仿”?(innerimitation)?。
“内模仿”可以說是“象征的模仿”?。
象征作用是一切記憶的基礎。
以往經驗凝結為記憶之後,再現于意識時便無須和盤托出,其中一個微細的節目就可以代替它、象征它。
比如我在西湖住過些日子,在那裡增加許多經驗,對于它發生一種特殊的情趣,都在記憶裡結集成一個整體。
後來我隻聽到西湖的名字或是隻吃到西湖産的莼菜,便在這種特殊情趣裡再生活一次,西湖的名字或莼菜便成為全部西湖經驗的象征。
?“内模仿”也是以局部活動象征全體活動。
比如說模仿石柱的騰起,我們并不必伸腰聳肩作上騰的姿勢,隻要筋肉略一蠕動,甚至于隻起一種運動的沖動,就可以引起上騰的情感了。
有人反對“内模仿”說,以為我們觀察事物所發的運動往往不是模仿的。
谷魯斯說知覺圓形就是用眼睛模仿圓形,據斯屈拉東(Stratton)的實驗,我們觀察曲線時眼球運動是起伏無常的,并不循曲線的軌道。
反對模仿說者往往拿這個實驗做論證。
其實這個實驗并不能推翻“内模仿”說。
因為“内模仿”原來不是全部模仿,眼球的起伏斷續的運動未嘗不可象征曲線的運動。
蘭格斐爾德的意見就是如此。
谷魯斯以為“内模仿”是美感經驗的精髓,其實就是“移情作用”。
我們可以說,立普斯所說的“移情作用”偏重由我及物的一方面,谷魯斯所說的“内模仿”偏重由物及我的一方面。
要明了它的意義,我們最好把他的名著《動物的遊戲》中所舉的實例移譯在這裡: 一個小孩子在路上看見許多小孩子在戲逐一個同伴,站住旁觀了幾分鐘,越看越高興,最後也跟着他們追逐。
在我看來,這幾分鐘的旁觀就是對于那運動現象的最初步的美感的觀賞。
這裡已經有“内模仿”?,不過它隻是真的外模仿的準備。
再如一個小孩子參加一個複雜的遊戲,假扮囚虜,須站在那裡不動,一直等到同黨的人來營救他。
在等待時他對于旁人行動的注意的谛視就是一種較純粹的美感的觀賞,因為模仿的傾向被遊戲規則所遏止,不能實現于動作。
但是他一旦恢複行動的自由,就馬上跟着他們一齊玩了。
再如一個人在看跑馬,真正的模仿當然不能實現,他不但不願離開他的座位,而且他有許多理由不能去跟着馬跑,所以他隻心領神會地在模仿馬的跑動,在享受這種内模仿所生的快感。
這就是一種最簡單、最基本、最純粹的美感的觀賞了。
再比如說看戲。
扮演的動作和聲調原來不過使我們明了劇中所表現的心理的變遷,但是我們的體膚卻有若幹模仿演員的姿态。
我們在聽故事時,故事所用的字不過是一種符号,但是我們卻能感到它們所表現的情感,像詩人席勒所說的:?“英雄正流盼,美人亦低眉。
?”有時我們在書上讀到一個故事也能發生内模仿。
唐璜(DonJuan)的例就可以證明這種模仿本能的強烈,他要把書本子中的理想實現于事實。
此外像好讀描寫海上生活的書籍的少年們常想當水手,讀《少年維特之煩惱》的人們想自殺,都是模仿的好例。
像這後面幾個例子已經是“超過美感以外”?(extraaesthetic)的移情作用了,和宗教上對于聖徒奇迹的模仿,以及狂熱者從自暗示得來的“聖迹”一類現象都是根本相同的。
它們是“超過美感以外的”?,因為模仿的沖動既實現于動作,注意力就不免離開形象而返觀自我。
谷魯斯把移情作用分為三級。
在第一級中觀賞形象所生的運動沖動和感覺沒有定所,我們不覺得它們屬于自我,仿佛它們原來就在形象裡面。
在第二級中這些感覺雖然很弱,對于意識卻發生若幹影響,我們依稀隐約地覺到形象的活動和情感是由我外射出去的。
在第三級中運動沖動過于強烈,我們明知它們出于自我,所以外射的活動不複發生。
第一級就是通常所說的美感的移情作用,第三級已不複有移情作用,至于第二級是否存在頗可置疑,因為我們既意識到自我的外射,在我的情感就很難認為物有了。
據一般心理學家的研究,就知覺時所起的意象說,人可以分為兩類。
一種人知覺事物時立刻就起運動意象。
比如看打網球,眼睛還沒有看出球場中的形樣,手足的筋肉便已感到打網球的運動感覺。
這種人屬于“運動類”?(motor-type)?。
另有一種人知覺事物時立刻就起視覺或聽覺的意象。
比如聽說打網球,目中就現出一幅打網球的畫景來,筋肉卻不起若何變化。
這種人屬于“知覺類”?(sensorial-type)?。
谷魯斯自己屬于“運動類”?,所以在早年著作中以為無論何人在美感經驗中都必帶“内模仿”?,而“内模仿”也都必帶筋肉活動。
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