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美感經驗的分析(三):物我同一

關燈
,有動作,這都是移情作用的結果。

    比如雲何嘗能飛?泉何嘗能躍?我們卻常說雲飛泉躍。

    山何嘗能鳴?谷何嘗能應?我們卻常說山鳴谷應。

    詩文的妙處往往都從移情作用得來。

    例如“天寒猶有傲霜枝”句的“傲”,“雲破月來花弄影”句的“弄”,“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句的“清苦”和“商略”,“徘徊枝上月,空度可憐宵”句的“徘徊”“空度”“可憐”;“相看兩不厭,惟有敬亭山”句的“相看”和“不厭”,都是原文的精彩所在,也都是移情作用的實例。

     在聚精會神的觀照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複回流。

    有時物的情趣随我的情趣而定, 例如自己在歡喜時,大地山河都随着揚眉帶笑,自己在悲傷時,風雲花鳥都随着黯淡愁 苦。

    惜别時蠟燭可以垂淚,興到時青山亦覺點頭。

    有時我的情趣也随物的姿态而定,例如睹魚躍鸢飛而欣然自得,對高峰大海而肅然起敬,心情濁劣時對修竹清泉即洗刷淨盡,意緒頹唐時讀《刺客傳》或聽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便覺慷慨淋漓。

    物我交感,人的生命和宇宙的生命互相回還震蕩,全賴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有人稱為“拟人作用”(anthropomorphism)。

    拿我做測人的标準,拿人做測物的标準,一切知識經驗都可以說是如此得來的。

    把人的生命移注于外物,于是本來隻有物理的東西可具人情,本來無生氣的東西可有生氣,所以法國心理學家德拉庫瓦教授把移情作用稱為“宇宙的生命化”(animationdel’univers)。

    從理智觀點看,移情作用是一種錯覺,是一種迷信。

    但是如果沒有它,世界便如一塊頑石,人也隻是一套死闆的機器,人生便無所謂情趣,不但藝術難産生,即宗教亦無由出現了。

    詩人、藝術家和狂熱的宗教信徒大半都憑移情作用替宇宙造出一個靈魂,把人和自然的隔閡打破,把人和神的距離縮小。

    這種态度在一般人看,帶有神秘主義,其實“神秘主義”并無若何神秘,不過是相信事物裡面藏有一種不可思議的意蘊。

    本來事物自身無所謂“意蘊”。

    意蘊都是人看出來的,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分析起來,神秘主義的來源仍是移情作用。

    從在一草一木中見出生氣到極玄奧的泛神主義,從認定一件玩具有靈魂到推想整個宇宙有主宰,範圍廣狹雖有不同,道理卻是一樣。

    在物我同一中物我交感,物的意蘊深淺常和人的性分深淺成正比例。

    深人所見于物者深,淺人所見于物者亦淺。

    一朵花對于我隻是一朵花,對于你或許是凝愁帶恨,對于另一人或許是“欣欣向榮”。

    英國詩人華茲華斯說:“一朵微小的花對于我可以喚起不能用淚表達出來的那麼深的思想。

    ”一朵花如此,一切事物也都如此。

     各民族的神話和宗教大半都起于拟人作用,這就是推己及物,自己覺得一切舉動有靈魂意志或心做主宰,便以為外物也是如此,于是風有風神,水有水神,橋有橋神,谷有谷神了。

    多神教就是如此起來的。

    推廣一點說,全體宇宙的運行也似乎是心靈意志的表現,宇宙也似應有一種主宰,于是一神教就起來了。

    神和宇宙的關系向來有兩種看法。

    一種看法把神放在宇宙之外,他和宇宙的關系好比匠人和作品,或是船長和船一樣。

    他站在虛空裡轉運法輪,于是宇宙才能運行。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

    ”李白說:“誰揮鞭策驅四運?”就是用這種看法。

    另一種看法以為宇宙全體是神的表現,神無處不在,大而時代的推移,山河的更改,小而昆蟲的蠕動,草木的榮枯,都隻是一個神的“顯聖”。

    這就是泛神主義。

    近代許多西方詩人都用這種看法。

    歌德、華茲華斯和雪萊是顯著的例。

    無論如何,神都是人所創造的,都是他自己的返照,都是拟人作用或移情作用的結果。

     三 移情作用對于文藝的創造也有很大的影響。

    在文學家的傳記筆錄裡,我們常遇到描寫移情經驗的文字。

    法國女小說家喬治·桑(GeorgeSand)在她的《印象和回憶》裡說: 我有時逃開自我,俨然變成一棵植物,我覺得自己是草,是飛鳥,是樹頂,是雲,是流水,是天地相接的那一條水平線,覺得自己是這種顔色或是那種形體,瞬息萬變,去來無礙。

    我時而走,時而飛,時而潛,時而吸露。

    我向着太陽開花,或栖在葉背安眠。

    天鹨飛舉時我也飛舉,蜥蜴跳躍時我也跳躍,螢火和星光閃耀時我也閃耀。

    總而言之,我所栖息的天地仿佛全是由我自己伸張出來的。

     象征派詩人波德萊爾(Baudelaire)也說: 你聚精會神地觀賞外物,便渾忘自己存在,不久你就和外物混成一體了。

    你注視一棵身材停勻的樹在微風中蕩漾搖曳,不過頃刻,在詩人心中隻是一個很自然的比喻,在你心中就變成一件事實:你開始把你的情感欲望和哀愁一齊假借給樹,它的蕩漾搖曳也就變成你的蕩漾搖曳,你自己也就變成一棵樹了。

    同理,你看到在蔚藍天空中回旋的飛鳥,你覺得它表現“超凡脫俗”一個終古不磨的希望,你自己也就變成一個飛鳥了。

     藝術家們不但看自然景物時能夠這樣“體物入微”,就是對于自己所創造的人物和情境也往往如此。

    法國小說家福樓拜(Flaubert)在他的信劄裡曾有這麼一段話描寫他寫《包法利夫人》的經過: 寫書時把自己完全忘去,創造什麼人物就過什麼人物的生活,真是一件快事。

    比如我今天就同時是丈夫和妻子,是情人和他的姘頭,我騎馬在一個樹林裡遊行,當着秋天的薄暮,滿林都是黃葉,我覺得自己就是馬,就是風,就是他們倆的甜蜜的情語,就是使他們的填滿情波的眼睛眯着的太陽。

     此外文藝創作家的同樣的自供不勝枚舉。

    福樓拜素來被人認為寫實派的大師,他描寫極客觀的情境,也還是設身處地,親領身受地分享其中人物的生命,可見文藝上客觀和主觀的分别是很勉強的。

     移情作用對于創造文藝的影響還可以在另一方面見出。

    文學的媒介是語言文字。

    語言文字的創造和發展往往與藝術很類似。

    照克羅齊看,語言自身便是一種藝術,語言學和美學根本隻是一件東西。

    不說别的,單說語言文字的引申義。

    在各國語言文字中引申義大半都比原義用得更廣。

    引申義大半起源于類似聯想和移情作用,尤其是在動詞方面。

    例如“吹”“打”“行”“走”“站”“誘”等原來都表