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美感經驗的分析(三):物我同一
關燈
小
中
大
味之類,即不必有移情作用。
杜卡斯的毛病在不用“移情作用”的習慣義,隻把它看成一種“知”的過程,與“情”根本無涉。
而且他對于近代實驗美學似乎沒有注意到,否則他應該明白一切事物,連顔色、線形等在内,都可以起移情作用,例如紅色可以看成熱烈的,藍色可以看成平靜的,直線可以看成剛勁的,橫線可以看成安逸的之類。
不過美感态度不一定帶移情作用卻是事實。
移情作用隻是一種美感經驗,不能起移情作用也往往可以有很高的審美力。
德國美學家弗萊因斐爾斯(MullerFreienfels)把審美者分為兩類,一為“分享者”(mitspieler,participant),一為“旁觀者”(zuschauer,contemplator)。
“分享者”觀賞事物,必起移情作用,把我放在物裡,設身處地,分享它的活動和生命。
“旁觀者”則不起移情作用,雖分明察覺物是物,我是我,卻仍能靜觀形象而覺其美。
這和尼采的意見暗合。
尼采分藝術為兩種,一種是狄俄倪索斯式(Dionysian,酒神的),專在自己的活動中領略世界的美,例如音樂、跳舞;一種是阿波羅式(Apollonian,日神的),專處旁觀的地位以冷靜的态度去欣賞世界的美,例如圖畫、雕刻。
前者是分享,後者是旁觀。
這兩種人誰最富于審美力呢?持移情說者當然袒護“分享者”。
其實這是偏見。
英國學者羅斯金(Ruskin)在《近代畫家》裡所說的“情感的誤置”(patheticfallacy)就是“移情作用”的别名。
據他說,第一流詩人都看清事物的本來面目,第二流詩人才有“情感的誤置”,把自己的情感誤移于外物。
這種分别我們在《詩論》裡讨論“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時另加詳論,現在隻舉演戲和看戲為例,證明“旁觀者”如果不比“分享者”的藝術的趣味較高,至少也可以并駕齊驅。
從名演員的傳記看,戲有兩種演法。
一種是取“分享者”的态度,忘記自己在演戲,仿佛自己變成所扮演的角色,分享他或她的情感,一切動作姿勢言笑全任當時情感支配,自然流露,出于不得已。
法國著名女演員莎拉·邦娜(SarahBernhardt)就是如此。
她說:“通常我們可以把人生憂患一齊丢開,在演戲的那幾點鐘内,把自己的性格脫去,另穿上一個性格,在另一生活的夢境中往複周旋,把一切都忘去。
”她談到在倫敦演拉辛(Ra—cine)的悲劇《斐德爾》(Phédre)的經驗說:“我悲痛,我哭泣,我哀求,我呼号,這一切全是真的;我的痛苦是人所不能堪的,我的淚是酸辛熱烈的。
”當時法國著名的男演員安托萬(Antoine)的演法也是如此。
他談到演易蔔生的《群鬼》時曾經說過:“從第二幕以後,我什麼都忘去了,忘記觀衆,忘記戲所生的印象;幕閉後,我還是在嗚咽,還是垂頭喪氣,過了一些時候才能恢複原狀。
”另一種演法是取旁觀者的态度,時時明白自己是在演戲,表情盡管非常生動自然,而一舉一動一言一笑卻都是用心揣摩得來的,面上盡管慷慨淋漓,而心裡卻非常冷靜。
中國演舊戲的人們大半是如此,扮演一個角色都先須經過長期的學習訓練,怎樣笑,怎樣掀胡須,都有一定不移的“家法”。
十八世紀英國著名演莎士比亞戲劇的演員伽立克(Garrick)也是最好的例。
他有一次演理查(Richard),演到興酣局緊時,神色生動,如出自然,他的女配角見到他那副可怕的樣子,在台上吓慌了,他卻仍能以眼示意,叫她鎮定些。
十九世紀意大利著名的女演員杜斯(LaDuse)也說她無論表演到如何生動時,心裡依然是冷靜的。
這兩種演法根本不同,在分享者起移情作用,演什麼角色就變成什麼角色,旁觀者不起移情作用,演任何角色都意識到他自己。
這兩種究竟哪一種比較優勝呢?十八世紀法國哲學家狄德羅(Diderot)在《談演員的矛盾》(ParadoxesurleComedien)中,竭力主張演員須能很冷靜地控制自己,時時聽着自己的聲音,瞟着自己的姿态動作,切忌分享所扮演的人物的情感。
這個主張後來演為戲藝中的所謂“不動情感”(insensibilité)主義,影響頗大。
不過也有人辯護“分享者”的演法,以為狄德羅的主張太偏,俄國著名導演柯米沙耶夫斯基(Komisarjevsk)說:“一個戲角如果瞟着自己表演,決不能感動觀衆,或是有若何創造的意味。
”在我們看,上述兩派都各有極成功者,兩種演法各有長短,演者應顧到自己性之所近,不必勉強走哪一條路。
不過有一點是很顯然的,在舞台上創造性格時,冷靜的有意的揣摩也可以成功,移情作用并非必要的條件。
看戲者也有分享者和旁觀者兩種。
分享者看戲如看實際人生,到興會淋漓時自己同情于某一個人物,便把自己當作那個人物,他成功時陪他歡喜,他失敗時陪他懊喪。
比如看《哈姆雷特》,男子往往把自己看成哈姆雷特,女子往往把自己看成皇後或莪菲麗雅。
有些人可以同時分享幾個人物的情感。
比如看《哈姆雷特》,無論是男是女,注意到哈姆雷特時便變成哈姆雷特,注意到莪菲麗雅時便變成莪菲麗雅。
演員出沒無常,觀賞者的移情對象也轉變無常。
此外也有些人雖不把自己看成一個角色,卻闖進戲裡去湊熱鬧,仿佛他自己也是戲中角色之一,或者戲中角色是他的實際世界中的仇人或友人。
一位英國老太婆看《哈姆雷特》到最後決鬥的一幕,大聲警告哈姆雷特說:“當心呀,那把劍是上過毒藥的!”這一班人看戲最起勁,所得的快感也最大。
但是這種快感往往不是美感,因為他們不能把藝術當作藝術看,藝術和他們的實際人生之中簡直沒有距離,他們的态度還是實用的或倫理的。
真正能欣賞戲的人大半是冷靜的旁觀者,看一部戲和看一幅畫一樣,能總觀全局,細察各部,衡量各部的關聯,分析人物的情理。
這種活動當然仍是科學的而不是美感的。
但是經過這番衡量分析以後,整個作品所現的形象才愈加明顯,美者愈見其美,所得的美感也愈加濃厚。
總之,移情作用與物我同一雖然常與美感經驗相伴,卻不是美感經驗本身,也不是美感經驗的必要條件。
杜卡斯的毛病在不用“移情作用”的習慣義,隻把它看成一種“知”的過程,與“情”根本無涉。
而且他對于近代實驗美學似乎沒有注意到,否則他應該明白一切事物,連顔色、線形等在内,都可以起移情作用,例如紅色可以看成熱烈的,藍色可以看成平靜的,直線可以看成剛勁的,橫線可以看成安逸的之類。
不過美感态度不一定帶移情作用卻是事實。
移情作用隻是一種美感經驗,不能起移情作用也往往可以有很高的審美力。
德國美學家弗萊因斐爾斯(MullerFreienfels)把審美者分為兩類,一為“分享者”(mitspieler,participant),一為“旁觀者”(zuschauer,contemplator)。
“分享者”觀賞事物,必起移情作用,把我放在物裡,設身處地,分享它的活動和生命。
“旁觀者”則不起移情作用,雖分明察覺物是物,我是我,卻仍能靜觀形象而覺其美。
這和尼采的意見暗合。
尼采分藝術為兩種,一種是狄俄倪索斯式(Dionysian,酒神的),專在自己的活動中領略世界的美,例如音樂、跳舞;一種是阿波羅式(Apollonian,日神的),專處旁觀的地位以冷靜的态度去欣賞世界的美,例如圖畫、雕刻。
前者是分享,後者是旁觀。
這兩種人誰最富于審美力呢?持移情說者當然袒護“分享者”。
其實這是偏見。
英國學者羅斯金(Ruskin)在《近代畫家》裡所說的“情感的誤置”(patheticfallacy)就是“移情作用”的别名。
據他說,第一流詩人都看清事物的本來面目,第二流詩人才有“情感的誤置”,把自己的情感誤移于外物。
這種分别我們在《詩論》裡讨論“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時另加詳論,現在隻舉演戲和看戲為例,證明“旁觀者”如果不比“分享者”的藝術的趣味較高,至少也可以并駕齊驅。
從名演員的傳記看,戲有兩種演法。
一種是取“分享者”的态度,忘記自己在演戲,仿佛自己變成所扮演的角色,分享他或她的情感,一切動作姿勢言笑全任當時情感支配,自然流露,出于不得已。
法國著名女演員莎拉·邦娜(SarahBernhardt)就是如此。
她說:“通常我們可以把人生憂患一齊丢開,在演戲的那幾點鐘内,把自己的性格脫去,另穿上一個性格,在另一生活的夢境中往複周旋,把一切都忘去。
”她談到在倫敦演拉辛(Ra—cine)的悲劇《斐德爾》(Phédre)的經驗說:“我悲痛,我哭泣,我哀求,我呼号,這一切全是真的;我的痛苦是人所不能堪的,我的淚是酸辛熱烈的。
”當時法國著名的男演員安托萬(Antoine)的演法也是如此。
他談到演易蔔生的《群鬼》時曾經說過:“從第二幕以後,我什麼都忘去了,忘記觀衆,忘記戲所生的印象;幕閉後,我還是在嗚咽,還是垂頭喪氣,過了一些時候才能恢複原狀。
”另一種演法是取旁觀者的态度,時時明白自己是在演戲,表情盡管非常生動自然,而一舉一動一言一笑卻都是用心揣摩得來的,面上盡管慷慨淋漓,而心裡卻非常冷靜。
中國演舊戲的人們大半是如此,扮演一個角色都先須經過長期的學習訓練,怎樣笑,怎樣掀胡須,都有一定不移的“家法”。
十八世紀英國著名演莎士比亞戲劇的演員伽立克(Garrick)也是最好的例。
他有一次演理查(Richard),演到興酣局緊時,神色生動,如出自然,他的女配角見到他那副可怕的樣子,在台上吓慌了,他卻仍能以眼示意,叫她鎮定些。
十九世紀意大利著名的女演員杜斯(LaDuse)也說她無論表演到如何生動時,心裡依然是冷靜的。
這兩種演法根本不同,在分享者起移情作用,演什麼角色就變成什麼角色,旁觀者不起移情作用,演任何角色都意識到他自己。
這兩種究竟哪一種比較優勝呢?十八世紀法國哲學家狄德羅(Diderot)在《談演員的矛盾》(ParadoxesurleComedien)中,竭力主張演員須能很冷靜地控制自己,時時聽着自己的聲音,瞟着自己的姿态動作,切忌分享所扮演的人物的情感。
這個主張後來演為戲藝中的所謂“不動情感”(insensibilité)主義,影響頗大。
不過也有人辯護“分享者”的演法,以為狄德羅的主張太偏,俄國著名導演柯米沙耶夫斯基(Komisarjevsk)說:“一個戲角如果瞟着自己表演,決不能感動觀衆,或是有若何創造的意味。
”在我們看,上述兩派都各有極成功者,兩種演法各有長短,演者應顧到自己性之所近,不必勉強走哪一條路。
不過有一點是很顯然的,在舞台上創造性格時,冷靜的有意的揣摩也可以成功,移情作用并非必要的條件。
看戲者也有分享者和旁觀者兩種。
分享者看戲如看實際人生,到興會淋漓時自己同情于某一個人物,便把自己當作那個人物,他成功時陪他歡喜,他失敗時陪他懊喪。
比如看《哈姆雷特》,男子往往把自己看成哈姆雷特,女子往往把自己看成皇後或莪菲麗雅。
有些人可以同時分享幾個人物的情感。
比如看《哈姆雷特》,無論是男是女,注意到哈姆雷特時便變成哈姆雷特,注意到莪菲麗雅時便變成莪菲麗雅。
演員出沒無常,觀賞者的移情對象也轉變無常。
此外也有些人雖不把自己看成一個角色,卻闖進戲裡去湊熱鬧,仿佛他自己也是戲中角色之一,或者戲中角色是他的實際世界中的仇人或友人。
一位英國老太婆看《哈姆雷特》到最後決鬥的一幕,大聲警告哈姆雷特說:“當心呀,那把劍是上過毒藥的!”這一班人看戲最起勁,所得的快感也最大。
但是這種快感往往不是美感,因為他們不能把藝術當作藝術看,藝術和他們的實際人生之中簡直沒有距離,他們的态度還是實用的或倫理的。
真正能欣賞戲的人大半是冷靜的旁觀者,看一部戲和看一幅畫一樣,能總觀全局,細察各部,衡量各部的關聯,分析人物的情理。
這種活動當然仍是科學的而不是美感的。
但是經過這番衡量分析以後,整個作品所現的形象才愈加明顯,美者愈見其美,所得的美感也愈加濃厚。
總之,移情作用與物我同一雖然常與美感經驗相伴,卻不是美感經驗本身,也不是美感經驗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